□李想
在我國,特定地域文化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變化并在一定階段表現出較穩定狀態的過程,這期間被其所處的地域環境打上了深深的歷史烙印,并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獨具特色的生態、民俗、習慣、傳統等表現,包括方言、建筑、風俗、節日、飲食、宗教、服飾等等。差異的原因不僅在于地理環境的千差萬別。學者張鳳琦認為,“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特定人群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的總和;并認為正是由于不同區域人們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地域文化”發展到當下的信息時代,既包含特定區域的歷史文化傳統,又包括媒介文化對地域文化現代性質的影響而產生的現實文化精神。
我國是文化資源豐富大國,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國。在國家大力倡導“文化強國”“文化自信”的時代呼喚下,發力于地域文化的開掘與傳播自然是文化傳播中的重要內容。這不僅是時代課題,更是突破地方發展瓶頸、協同區域發展,促進各領域發展繁榮的應有選擇。近年,我國大力扶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出臺了一系列諸如《電影產業促進法》等法律法規,建立文化發展的長效機制,逐步加強文化資源的開發和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把控文化發展頂層設計和政策引導,調動地方文化發展積極性,使得各地域文化傳播力得以彰顯并形成品牌效應。然而,與此同時也應該注意到由于地區經濟基礎的差異以及文化資源分布的不均,某些地域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依然薄弱。原因有許多,比如曾經作為地域文化傳播的重要輸出路徑——傳統媒體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來自新媒體的沖擊,傳統媒介的信息滯后嚴重影響了身處新媒介形態之中的受眾對信息的接收和解讀。在可視化的處理上,新媒體享有各類節目類型在不同媒介形式推送下的傳播主導權,按照學者和鈺的說法,“社會化媒體地域文化傳播與傳統媒體存在差異,呈現出更為交互、復雜、動態的傳播形態”,多元信息交互映襯下的受眾呈現出“后真相”的特征,極易受到信息裹挾并對文化輿情進行扭曲和盲目跟風、排外,因此會在某種程度上使地域文化傳播受阻,嚴重的可能導致地區文化形象受損。此外,像地區政府部門重視度不夠,媒體的引導力度不足,本土民眾對本土文化的知曉度不高,對外宣傳力度不強,文化資源的研究、挖掘、利用不夠深入等都是文化傳播力低下的原因。
數字影像是一種借助新媒體技術、對影像進行數字化處理的一種傳播手段、一種儲存介質,它營造的是一種虛擬現實并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但“以數字圖像技術完成的數字影像作品一直備受關注和爭議,爭議的焦點則是它對人類文化建設的作用和它的藝術價值”。一方面,采用數字影像的手段超越物理空間對傳統文化符號進行編碼解碼有助于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由數字影像繪就的“擬態環境”削弱了受眾對現實圖景感受的獨特性。
1.運用數字影像的媒體形態及載有數字影像的媒介類型
現階段在地域文化傳播的實踐中,運用數字影像的媒介主體主要由以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轉向以網絡自媒體為陣地的新興媒體。但傳統媒體在建構地域文化共識及價值觀塑成方面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呈現出新舊媒體聯動共筑地域文化傳播的輿論新生態。運用數字影像的媒體形態主要包括電視、網絡及各類自媒體移動終端,載有數字影像的節目類型和影片類型主要有民生新聞、地方性綜藝節目、旅游形象宣傳片、動漫、電視劇、具有地域特色風格的電影及微電影、紀錄片等,它們不僅是學界業界研究的焦點,更是地方政府絞盡腦汁進行地域文化對外“創新擴散”的重要窗口。
2.數字影像在地域文化傳播中的主要應用領域
目前,數字影像在地域文化傳播中的主要領域包括地域文化中器物、文獻、儀式、民俗節日、技藝、匠活、村域、院落、非遺的修復、還原、保存,地方形象宣傳,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以及地域文化的保護和對文化產業的助力等。
3.地域文化運用數字影像的傳播策略
政策調控為地域文化的影像傳播創造了有利的大環境。2017年1月,有關部門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文藝創作要“善于從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各地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用不同的傳播理念制定不同的傳播策略,但大致的趨勢是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為導向,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同的傳播主體所傳播的主要目的也不同,譬如官方媒體主要運用數字影像進行文化傳承和保護以及地方城市形象宣傳,研究學者主要運用數字影像進行文化資源的收集、挖掘、整理、調研等。以地域文化對外傳播為例,近些年,部分地區通過頻繁的傳播活動,創新傳播機制,不斷擴大自身的傳播面和傳播深度,傳播效果愈加明顯。數字影像技術的不斷成熟完善,為政府與高校、民間開展廣泛的深入合作搭建了技術支撐平臺,產學研一體,提升地域文化傳播的影響力。
4.地域文化運用數字影像的價值分析
“地域文化所包含的以社會禮俗、方言俚語、生活形態等為特征的文化獨立意識,在數字化傳播面前逐漸喪失以往的本真面貌,不能不說是數字革命的所謂進化對地域文化的一種比較直接的傷害和破壞。”這涉及到技術、工具理性對文化理性的侵蝕,反映在藝術與現代化領域即“靈韻”與“本真性”的討論,本雅明認為“機械復制藝術,藝術將消失”指的是“靈韻”受到特定時空的制約,文化氛圍不能被模仿。不可否認在運用數字影像傳播地域文化確實會涉及到諸如“文化的終結”這樣的命題,然而,信息時代的潮流不可逆轉,地域文化特別是一些危在旦夕的文化符號、集體記憶,非遺文化應順勢而為,借助數字化存儲手段來對抗時間的遺忘。日新月異的自媒體、社交媒體數字影像傳播是地域文化得以存續、發展的最佳記憶載體。另外,無論是何種地域文化都必須時刻保持在傳播狀態中,因為文化一旦離開了傳播,便失去了價值。地域文化只有在與媒介文化相伴相生的過程中才能在當下發揮文化認同和政治想象的功用。
在地域文化傳播實踐中,數字影像的應用本身就是個棘手的問題,比如掌握數字影像的技術人員不懂文化傳播的研究方法,而專注于研究地域文化的專家學者大多是“技術盲”,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地域文化的采掘進程和傳播效果;在影像敘事層面,存在信息失實且娛樂化色彩濃厚;部分影像重宣傳而忽視影像的藝術表達;影像文化傳播“換湯不換藥”,缺乏創新和進取精神;各媒體缺乏聯動式的影像展播計劃,無法形成轟動一時的“地域文化熱”等。
就地方政府而言,應加強對本地文化傳播的重視,鼓勵新數字影像技術的引入,培養一批具有民族擔當和人文關懷的媒體從業者,營造良好的文化傳播環境,根植本土文化加強對外文化傳播與對內文化教育等;就媒體而言,應將創新節目形式與保持地域特色并融,自覺肩負文化傳承的使命和責任;就地區民眾而言,一方面不斷提升自身媒介素養,另一方面深諳父輩的地域記憶和性格,熟知本土文化,強化文化認同感。
1.張鳳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徑探析[J].浙江社會科學,2008(04):63-66.
2.吳道鍔.用地域文化打造媒體品牌[J].中國記者,2015(07):77.
3.和鈺.社會化媒體地域文化傳播的形態與歸因[J].出版廣角,2017(15):77-79.
4.李娟.當代媒介文化視野下的地域文化傳播與話語建構[J].廣西社會科學,2012(01):17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