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友旺
法治新聞是我國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法制社會的進一步完善,有關法治新聞的管理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內容。如何在當前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進一步明確法治新聞的定位,并從法律規范的角度對法治新聞的發展進行調控,是本研究的核心內容。
法治新聞是指新近發生并為人們所感知的法制信息,包括犯罪新聞、警察新聞、法院新聞等,這些新聞的主體內容存在差異,但都是以“法制”為核心,成為傳遞國家法制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角色定位上來看,法治新聞主要具有以下幾種角色:
1.法治新聞是民生的傳聲筒。我黨的執政根本就是服務于人民群眾,因此無論是行政機關還是司法機關,在工作中必須要堅持人民的思想,傳達人民的意愿。因此,司法行為不僅要嚴格遵照公平正義的原則,還應該充分考慮民意,根據民眾所反饋的信息對案件做到“具體事情具體分析”。在這個過程中,法治新聞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經成為聯系司法部門與民眾的橋梁,通過對法制案件進行跟蹤報道,民眾就能實時掌握案件的發展情況,并體驗到正義被伸張的過程。從法制社會的角度來看,這種行為最大程度上滿足了人民群眾對知情權的需求,也能客觀公正地宣傳法制思想,因此具有社會價值。
2.法治新聞是司法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相關法律明確規定,人大、檢察院等對法院的審判具有監督權力,但是受司法獨立的影響,這樣的監督對司法的影響并不明顯,人大、檢察院的影響微乎其微。在這種背景下,新聞媒體在社會體系中具有特殊的功能,作為一個獨立的體系,能夠以社會的角度觀察司法案件的發展,并充當人民群眾的“眼睛”,確保司法審判工作能夠在透明的狀態下開展,避免了徇私舞弊發生。
保密、沉默權等特殊權利款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法治新聞在案件中獲取信息的渠道,因此在缺乏有效信息來源的情況下,在法治新聞中也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信息失真問題,影響了法治新聞的權威性。因此,在當前條件下,法治新聞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若不能及時有效地處理,可能會轉變成為法治新聞的公關風險,影響民眾的信任,這對于法治新聞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因此可以認為,現階段的法治新聞在發展中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通過有效的“進與退”來滿足自身的發展。
有研究認為,法治新聞作為聯系政府與社會的“傳話筒”,為了能夠實現法治新聞的進一步發展,就應該采用多種有效的方法來保證法治新聞的自由,讓法治新聞能夠成功地“進”。
1.司法部門應該謹慎對待法治新聞的限制問題
在當前法治新聞報道過程中,有些媒體從業人員故意違反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試圖通過超越司法審判的程序來影響司法部門的正常審判。即使這種行為沒有對最終結果造成影響,司法部門也應該對這種行為進行限制。從長遠角度來看,司法部門的這種“限制”,有助于進一步規范法治新聞行業的發展,糾正其中的錯誤風氣,有助于全面提高法治新聞的質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對法治新聞進行限制并不是任意的,其中還存在相應的約束條件,司法部門在限制之前,必須充分考慮以下問題:(1)司法部門對法治新聞的限制必須是最低限度的;(2)司法部門必須證明沒有其他替代方法能夠改善法治新聞對最終審理結果的影響;(3)司法部門只能針對某一案件或者具體的階段進行限制。只有在滿足上述三個條件后,才能對法治新聞進行限制,否則限制都是不合理的。
2.實現司法的公開化
對司法審判進行監督是法治新聞的重要職能,正如前文所說,受保密權等因素的影響,法治新聞在報道中可能出現失真,甚至部分新聞從業人員為了獲取完整的司法事件報道資料而采用不合理的手段,這些行為都會引發不良事件。
所以,為了能夠保證法治新聞順利開展,就應該盡可能地實現司法的公開化,通過積極推廣“陽光審判”的方法,對于沒有涉及到國家秘密、商業機密等案件,盡量向法治新聞開放,甚至可以在審理過程中積極推廣直播技術,讓法治新聞能夠真實、客觀地報道相關事件的審判過程,加深民眾對司法案件的認識。在必要的情況下,為了能夠更好地與法治新聞保持聯系,可以設置新聞發言人,專門負責法治新聞的相關工作,由新聞發言人負責新聞案件的日常發布工作,并與法治新聞達成合作,全面報道司法事件信息。
雖然法治新聞在我國法制社會建設中發揮著重大作用,但是不容忽視的是,依然有大量失真的法治新聞報道充斥在生活中,造成了不良影響。所以,法治新聞要懂得“退”,讓自己的行為更加規范,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要求。
在工作中,必須充分考慮到法治新聞本身的特殊性,要客觀、嚴肅地報道事件。為了能夠獲得更好的宣傳效果,就應該在充分尊重事實的基礎上,對傳播方式進行創新,獲得更好的社會效益。
在內容上,法治新聞要做到公平公正,能客觀地報道事實內容。從近幾年所報道的新聞侵權糾紛中可以發現,實際上相關報道只存在著很小的瑕疵,但當事人的法律意識和專業水平極高,能夠在大量的文稿或者錄音之中找到問題。這種情況對法治新聞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能以主觀需求的法律構想或者法律規范為依據,必須充分了解專業名詞之間的差異等;在新聞事件報道中,也必須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愿,盲目“添油加醋”是不可取的。
因此在方式方法的創新中,要充分了解現階段法治新聞工作的情況,能夠從更直觀的角度,對法治新聞內容進行界定,確保法治新聞能夠達到預期的宣傳、教育、引導效果。
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法治新聞報道的首要任務是揭示法理,讓民眾能夠從法律的角度思考問題,但是并不是意味著民眾只能從報道中看到冰冷的法律。為了能夠讓法治新聞更好地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就需要對新聞內容進行改動,采用更加豐富的語言表達方式、更符合現代人審美的方式對其進行改動與調整,最終獲得更好的宣傳效果。
法治新聞的進與退已經成為推動法治新聞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對相關人員而言,在未來工作中要進一步了解法治新聞發展的現狀,從更全面的角度入手,明確法治新聞的保護與規范策略,使其能夠更好地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
1.卞寶華.法制新聞與法律的關系[J].西部廣播電視,2014(19):51.
2.段舒,王平.當前媒體法制報道中存在的問題——以“楊武案”報道為例[J].東南傳播,2012(05):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