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刺死辱母者案”談起"/>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趙子墨 李娜 張潔
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推進和深度開展,新聞媒體對于各類案件的關注度大幅提高,輿論監督在法律執行中的作用被進一步加強,這對于我國法治進程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然而,不可忽視的是一些案件在權威機構或官方組織未進行公開回應前就已經被新聞媒體進行了披露,甚至一些新聞媒體為了奪人眼球,在內容報道中以偏概全,局部放大,斷章取義,尤其以具有高度新聞價值和極高社會影響力的刑事案件的報道最為突出。
本文從2017年頗具影響力的新聞輿情發酵事件——“刺死辱母者案”入手,通過分析提煉案情要點,縱觀輿情反響,探討新聞媒體在重大案件中的社會責任與權力約束,分析我國新聞媒體的規制現狀及更多的可行手段,以期有效引導日益復雜的網絡輿情,對我國法制環境的健全有所裨益。
本案發生在2016年4月14日,因多名催債人對其母親進行侮辱,主人公于歡一怒之下用水果刀刺傷其中4人并導致一人死亡。2017年2月17日,聊城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處于歡無期徒刑。在宣判后的2017年3月23日和25日,南方周末通過其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先后發布了《刺死辱母者》一文。本文提及了催債人對其母親所實施的手段不僅包括人身控制、毆打、辱罵等肢體和語言上的侮辱行為,甚至還涉及脫下褲子對當事人母親進行侮辱。此后,眾多媒體對該事件進行轉載,并在各大平臺上引起了網民的激烈互動討論。該新聞在25日迅速成為輿論熱點并在26日達到峰值,并且搖身一躍成為2017年第一件現象級的司法輿情事件。
此報道一出,立即在網上引起網友們的激烈辯論,而參與這場辯論的人員更是涵蓋了從普通百姓到知名學者的各種社會力量。縱觀各方論述,有人援引刑法第20條之規定,有人援引古今中外相關案例,還有人從人性角度深度剖析,激烈的辯論下甚至塑造出倫理道德與法律相抵觸的形勢。這些民眾的廣泛參與儼然將對受辱者個體生命的關懷上升為對社會人命運的共同關注,體現出普通百姓已經試圖以法律和人情去分析現實問題,在法律和道德間進行丈量并權衡利弊,希望利用內心中的“真善美”的評價準則去幫助法律走出現實的困境,提供獨到的見解與智慧。由此看來,這種輿論之爭對我國的法治發展進程無疑是有益的。
新聞媒體率先拋出話題,進而引導輿論,對社會運行進行監督。在這一事件中,反觀媒體的角色與作用,許多媒體在報道中都對催債人員侮辱于歡母親的行為特別渲染,其侮辱行為突破日常倫理,很容易引起民眾強烈凡響。從法律視角看,這些侮辱行為在本案的判決書中并未出現。社會民眾對于有爭議案件的了解途徑往往通過媒體報道了解案件發生和追蹤最新進展情況,可以說是對于媒體所述特別推崇信服,具體細節更易快速傳播發酵。因此也引發如下的思考,媒體所報道的內容與判決書所述情況不符,可能會產生偏離甚至錯誤的輿論導向。聯系2011年的藥家鑫案,不難發現輿論對于司法審判的影響是實際存在的。在法院審理案件之前,社會輿論已經是一片聲討之勢,網絡報道為了追求高曝光度而去標簽化藥家鑫的特殊身份,身為學生卻可以開車的他被冠以“富二代”之名,其過激的言辭和沖動的想法被刻意放大,一起刑事案件演化為激發平民之憤的道德批判,流淚懺悔、平日表現等足以減輕處罰的表現都在輿論的唾棄聲中被湮沒,最終一審及二審均判決死刑。客觀理性地回顧這一案件可以發現,案件發生后媒體的選擇性報道帶動了輿論輿情的激奮,最終導致案件的審判在強大社會壓力下進行。重大刑事案情的披露不同于普通新聞報道,在肯定媒體報道推動司法公開作用的同時,也需要對媒體案件報道的規則與尺度進行規范和約束。
國務院在2013年對新聞出版總署和廣電總局的職責進行了整合后組建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創作導向是其重要的職責之一。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在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等諸多場合強調了黨的新聞工作的重要性。在信息紛繁復雜的今天,新聞媒體有必要在工作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表達普通百姓的心聲,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
