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宏偉
廣播電視作為傳統主流媒體,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而在新媒體背景下,傳播媒介繁多、速度快、影響力廣,且各種突發事件較多,對此,廣播電視媒體應根據新形勢和新特點,及時調整戰略,把握傳播規律,引導正確的輿論走向,創造開放、公平、民主、積極的輿論環境。
現代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傳統廣播電視媒體輿論引導的信息傳播載體出現多元化,同時也優化了其原有的輿論傳播機制。在新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傳播信息的渠道正逐漸向移動媒體等新媒體轉型,信息傳播載體也從傳統的廣播、電視發展到手機、電腦和PC等高智能終端,使得廣播電視輿論引導力也逐漸呈現出互動性和多元化發展等特點。網絡的普及、各類智能移動終端的普及,使得廣播電視傳統主導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扭轉,受眾不再只是被動接受輿論,也可以反過來對廣播電視媒體的輿論走向產生一定影響。
新媒體背景下,受眾信息需求日益多元,廣播電視媒體雖然在適應環境的變化,不斷創新改版,精辦節目,努力提升其輿論引導力,但是,在創新改革過程中,廣播電視對輿論引導規律比較忽視,比如時政新聞報道模式僵化、親和力不足、互動性不強,傳統那種說教式傳播很難吸引受眾,自然輿論引導效果不佳。再加上在認識上存在誤區,將輿論引導片面地等同于宣傳,或者將政府和媒體當作新聞輿論引導的主體,忽視了廣大受眾,使得廣播電視媒體和公眾輿論存在“兩張皮”現象,對廣大受眾高度關注的難點和熱點等問題不主動觸及,要想真正引導社會輿論是十分困難的。
廣播電視媒體的輿論引導方式是否貼近廣大受眾的習慣對輿論引導力的實效性有很大影響。傳統的灌輸式單向信息傳播方式對現在的廣播電視還有一定影響,而當前的社會輿論環境比較寬松,思想較開放,人民參政意識不斷增強,群眾越來越喜歡利用新媒體表達自己的意見,所以,傳統的信息傳播模式,互動性不強,不能適應當前形勢的變化以及受眾的信息接收需求。目前,新媒體快速搶占了社會輿論引導的陣地,即使廣播電視媒體積極進軍新媒體領域,拓展網絡廣播、手機電視等平臺,其輿論引導力和影響力還是較弱。
在新媒體背景下,面對新的輿論環境,政府應制定相應政策保障廣播電視媒體的輿論引導力有效增強。而廣播電視媒體同時也應加大創新力度,打造屬于自身的品牌,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比如深圳衛視的《直播港澳臺》、上海東方衛視的《看東方》等。只有打造屬于自身特色的獨有品牌,才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提升廣播電視在該地區甚至在全國的影響力。而廣播電視要打造品牌就必須創新。首先,創新信息傳播形式,增強新聞報道的鮮活性。廣播電視在保障新聞的權威性和準確性的基礎上,盡可能讓其形式呈現出生動活潑的特點。比如報道經濟發展成就類新聞,就可利用圖表、動畫等形式;惠民宣傳類新聞可采取參與話題討論或者對話辯論等形式進行。其次,創新內容。廣播電視積極圍繞各級政府中心工作以及各項重大民生工程,精心策劃制定節目,不斷推出一系列有影響力且有深度的宣傳報道,并提高評論質量以及數量,從而推動其向深度化和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在準確傳達政府的聲音的同時,還能有效反饋群眾的意見。同時在新媒體環境下,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微傳播,廣播電視可利用各種微內容,并通過廣大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創新各種鮮活快捷、吸引力強且精準短小的信息內容,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及時發布,以便在信息傳播中獲得先機。最后,創新平臺,加強和網絡等新媒體的融合。廣播電視可通過開設熱線、微信互動以及戶外直播等形式構建新傳播平臺,擴大主流輿論陣地,提升信息傳播的時效性、互動性以及生動性,以逐步提升廣播電視的影響力和引導力。
一般來說,人們親身參與從而形成的觀點相比人們被動從其他渠道聽到或看到的觀點和信息要容易得多,且形成的觀點不會輕易被改變。所以,廣播電視媒體致力于提升公眾參與度,是在新媒體背景下做好輿論引導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利用公眾參與這種交互性傳播信息方式,不僅能有效促進政府借力大眾傳播媒介引導公眾輿論,又能很好地發揮公眾在精神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緊跟中央精神。由于新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發言,傳播信息和溝通,他們在第一時間內從各種傳播途徑獲取最近發生的各種新聞和重大事件的報道信息,以極大滿足自身的獵奇心和“新聞欲”,同時他們也積極在各平臺發表自己的意見,滿足自身的表達欲。因此,廣播電視應充分利用這些特點,將廣播電視作為公眾互動實踐的平臺,比如熱線投訴、就熱點事件發表各自意見等,和廣大受眾實現有效的溝通和互動,這樣廣播電視才能把握話語權,從而引導輿論,逐漸形成公眾看法,提升競爭力、影響力和引導力。
在新媒體背景下,要增強廣播電視的輿論引導力,必須培養出專業技術精湛、勇于創新的高素質廣播電視媒體人才隊伍。廣播電視媒體應不斷引進和挖掘專業人才,促進專業人才和新媒體人才實現有機融合。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引進人才,秉持透明和公開的招聘原則,引進能力強且適合媒體發展的媒體人才。積極組織人員外出考察學習,提升各方面技能和能力,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根據社會的要求和崗位的要求,合理調整培養方向,通過邀請社會上媒體行業的優秀工作者和教師開展教學或者講座,使廣播電視人才在媒體市場的激烈競爭下屹立不倒。同時廣播電視還需要求各工作人員認真學習相關規章制度,并完善激勵機制和獎懲機制,充分激發廣大媒體工作者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通過自學、集體學習等方式積極學習經濟、歷史、政治等方面的知識,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加強對媒體人的正確引導,發揮出各領域各層次的典型代表人物的帶頭作用,正確、有效引導輿論。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媒體需要不斷創新改革,在滿足廣大受眾的個性化需求的同時,還必須注重輿論引導的導向性以及正確性。廣播電視媒體作為輿論監督的重要平臺,同時也是最具影響力的主流媒體,是構建和諧、健康輿論氛圍的重要載體。在當前社會思潮多元化和傳播環境急劇變化的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媒體可通過加大創新,不斷突出自身特色,并充分利用交互性傳播方式,提升輿論引導的受眾參與度,同時注重培養創新型廣播電視媒體人才,以提升廣播電視的輿論引導力,為現代社會營造和諧健康的輿論環境。
1.謝榮,孫寶國,黎達文.新媒體背景下提高廣播電視媒體輿論引導力的對策研究——以吉林省廣播電視媒體為例[J].社會科學戰線,2013(11):145-150.
2.陳琴.新媒體背景下如何提高廣播電視媒體輿論引導力的對策分析[J].新媒體研究,2017(22):100-101.
3.王黎東.新媒體背景下提高基層電視臺輿論引導力的思考[J].中國報業,2015(04):26-27.
4.齊亞寧.新媒體時代主流媒體輿論引導力提升路徑探討[J].理論與改革,2015(05):165-167.
5.王帆,姚瑤,顧琪靜.全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研究路向何方?——第十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綜述[J].新聞大學,2010(04):33-36.
6.趙浚琪.新媒體環境下健康傳播發展機遇與挑戰[J].信息化建設,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