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起軒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這為我們新形勢下的媒體融合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媒體融合發展是黨中央做出的戰略部署,是主流媒體轉型發展的緊迫任務。作為傳統媒體,當前,報紙、廣播、電視面臨著新媒體的沖擊。正如一些傳統媒體老總、臺長呼吁的那樣,我們確實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改革、轉型、融合,都勢在必行。傳統媒體如何融合發展,這是新形勢下地市主流媒體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融合發展對于主流媒體來說,是一次革命,更是一次機遇。這是一次在破釜沉舟中堅定信念、在變局中把握未來的機遇。目前,媒體融合發展正處于重要窗口期。只有抓住窗口期,才能實現提升傳播力和引導力的目標。以筆者所在的地市為例,探討地市媒體融合發展的現狀。
2017年以來,衡水日報社將媒體融合發展列為“一把手工程”,專門制定了《加快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工作方案》,明確施工圖和進度表,提出圍繞輿論引導和信息服務兩大基本任務,力爭用3年時間,打造省內一流的傳播渠道群和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信息服務產品集群,推動衡水日報社由一份報紙轉變為全媒體形態的“衡水日報媒體方陣”。目前,以中央廚房為標志,報社已建有2種報紙、1家國家一類新聞網站、4個微信公眾號(衡水日報、大周刊、新聞網2個)、2個微博機構號(衡水日報新浪、衡水日報騰訊)、1個VR新聞、6個手機客戶端(衡水日報點購APP客戶端、衡水日報直播新聞社現場云、一直播、新華社衡水客戶端、衡水日報頭條號、衡水日報企鵝號),覆蓋總用戶超過1000萬人。一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交匯并舉、官方聲音與民間輿論相呼應,形態各異、載體多樣的輿論引導格局初步形成,構建了適應媒體融合發展要求的生產體系,緊緊圍繞策劃、采集、編輯、發布各個環節進行資源優化調配、流程重塑再造,推進報紙和新興媒體的內容資源聚合、生產活動融合、采編力量融合,實現了一體策劃、一次采訪、多次生成、多元傳播,促使內容生產效率和媒體影響力的雙重提升。
衡水廣播電視臺加大了媒體融合發展力度,成立了融媒體中心,通過整合電視、廣播、電視報、網絡等媒體平臺以及各類信息、人力和智力資源,打造新聞傳播的中央廚房,逐步形成“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發布、多渠道融合、多平臺互動”的融媒體平臺。以“掌上衡水”為載體,搭建起一個集資訊、政務、便民、影視、購物、娛樂為一身的融媒體綜合應用平臺,“掌上衡水”客戶端成功上線。利用內容生產優勢,培植以品牌頻道、品牌欄目為發布主體的微博、微信公眾號、企鵝號、頭條號等新聞媒體平臺,形成了以衡水發布、衡水廣播電視臺官方微信、衡TV為代表的粉絲量超十萬的十多個有著重大影響力的新媒體矩陣。以手機直播為突破口,以衛星車直播為依托,進行了網絡宣傳的全面升級,同時完成了全市黨代會、全市兩會、魅力中國城衡水競演啟動儀式、河北省首屆園林博覽會、全省基層宣傳工作推進會、衡水市宣傳十九大精神“文化大集”巡演啟動式、衡水市推進黨的十九大精神進基層現場交流會暨全市文化產業發展工作會等重大活動的直播工作,吸引了大量網民前來留言。新技術的運用,形成了強大的新媒體宣傳影響力,擴大了衡水對外的影響力,制作推出了《文化衡水》系列H5、宣傳十九大百部H5、《魅力中國城》競演宣傳提要H5、園博會宣傳VR虛擬場景、無人機航拍等系列宣傳品,為全面建設經濟強市、美麗衡水營造了濃厚氛圍。
一個行業面臨變革的時候,也往往是最能觸動反思的時候。盡管傳統媒體發展面臨許多困境,有的報業倒閉關門,報紙、廣播、電視的內容、讀者(觀眾)、利潤收入無一不受到影響。在探索媒體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雖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也遇到了體制機制人才等方面的瓶頸,但只要對癥下藥,在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積極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互利發展,就一定能實現傳統媒體的突破。