憲法賦予了我國公民言論自由,而新聞媒體作為各種言論思想的集散地,其聲音在合理合法的范圍內可以得到順利的表達。媒體作為民眾的代言人,將普通百姓的各種訴求和建議傳播給社會,制造影響力,是我國法治和民主進程中不可缺少的力量。習總書記也曾強調,特別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正面宣傳,可以說是一項長遠而重要的工作。
雖然我國目前尚無一部完整的《新聞法》,但是對于新聞媒體的界定和規制散落在各個具體法律法規中,且多為禁止性規范。比如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有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有關新聞報道的限制;《刑法修正案(九)》規定的“披露、報道不應公開的案件信息罪”,為試圖妨害司法和社會管理秩序的無良報道劃清了底線。
主流媒體是相對于非主流媒體而言的,影響力大、起主導作用、能夠代表或左右輿論的媒體。大事件發生時,這些能夠回應民眾關切、表達民眾夙愿、消息來源可靠的新聞媒體在第一時間就應該對事件的真實細節進行披露,用具有說服力的語言和證據將輿情引導向正確的一面。對于主流媒體而言,新聞媒體的生命價值絕非“速食主義”的垃圾炒作所能體現的,而只有通過真實客觀的報道和評價才能使得正能量在社會中傳遞,還輿論以真實,還司法以公正審判環境。
新聞媒體本質上是應該擁有進行報道和選擇報道內容的自由權利的,表達思想觀念的自由在現代社會中本就是每個公民的基本權利,政府層面如果對新聞媒體施加過多的制約將對社會未來發展極為不利。但是在眾多傾向性報道造成了現實困境后,我們更應該呼吁新聞媒體承擔起社會責任,做到“理性發聲”。因此,在法律之外,有必要依托新聞界自身的自律和規范來給這一行業創造合理秩序。這一制度將通過協會的形式規范各個新聞媒體的行為,對準入和退出、處罰、原則等制定相應規范。筆者認為中國記協新聞道德委員會的建立是建立健全新聞媒體行業自律制度的重要一步,但它的完善和未來眾多相似組織的建立才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長遠之計。
新聞界和司法界在國家民主法治建設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新聞媒體作為輿論宣傳和監督工具,在現代社會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國尚未出臺一部完整的《新聞法》,散落在各個法律法規中有關新聞媒體的法條對新聞媒體在某方面所賦予的相關權利和義務產生著制約與影響,但對這一行業從業規范沒有過明晰的法律界定,也沒有對于其從業資格、獲取新聞的手段途徑進行詳細規制。在一些發達國家,從事案件報道的記者,很多人都具有律師資格,以確保報道符合法治的基本精神。近年來相關媒體報道的夸大失實、越位越權的現象屢見不鮮,引發大面積不當的社會輿情,甚至激發社會矛盾,影響司法公正,這樣的現狀也說明有必要加強對出臺《新聞法》的調查研究。
司法公信是社會公眾關心的熱點,案件所涉及的社會問題具有話題性和復雜性,是新聞媒體熱衷關注的且爭議較大的報道題材。但案件報道專業性強,又具有新聞性和故事性,受眾特別感興趣,案件報道整體存在的不規范、不真實、不準確等問題,客觀上影響了司法機關對刑事案件的審判和廣大人民群眾對于國家司法活動公正性的信任,因此對于新聞媒體報道進行合法合理規制已經是時代所需,十分必要。
1.劉軼然.淺析新媒體對輿論事件的影響——以“辱母殺人案”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7(09):107.
2.周勝林.論主流媒體[J].新聞界,2001(06):11-12.
3.高鑫,全森.案件報道謹防“跑偏”[J].浙江人大,2014(04):69-71.
4.姜潔.淺析我國法律對新聞媒體的規制與影響[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