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曉萌 姜自立
所謂“行當”,是職業與行業的劃分,比較統一的行為稱之為“行”,應該做的事稱之為“當”。“老行當”一般是指生活中逐漸消失、難以見到的職業或者行業類別,比如繡荷包、皮影戲、修鋼筆、打鐵、焗碗等都是當代城市化發展中難以見到的職業類型。“老行當”的發展與沒落不但是市場經濟快速迭代更替的選擇,同時也是可代替行業之間競爭的結果。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老行當”為我們傳統文化建設與生活帶來了許多貢獻與影響,很多“老行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傳統民族精神與記憶傳承的載體。為了探索城市化進程中“老行當”的傳承與創新策略,現以沂蒙山區所在的臨沂市及其周邊地區為例做簡要分析。
沂蒙山區是一個人文地理概念,指的是以蒙山、沂水為地域標志的革命老區,主要包括山東省臨沂市的三區九縣。我們采取就近原則,選取了離臨沂市比較近的蘭山區、羅莊區、河東區、費縣等3區1縣的農村市場以及相對臨沂市比較偏遠的蒙陰縣、沂南縣、蘭陵縣作為田野調查點,對沂蒙山區傳統“老行當”的生態與現狀做區域調研。
煎餅是臨沂地區的特色美食,手工攤煎餅是舊時期家家戶戶都必須掌握的生存技能,煎餅也是臨沂人喜愛的一種飲食文化傳統。當前,隨著電磨、電烤箱、烙煎餅機等新型機械設備的不斷出現,已經很少再有人愿意用傳統的工藝去手工制作煎餅了。另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洋食品、快餐店的沖擊導致煎餅成為一種快銷品,隨著市場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泥塑是20世紀80年代風靡臨沂的文化元素,當時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挑著擔子賣泥塑的藝人。時過境遷,當前傳統泥塑文化在人們生活中已經很難見到,而傳統技藝傳承過程中留下的也僅僅是一些堅持夢想的人。如今,由于生活上的艱辛與經濟上的窘迫,導致泥塑行業的發展舉步維艱。
提起皮影表演這一傳統的民間演藝技術,可以用一首詩生動形象地刻畫:“三尺生絹作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握來。”在我們兒時的記憶里,皮影藝人挑個木挑箱,搭個小小的戲臺子,手里翻轉飛舞,邊動邊唱,就能引得臺下喝彩聲一片。現如今,隨著電視、網絡節目的日益豐富,娛樂形式多彩多樣,能夠做到邊動邊唱的皮影小人變得越來越稀有,而能夠玩轉皮影的手藝人更是越來越少見。
“老行當”在過去很少具有競爭對手,個別行業甚至長期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比如臨沂地區的手工理發行業,發展于20世紀70年代,當時每一家理發店都人滿為患。但是隨著新時代美發行業的興起,各種新興的設備與潮流的發型設計對傳統理發行業產生了沖擊,大部分客戶被新開的美容美發或形象設計店面吸引,導致傳統手工理發需求直線下降,嚴重影響了傳統理發行業的收益水平。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后社會發展階段的不斷更替,新興事物與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對我國傳統行業產生了沖擊,而其中一些行業更是受到了致命的打擊。比如臨沂地區十分盛行的烙煎餅,當前傳統烙煎餅依然存在于市井當中,但是其市場份額與工業生產的煎餅相比微乎其微。這不但是由于人工成本不斷增加,同時也是由于銷售渠道不熟悉、擴展途徑不流暢等問題所導致的。
與工業生產不同,“老行當”往往都具有較強的技巧性,歷經少則幾十、多則幾百年的發展,“老行當”作為傳統手工工藝技術,學習難度大、傳授率低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再加上本身行業屬于沒落階段,對年輕人沒有吸引力,也就造成了后繼無人的情況。
“老行當”之所以“老”,主要是由于模式舊、設備舊以及行為意識舊。以剃頭匠為例,隨著先進設備的不斷發展,當前傳統的剃頭手藝存在效率低、人工成本高以及環境差等問題,在當下城市人素質全面提升的條件下,這些問題很多是人們難以忍受的,所以這些“老行當”自然會受到“新行當”的壓縮。經過走訪調查,筆者了解到,臨沂地區依然有很多鄉鎮周邊存在大量的剃頭匠,他們大多都是通過零活的方式維繼著生活,即使開店,生意也在不斷下滑。面對這個問題,筆者認為與時俱進、發展新的商業模式、轉變營銷手段才是實現“老行當”存活的核心與重點。當然,考慮到“老行當”從業人員文化素質水平不高,營銷能力不強,這方面的工作還是應該通過政府與集體的引導來逐步完善并實現。比如通過在鄉鎮周邊建立“傳統理發店”,在干凈、衛生的條件下嘗試使用新型的剃頭工具,重現傳統剃頭流程,相信也會有許多的顧客慕名來體驗,從而提升行業的發展水平。
在傳統行業的發展與建設過程中,資金是一個最為主要的限制因素,但是人才和技術才是其最大的敵人。眾所周知,這些從事“老行當”的民間人士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資金匱乏,再加上長期從事本行業,對于其他行業甚至社會發展階段都不太了解,導致技術斷層、后繼無人的情況。特別是比如捏泥人、做泥塑等一些具有明顯文化藝術特色的“老行當”,在城市化大規模發展和工業技術不斷提升的今天,其在生產數量上已經不具有任何競爭力,不斷壓縮的市場更是導致參與學習的人員不斷減少。另外,社會意識形態中拜金主義的盛行也是導致年輕人對“老行當”避而遠之的重要因素。要想實現技術、人才與資金的結合,還是要依靠政府與當地文化組織的力量,進一步強化內部教育與外部協調,從而為“老行當”的發展創設條件。
許多傳統行當已經喪失了市場競爭力,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該行當就應該徹底消失,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文化保護的形式將其傳承下來,通過開發拓展相關產業來提升“老行當”的競爭力,從而保持“老行當”活力的同時為當地的文化發展與傳承做出貢獻。比如,臨沂市蘭山區的呂婷,就憑借面塑手藝成功當選為奧運火炬手,并通過火炬傳遞的宣傳,幫助其更好地推廣自己的面塑產品,提升了手工面人的市場競爭力。
綜上所述,“老行當”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做出過不同的貢獻,其中許多盡管延續至今,但是由于人才匱乏、需求下降以及城市工業化發展等問題受到嚴重的壓縮,甚至行將消失。我們在接受并理解這種現象的同時,也要意識到“老行當”發展過程中自身存在的問題,與時俱進地轉變發展模式,強化資金、技術與人才等方面的建設,并通過政府確立“以文化發展為基礎、經濟建設為導向”的“老行當”發展方向,為“老行當”的存留以及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做出應有的貢獻。
1.林萍姍.逐漸消失的“老行當”[J],就業與保障,2016(10).
2.林云,王睿.“老行當”煥發新活力,上臺階尚需再努力[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