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蓉
時政新聞的主要作用有傳播國家政策、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維護社會穩定等。在全媒體時代,時政新聞的一系列作用與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催促著時政新聞盡快進行有效的創新轉型,從而更好地適應時代的多元化發展要求。因此,對全媒體時代的時政新聞轉型進行探究,積極探索全媒體時代的優勢,對提高時政新聞的吸引力、提升時政新聞的社會引導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全媒體時代,時政新聞的報道與傳播方式越來越多樣化。例如,中國與尼泊爾兩國領導人會晤,新華網于2016年3月21日利用微博平臺將這一消息在第一時間公布。2017年8月8日的九寨溝地震事件發生之后,人民群眾通過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對整個救災過程進行關注與了解。全媒體時代為拓展時政新聞的傳播渠道,創造了有利條件,但由于時政新聞編輯與報道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報道與傳播價值的有效實現。
時政新聞的主題往往是重要的國家會議、國家領導人動態等,在新聞報道過程中,要求編輯人員嚴謹措辭,重點提升新聞主題與新聞內容的準確性與嚴肅性。長此以往,新聞記者在編輯時政新聞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固定的編輯模式,如此就降低了記者對每一個新聞事件的主動探究興趣,新聞主題缺乏深度,缺少實質性、建設性內容。歸納各種時政新聞報道的文章,新聞記者普遍應用敘事的報道方式,大篇幅地引用、羅列領導講話內容,卻很少對新聞主題進行凝練,導致時政新聞的社會傳播價值大大降低。
時政新聞內容單一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新聞報道過于嚴謹,僅對事件本身進行闡述與報道,但對于新聞內容與人民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卻很少進行報道,導致時政新聞內容單一化,難以有效吸引觀眾與讀者的觀看、閱讀興趣。
在以往的時政新聞報道中,新聞記者常采用模式化的報道方式。這種方式確實能夠較為全面地呈現新聞內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新聞記者的工作量,提升采編工作效率,但這種報道方式缺乏新鮮感,對民眾的吸引力有限,也無法滿足民眾的多樣化需求。
在全媒體時代,時政新聞編輯理念應以提高時政新聞編輯質量,提升時政新聞的社會傳播價值為核心。首先,應確保時政與新聞的協調統一,時政新聞中應重點關注民生內容,確保以民眾利益為契合點;其次,應從宣傳度與收視率的角度著手,向“民眾感興趣的話題”“民眾喜歡的報道方式”進行轉型,將媒體的社會輿論引導責任與民眾的話語權相契合,增加民眾與政府之間的互動,消除兩者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障礙。
在全新觀念的引導下,時政新聞的主題也必須得到有效深化,深入挖掘“民眾感興趣的話題”,才能進一步發揮媒體的社會責任。例如,針對文化領域的新聞報道——《2017年文化遺產領域回望》中,并不是簡單地闡述整個2017年我國文化領域所發生的重大事件,而是在簡要介紹這些事件的基礎上,對相關文物保護利用、文化遺產“引進來”和“走出去”、文物展覽的全新政策等進行了深入探究。新聞中還提到,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1月14日于巴黎總部舉行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締約國大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中國以128票當選世界遺產委員會委員,任期4年。在向民眾展示國家能力的同時,也明確了我國在世界遺產保護中所承擔的艱巨責任,從而引導民眾增強對文化遺產的自主保護意識。
技術創新需要從新聞記者以及編輯技術這兩個角度著手,有效提升時政新聞記者的技術能力與專業素養,在引進先進編輯技術的同時,應確保新聞記者能夠有效運用相關技術。現代化的編輯技術包括電子新聞采集技術、新聞追蹤技術以及非線性編輯系統等。相關技術的有效運用,能夠顯著提升時政新聞編輯與報道的時效性,從而有效提升時政新聞的報道與傳播效果。
利用先進的編輯技術對新聞內容進行優化,能夠在保證新聞質量的同時,降低新聞內容編輯難度,提升工作效率。時政新聞內容的創新,應從編輯方式上著手,在傳統模式化編輯的基礎上,要求新聞記者對新聞內容進行細化、針對性處理,提升時政新聞的時代影響力。
例如,《中紀委對“只說不做”嚴肅問責深意何在》對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公報中,關注“四風”問題新表現新動向,在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上下更大功夫,對表態多調門高、行動少落實差的嚴肅問責進行了細致分析。記者通過采訪業內的有關專家,重點對相關現象進行了評價,并對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等提出了幾點建設性意見。時政新聞不僅是在傳播時事政治,更多的時候,時政新聞應基于民眾需求,推動政府整改,有效聯系各個領域,促進社會各方面共同發展。
在全媒體時代,傳播方式的轉型與創新更加容易,立體化的報道與傳播方式能夠顯著提升傳播效率與傳播效果。以溫州日報為例,在新的發展時期,緊隨時代發展潮流,形成了集紙媒、黨報戶外閱報屏、微信公眾號、溫州新聞APP等于一體的新聞體系。多種介質的全媒體網絡發展格局能夠充分滿足資源整合與優化配置的新聞發展需求,從而形成全新的時政新聞傳播力。在“十九大”期間,溫州日報就基于現有的新聞報道體系,實現了差異化、多元化、立體化的報道方式,針對同一主題與相同素材,紙媒方面重點報道大會程序與主題深度;黨報戶外閱報屏則側重及時報道與大會視頻;微信公眾號與溫州新聞APP則將專題報道與互動報道作為報道的重點。不同的報道形式相結合,互相融合、互相延伸、互相補充,通過不同形態的新聞產品,為廣大民眾提供全方位的觀看與閱讀體驗。
綜上所述,探究全媒體時代時政新聞的創新轉型,有利于維護整個新聞市場的健康、穩定、持續發展。通過相關分析,將創新理念與創新技術應用于時政新聞編輯與報道的全過程,打造更多精品時政新聞,吸引更多的觀眾與讀者,有效拓展時政新聞的傳播范圍,從而更好地實現自身維護社會穩定的媒體責任。因此,應充分利用全媒體時代的發展優勢,將轉型與創新進行完美結合,為社會發展與全媒體的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1.高崇.做好“三個結合”凸顯新聞價值——淺談地方黨報如何創新時政新聞報道[J].新聞研究導刊,2016(09):261.
2.趙子忠,崔卓宇.新媒體時代時政新聞如何突圍——也談澎湃新聞的競爭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14(1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