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志忠 張菊蘭
組織是個含義很廣的概念,從廣義上講,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者秩序相對組合而成的統一整體,都可以稱為組織,如細胞組織、人體組織等。在狹義上講,組織指的是“人們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各自承擔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統一的意志之下從事協作行為的持續性體系”。①組織傳播指的是組織所從事的信息活動。組織內傳播,顧名思義,即組織內部的傳播,組織內傳播有多種類型,本文研究的層面更側重組織內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信息傳播。組織內傳播是否科學和有效是衡量一個組織協調性和統一性的重要因子。高校學生會組織內傳播的重要性同樣如此,但在高校學生會組織中存在著信息的不對稱現象。
信息不對稱理論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于比較不利的地位。其有兩個基本假設:1.相關信息在交易雙方之間的分布是不對稱的,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較多的相關信息,一方處于信息優勢,而另一方處于信息劣勢;2.交易雙方對各自在信息占有上的相對地位都是清楚的。②而我們在組織傳播學中運用此理論是因為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擁有信息的不平等而造成了傳播上的一些障礙,從而導致傳播的有效性降低和傳播效果不理想。
美國學者拉斯韋爾在1940年提出傳播過程模式,他首次提出構成傳播過程的五種要素,這五種要素人們稱之為“5W 模式”,而這“5W”分別指誰(傳播者)、說什么(訊息)、通過什么渠道(媒介)、對誰說(受傳者)、有什么效果(效果)。我們在這五個維度的基礎上加入“反饋”這一要素來研究在這每個要素間所產生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及其原因和表現。
傳播者即信源,它是信息的編碼者,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信息的把關人,控制著信息的流入與排出。而我們在此分析組織內的傳播者主要是組織中的管理者。主要分析學生會組織內下行傳播造成的信息不對稱。
1.信息匱乏。作為管理者,傳播者在獲取更高一級的管理者的信息和組織邊界外的信息存在信息不對稱,在這種情況下管理者獲得信息較為貧乏,同時獲取環境之外的信息不確定性高,而同時還需滿足被管理者的信息需求,這時管理者的把關可能出現“疏松”,其本身的信息量少且模糊導致其傳播的信息量更少且容易變質,使得下級人員信息需求不足,不能做出有效的反饋和回應,這時引起了信息的不對稱。
2.信息超載。管理者作為信源,在一些情況下,其不對過量的信息進行判斷、選擇和整理,導致被管理者接受信息的成本增加,造成信息超載。在當下的新媒體環境中,信息的泛濫不一定是指信息的數量多,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其質量太差,而真正需要的信息卻處在匱乏狀態。③由于管理者不對信息進行分析整合導致雙方信息傳播的不平等,進一步導致信息的不對稱。
3.信息不透明。管理者傳播信息時會隱藏或者刻意不傳播某些信息,因為受制于外部或者內部的種種壓力,導致某些信息的傳播不進入正式的傳播渠道,這導致被管理者的信息的片面接受,同時也會造成被管理者對信息的對抗性解讀,所以雙方信息的不均衡導致信息的不對稱。
這三種情況造成了組織內傳播的傳聞、流言和謠言的產生,不利于組織內部信息傳播環境的協調發展。通過對幾所普通高校的學生會組織成員的實地考查發現,學生會組織的下行傳播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主要存在的三個方面:首先是作為學生會最高的決策機構主席團本身信息的缺乏和信息傳達的曖昧性導致下級人員的信息不對稱;其次是學生會管理者對眾多的信息不進行有機的分類整合,導致下級人員信息重要性選擇上的信息不對稱;最后,管理者對學生會信息的不透明、宣傳機制不更新,導致下級人員信息獲取上困難,造成信息不對稱。
被管理者的信息傳播,在正式傳播中屬于上行傳播,也屬于傳播過程的反饋環節。其主要是在上行傳播中為管理者提供反饋意見,在此過程中有幾種表現導致信息的不對稱。
被管理者存在著負責任與不負責任之分,負責任的受眾會根據管理者的命令和政策進行反思,他們會通過組織內部的信息反饋渠道來積極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但是不負責任的被管理者出于各種不同的原因不會進行反饋,他們只會消極地接受下行傳播的信息,或者是一種簡單的機械式的回應,從而導致反饋環節的失靈,進一步導致傳受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在對高校學生會的考查中發現,多數的學生會成員包括學生對提供反饋意見的渠道利用不夠,對學生會管理層提出改進意見的積極性不夠。
1.在當下新媒體時代,組織內傳播依靠網絡媒體發布信息較多,在這些網絡媒體中“兩微一端”占據了很大的地位。而在眾多的被管理者對信息的需求下,組織內新媒體信息的不及時更新讓被管理者不能快速掌握官方和準確的信息,從而導致信息的不對稱;同時學生會組織內運用新媒體平臺進行發送緊急會議的通知時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由于每個學生會成員使用媒介的時間和地域限制,可能接收不到緊急信息,從而造成信息的不對稱。
