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全斌
壯族是廣西也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民族語承載著厚重的地方歷史文化,民族語廣播電視對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弘揚民族文化、發展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加強對外交流合作、維護邊疆和諧穩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少數民族語言廣播電視已走過了70多年的歷程,廣西少數民族語言廣播電視發展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截至2017年5月,全區共有33個廣播電視播出機構開設了民族語節目。
崇左市是典型的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全市總人口240多萬人,其中壯族人口占90%,是全國壯族人口最集中的地級市,壯族民俗文化源遠流長。開設廣播電視民族語節目,是崇左農村特別是邊境地區壯族群眾的迫切需求。
目前崇左市包括市本級和六個縣、市(除江州區)的廣播電視媒體中均開設有壯語廣播、電視節目,其中市本級媒體4個,包括崇左廣播電臺的《壯語新聞》和《崇左故事》,崇左電視臺的《崇左壯語新聞》和《崇左吶萊》壯語版,六個縣、市媒體共開設壯語節目27個,涉及新聞、社教、綜藝等方面,如天等縣的《哥積論故》、大新縣的《哥斌講法》等。崇左市在廣西率先實現了廣播電視民族語節目的“全覆蓋”,節目深受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的關注和喜愛。
長期以來,由于受到思想觀念和人才、資金、技術、設備等因素制約,崇左市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嚴重制約了民族語廣播電視事業的健康發展。2014年以來,崇左市加大推進民族語廣播電視工作力度,市廣播電臺和市電視臺先后于2014年8月6日和11月6日開播了壯語新聞節目,6個縣(市)廣播、電視媒體均開設了壯語節目,崇左市成為全區第一個市、縣廣播電視媒體都開播有壯語節目的地級市。
2011年底,崇左市開播民族語節目的僅有寧明縣廣播電視媒體1家,開設民族語節目1個。經過幾年的努力,截至2017年底,崇左市、縣兩級廣播電視媒體共開設有31個壯語節目,涉及新聞、社教、綜藝等方面,其中廣播節目18個,電視節目13個,市本級以及天等、大新、龍州等地廣播電視媒體開設的民族語欄目數量較多,內容較為豐富。崇左廣播電臺2014年8月開辦了《壯語新聞》節目,是全區首個開設民族語節目的地市級廣播電視媒體,節目榮獲2015年度廣西廣播電視優質欄目,并榮獲2016年度廣西廣播電視獎民族語(壯語)節目廣播欄目一等獎。崇左電臺2015年開辦的《崇左故事》和崇左電視臺2017年開辦的《崇左吶萊》壯語版兩個社教節目,受到了當地干部群眾特別是邊境地區壯族群眾的歡迎,紛紛通過各種方式點贊。
開設民族語節目,資金是保障,人才是關鍵。從崇左市這幾年民族語廣播電視的發展情況來看,人才是發展民族語廣播電視節目最關鍵的因素,崇左市各級廣播電視臺在開設壯語節目時,除了內部挖掘人才外,還從外單位或社會上聘請會說壯語、音質較好的人員作為播音員或主持人。在開展少數民族語影視譯制工作中,崇左市成立了民族語廣播影視譯制中心,并采取“買服務、不養人”的方式,先后譯制了《戰狼》《天琴》《尋找劉三姐》《舉起手來》等多部壯語電影以及部分科教片,在農村基層放映后,深受群眾的喜愛。
人才匱乏是制約和限制民族語廣播電視事業健康發展的最大瓶頸。當前許多地方從事民族語節目的人員多數年齡偏大、專業能力相對較低,而青年人大多對從事民族語廣播電視工作熱情不高,尤其是地、縣一級廣播電視媒體,人才問題更加突出。
崇左市廣大群眾長期以來講的都是“南壯”,由于沒有學校培養“南壯”方面的民族語譯制與播音主持人才,找到既能懂得講“壯話”又符合播音主持要求的人才十分困難。目前,崇左市廣播電臺、電視臺共有4檔壯語節目,每周播出時長360分鐘,但相關工作人員只有5人,包括播音主持3人(其中1人為外單位聘請人員),兼職編輯2人。人才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民族語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
民族語節目普遍存在經費匱乏、設施落后問題。作為少數民族邊境地區,崇左建市時間不長,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崇左市各級民族語廣播電視譯播工作所需經費大多沒有列入當地年度財政預算,民族語節目運作經費大多靠自治區新聞出版廣電局安排的專項補助經費解決,開辦民族語廣播電視節目在人員編制、工資、辦公經費、設備更新等方面沒有保障,嚴重制約了民族語廣播電視節目的健康發展。
當前,隨著廣播電視事業的蓬勃發展和新媒體的興起,廣播電視民族語節目信息量少、節目單一、形式呆板的狀況日益突出,與群眾的文化需求有較大差距。以崇左市為例,全市240多萬人口,壯族約占90%,是全國壯族人口最集中的地級市,但市級廣播電視媒體只開辦有4檔壯語節目,各縣級臺開辦的壯語節目大多是新聞類節目,內容多是漢語節目的簡單壯語翻譯版,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較少,文藝及影視劇欄目的譯制工作由于受到人才、設備、經費的制約還比較滯后,此外,壯語播音水平普遍不高,譯制不夠準確、到位,過多使用漢語借詞和桂柳話表達,信息量和節目形式、質量無法滿足廣大壯族群眾的需求。
針對各地民族語廣播電視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提出幾點對策和建議:
各級政府要把發展民族語廣播電視工作提升到政府層面進行推進,否則,僅靠一兩個部門的力量就顯得相當薄弱;要支持和鼓勵少數民族人口聚居的地區逐步開展民族語廣播影視譯制播放工作;要出臺政策,逐步解決各地民族語廣播電視機構編制及隊伍建設問題;要切實加強民族語廣播電視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民族語廣播電視的媒介影響力。
民族語廣播電視要辦出水平,辦出特色,關鍵是要有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作保障,特別是播音、主持、譯制、策劃和后期編輯方面的人才團隊,要不拘一格選拔使用人才,唯才是舉、唯才是用。各級政府應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區內高校發揮各自優勢,培養民族語廣播電視各類專業人才,也可從本地的優秀學生和有關人員當中,挑選好苗子委托相關院校進行有針對性的定向培養培訓,不斷充實和儲備廣播電視民族語人才隊伍。同時,還要加強現有民族語人才的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素質和業務能力。
要進一步做好民族語廣播電視事業,需要加大對民族語廣播電視采編播、譯制、發射等相關設施的投入,增加節目譯制制作經費補助,從根本上解決發展民族語廣播電視節目工作的瓶頸問題。通過加大投入,使民族語廣播電視事業得到更好更快發展,成為講好民族地區故事、傳播好民族地區聲音的重要陣地和載體,成為服務好農村壯族群眾的橋梁和平臺。
要進一步推進民族語廣播影視事業發展,關鍵是在逐步增加節目檔次的同時切實提升節目質量。民族語廣播電視要堅持改革創新,進一步擴大新聞信息量,注意利用現代傳播技巧,善于運用少數民族群眾聽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增強節目的針對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聚焦壯族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打造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精品節目,增強節目的可聽性和可看性,努力增強民族語廣播電視的社會影響力。只有這樣,民族語廣播影視事業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1.熊榮元.邊疆民族地區民語廣播電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文山學院學報,2011(2).
2.白潤生.中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