樹立融合發展理念。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借助新媒體的力量,發揮好自身優勢,以受眾為中心,致力于為受眾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才能謀求傳統媒體發展之道。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不僅僅是媒體需要融合,現在各行各業都在講融合發展,這是社會和科技發展到目前這個階段的必然產物。報業的每個人都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在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我們必須順勢而為,學習本領,掌握本領,運用本領。站在互聯網時代的高度,重新審視自身的媒體定位和社會公眾需求,真正掌握媒體融合的基本趨勢和新聞價值的實現手段,解決新聞媒體思想觀念滯后、自身定位不準等突出問題,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理順實現新聞價值和產業發展、受眾群體與傳播方式、技術手段與理念創新等諸多方面的關系,消除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聯系桎梏,推動媒體間的深度融合。
堅持內容為王。“一時勝負在于力,千古興亡在于理。”無論是報紙、電視還是新媒體,能夠吸引眼球的最根本的東西是內容。報紙在時間上沒優勢,但我們也有優勢,幾十年薪火相傳的專業隊伍是提供優質內容的重要保證。只是在速度上比新媒體慢了一些。只有對內容進行更為精致的生產與加工,將原創、權威等傳統媒體優勢向新興媒體滲透,從平面媒體向網絡媒體、移動媒體轉型,特別是在重要會議、重大主題、突發事件的報道上,做足深度,更新表達手段,擴大信息量,提高信息傳播水平,才能增強時效性、吸引力、感染力。以往,廣播電視臺的記者采訪,肩抗攝像機,手拿麥克風或錄音筆,對著鏡頭,采訪錄制再剪輯。而新媒體時代,要求記者實現采訪設備輕量化、智能化。只有以互聯網思維創新報道形式和表達方式,豐富表現手法,提高互動參與性,才能使引導更有力,節目更立體、更鮮活、更有市場。
創新體制機制。實現媒體融合發展,是一場深層次、開創性改革。體制融合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最重要的環節,也是最難實現的環節。媒體融合對傳統的采訪、編輯、考核等各個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這不是對原有體制進行小修小補就可解決問題,而是需要從根本上進行改革。改革部門設置,過去是根據宣傳需要,與黨委政府工作對口設立的,而在新媒體時代,應根據需要,重設自身組織架構,形成能夠統一調配人員的機構,使人和信息資源在媒體之間流轉順暢。打破舊的管理模式,制定出臺全媒體下一系列的新聞采編管理制度、績效考核獎勵措施、管理辦法,建立更為靈活高效的管理體系,確保事業發展到哪里,管理就跟進到哪里,讓媒體融合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加強隊伍建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媒體融合發展,關鍵在人。媒體核心優勢是人才優勢。新聞工作是茍日新,日日新,要提高新聞工作者自身的本領、專業水平。沒有一流的編輯記者,不可能有一流的內容。要打造一支政治上靠得住、業務上做得精、作風上過硬的新聞隊伍。牢固樹立四個意識,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打牢政策、法律、紀律根底,嚴格遵守黨規黨紀。打牢群眾觀,深化“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開展“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農村、進社區、進家庭”活動,在采訪中為基層解難題,讓編采人員接地氣、有人緣,使新聞“沾露水”、有溫度,力推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打牢新聞業務的根底,全面提高編采人員綜合素質,追求在業務上冒尖,尤其在知識結構、新技術應用等方面,培養一批有互聯網思維和能力的全媒體復合型人才,朝著專家型、專業型、新媒體型的方向發展。
實踐證明,媒體融合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過程。傳統媒體只有立足自身優勢,加快融合發展,才能在新時代的大潮中繼續引領媒體行業發展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