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
8月8日21時19分,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僅8分鐘后,中國地震臺網的“地震信息播報機器人”便發布了新聞稿件。8分鐘,25秒,540字,4張圖,十幾項重要內容,人工智能以完全不遜于人類記者的編發能力再一次驚艷四座。
大數據、移動互聯網、VR和AR等新技術顛覆了傳統社會生活,給人類生活創造更多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但同時也不斷滲透到新聞傳播的過程中,新聞生產也開始邁入智能化和自動化的時代。廣義上來說,“機器新聞”是指“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寫作、采訪等新聞活動中的具體運用”①,它涵蓋了傳媒領域的各個方面;但狹義上,“自動化新聞”則僅指機器寫作的新聞或者計算機生成新聞,“在初期算法編程完畢后,機器不經人為干預,軟件或算法即可自動生成新聞故事的過程。”②
對于同樣的新聞素材,機器生產的新聞稿和人類記者撰寫的稿件有何區別呢?我們以本次九寨溝地震新聞報道為例,選取中國新聞網的新聞報道和機器新聞稿,從新聞寫作的角度對兩篇稿件進行對比分析。
機器新聞稿:《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
“速報參數: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8月8日21時……
震中地形:震中5公里范圍內平均海拔約3827米……
產出說明……”
中國新聞網:《四川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當日接待超3.8萬游客》
“中新網8月8日電8日21時19分,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之后又發生3.9級地震。為此,成都鐵路局管內部分旅客列車扣停,當日九寨溝景區接待游客38799人……九寨溝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先后獲得‘世界自然遺產’、‘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等國際桂冠。”
從反應速度上看,中國地震臺網的機器新聞發布于8月8日21時37分15秒,中新網的新聞稿件發布于同日的22時13分,機器的反應速度遠快于傳統媒體。僅在地震過去八分鐘后,機器便已經完成了數據收集、數據處理、自動寫稿等一系列環節。而此時的人類記者,也許正面對龐大繁雜的地質數據焦頭爛額。
從標題來看,在這個信息爆炸和超載的時代,“速讀”和“標題黨”改變了傳統的閱讀習慣,標題好壞不僅影響新聞內容的表達,更嚴重影響新聞的傳播效果。機器新聞和中新網的新聞標題都抓住了地震的核心事實。但是,中新網的標題采用了“復式題”結構,“當日接待超3.8萬游客”作為輔題,說明當日九寨溝景區的游客情況,對主題的內容進行了補充,“7級地震+3.8萬游客”,兩個數據讓事實更觸目驚心,對受眾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和貼近性。
從新聞報道的主體來看,主體是一則新聞報道的骨干,它不僅能體現新聞的主題思想,其敘述邏輯更反映出記者和編輯的思維方式。機器新聞共包括“速報參數”等8個主體內容,把此次地震的基本情況介紹得非常全面,每部分都有詳實的數據和圖片說明作為支撐。正文的586字中數據出現了53次,占比高達9%,這些信息都屬于地震的“靜態信息”,但對于與地震相關如游客疏散、交通救援等動態信息則未有涉及。而在中新網的報道中,記者的敘述內容則更豐富,動靜結合,既有關于地震基本情況的介紹,也有交通等動態信息的報道,全文643字中,數據僅出現40次,占比6.2%,遠小于機器新聞。
從主體的敘述邏輯上看,不同的事實排列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文章結構。對于機器新聞,它采用的是并列式結構,將震中地形、熱力人口等一系列事實進行并列陳述,導語和主體段落之間并沒有明顯區分。一系列數據雖然加強了說服力,但明顯缺乏深刻分析,給人一種數據堆砌之感,可讀性較差。而中新網的新聞報道的格式則規范許多,正文前一段就以簡明扼要的語句將新聞的主要事實進行了概括和介紹。整個文章也遵循了倒金字塔的結構,一一鋪陳,層次多、層次邏輯感強,更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做到輕重分明。
通過上述新聞報道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機器新聞報道具有快速、準確、客觀等優勢。但是,機器新聞的創作仍存在不少問題。
首先,模式化現象嚴重。預先設置的程序使得機器能夠快速反應,但與此同時也限制了文章的自由表達,機器新聞的語言存在相當的局限性,大多只能采用主謂賓這種簡單的句式,想要靠程序來實現詞語表達的個性化、新聞報道的新穎性和報道角度的獨到性,仍相對困難。對于讀者來說,機器新聞也無法跨越“表面化描述”的局限,無法給人更深層次的閱讀感受。“通過機器人撰寫的稿件,會因為內容的生硬和重復而影響稿件的質量。”
其次,機器新聞缺乏邏輯性。從地震報道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機器雖然可以在海量信息中瞬間抓取數據,但是它卻缺乏層次性和邏輯性,面對數據無法做出輕重取舍,導致機器新聞報道雖然全面,卻無法給人詳略突出的感覺。對于六要素確定的新聞事件,自動化的采編系統可以按照預先設定的模式進行“機械化”的新聞輸出,但是,對于不確定性較高的新聞事件來說,機器就會無能為力。
第三,機器無法進行新聞素材的深度挖掘。新聞實質上是關于“人”的信息,如果缺乏人作為立足點,機器生產出來的就只是一堆無意義、無價值的數據拼貼,對于需要調動感官思維和情感體驗的新聞素材,機器更是束手無策。技術的發展彌補了人類在數據處理和數據分析等方面的不足,但是,科技始終只是冰冷的機器,缺乏人類的思維和判斷。在地震新聞面前,機器只能產生“數據文”,但人類記者可以尋找更加多樣的報道角度,既有溫暖感性的瞬間,也有理性冷靜的分析,與讀者更貼近。
機器來勢洶洶,而人類就真的束手無策嗎?機器新聞未來真的會取代人類記者嗎?
毋庸置疑,新技術的引入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新聞記者的職業技能,“自從信息與通訊技術引入臺灣的編輯室之后,新聞記者出現了新聞技能退化的副作用。”?但是,無論機器如何侵占人類的社會生活,在新聞報道領域,具有感官體驗和感情思維的人永遠是無可替代的,新聞業的未來一定不是機器或人類一家獨大的局面,人機結合才是最有利于新聞業發展的模式,“機器人和記者的關系是‘競爭、輔助和融合’。”
鑒于機器強大的數據搜集和處理功能,人類可以從繁雜海量的數據中解放出來,將機器能夠勝任的工作交由機器完成,在機器初稿的基礎上,記者和編輯再進行潤色和調整,給記者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更有價值的創作。其次,記者要具備數據素養和基本的統計知識,從而幫助新聞工作者提高新聞報道的水平,更好更快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最重要的一點是,記者要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任何行業,只有掌握核心優勢的人才能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永遠處于不敗之地,對于新聞傳播領域來說,技術的侵入使得創造力、分析能力和自我個性變得尤其重要,這種品質將逐漸成為新聞記者的核心優勢,也是使得新聞報道有別于機器新聞的關鍵。機器提供“閱讀”,人類要提供“悅讀”,機器新聞永遠只是停留在表象描述的層面,人類則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感性思維和理性判斷,使自己的新聞作品能夠直達讀者的內心,找到與讀者之間的共鳴。
注釋:
①李蘇.機器新聞發展的市場進路及反思——以Autamated?Insights公司為例[J].新聞界,2015(18):56-61.
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下屬數據新聞研究中心Tow Center.自動化新聞指南[R],2016:1.
③Chang-de L.De-skilling effects on journalists:ICTs and the labor process of Taiwanese newspaper reporters[J].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6,31(3):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