2.作為意見領袖的傳播。意見領袖是指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同時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而在組織內,這些意見領袖多屬于僅次于最高管理者或者在組織內威望和可信度較高的人,他們對下行傳播的信息進行再次傳播,在這一過程中意見領袖加入自己的主觀因素進行傳播可能使得信息變質,導致傳播雙方的信息不對稱。
3.作為口頭傳播出現的信息遺漏。在組織內傳播中,經過口頭傳遞的信息經過的層級越多,信息的準確性就會降低。在對學生會組織成員的考查中發現,大多數情況下口頭傳遞的信息經過幾個中間人的傳遞,信息在某種程度上會出現遺漏,從而使得傳播者最初的意義沒有傳遞到受傳者,導致信息的不對稱。
1.在下行傳播中,作為管理者的傳播者要對信息進行把關,首先對信息來源的真實性進行調查分析,同時要對自己接收或者即將要傳播的信息進行分析整理,要將切實可行及其關鍵的信息傳遞給被管理者,提高信息的傳輸效率和受眾的信息解碼效率。
2.面對信息匱乏,各組織上層管理者要考慮信息獲取的通達度。新媒體時代,為了提高信息的獲取和利用程度,出現了“中央廚房”的概念和大數據的應用,其在一定領域的應用也大大提高了信息的有效傳遞。而在組織內部設置相應的數據信息分析的部門也是新媒體時代的重要索引。在一些大企業,信息部門的設立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席位,但是高校的學生會組織對信息部門的設立還不是很重視。組織內設立信息收集分析的部門在新媒體時代是非常必要的,這不僅是解決信息匱乏的基本途徑,也是解決信息不對稱的重要途徑。
3.組織對于新信息必須是靈活而開放的,限制信息流動的任何嚴格的規劃和程序都會成為組織內傳播的障礙。所以管理者要對組織內信息進行公開,將信息公布于眾,降低所傳播信息的曖昧性和模糊性,這樣才能減少非正式傳播中傳聞和流言的蔓延;同時,公開信息有利于被管理者反饋渠道的暢通,有利于管理者決策的透明化、合理化。
在上行傳播中,被管理者要提高自己的責任感,積極地將自己的意見反饋給管理者,使管理者及時了解傳播的效果,從而進行更為理性的決策;同時對被管理者要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提高其媒介使用能力;組織內個人不能做沉默螺旋的沉默者,要保持自己的立場,表明自己的態度,不隨波逐流,在組織規范下培養自己的組織意識,樹立自己的組織大局觀。
無論下行傳播還是上行傳播,都要求傳播者對內容進行仔細的審查,面對過量的信息時,要將信息按重要性程度分批次傳遞給受眾,不可將重要的信息淹沒在細枝末節的汪洋之中;同時注重信息的傳播質量,不能陷入尼爾·波茲曼所言的“到處是水卻沒有一滴水可以喝”的境地,對過量的信息進行高質量的處理,減少真正需要信息匱乏的狀態;少量的信息要確保其信息的準確性,同時要注意信息的再次收集,通過對傳播內容的規范,增強學生會組織內信息傳播內容的有效性。
學生會組織內的信息平臺要設立自己的信息推送策略,對自己組織內的信息平臺要進行及時更新,滿足組織內成員的信息需求,同時保證信息來源的官方性、正式性,提高其媒體平臺的影響力;組織內意見領袖應加強其責任感,提高媒介素養,作為二次傳播的代表人物,傳播的信息內容要減少其主觀性,做好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信息橋梁,提高傳播效率;在組織內的口頭傳播中,要盡量減少傳播的中間層級,現在組織傳播正通過媒介技術創造一個“守門員”越來越少的邊界,結構趨于扁平,組織針對戰略性問題與基層進行的直接傳播越來越多④;同時要設置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作為情感交流的“對話機制”;組織內傳播要重視非正式傳播渠道的設立,彌補正式渠道信息的不足,在組織內部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人文環境,推動組織目標的實現。
通過對一些高校學生會組織的實地考查,本文分析了造成組織內傳播信息不對稱的一些原因和表現,并根據這些現象提出了相應的改進途徑。組織內傳播是維系組織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而其傳播質量的優劣,可能影響其組織內的傳播效率和工作效率,更進一步講可能影響其組織目標的實現和組織內部形象的建立。可見,組織內傳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是從傳播的直線過程進行分析的,而沒有研究組織內文化和環境對造成信息不對稱的影響,同時主要研究一些小型組織中高校學生會組織的內部傳播造成的信息不對稱現象,而對大型組織和組織外傳播是否存在這種現象還需做進一步的調查和研究。
注釋:
①郭慶光.傳播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88-89.
②路小紅.信息不對稱理論及實例 [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0(05).
③陳力丹.組織傳播的四類理論 [J].東南傳播,2016(02).
④胡河寧.組織傳播[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