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向宇
我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多姿多彩,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少數民族創造了大量優美動人的音樂、舞蹈、繪畫等有價值的科學典籍。雖然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經歷過黃金時期,《五朵金花》《阿詩瑪》《劉三姐》等一批以少數民族為題材的電影作品蜚聲中外。但令人遺憾的是,當前少數民族文化漸漸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其特質正在被稀釋、被替代。
在如今注意力稀缺的時代,人們平均每個小時切換應用程序約36次,每天會登錄約40個網站,近三分之二的人在做一件事時,手中還會忙著別的事情,時間被分割得越來越零碎。據最新的報告數據顯示,中國網絡視頻用戶為5.65億,其中移動視頻用戶5.25億,短視頻已經成為移動視頻新爆發點。以土豆平臺數據為例,自2017年3月底轉型短視頻以來,土豆活躍用戶數保持著每月20%以上快速增長。
短視頻作為一種新的社交媒介和新型傳播載體,在重新定義視頻傳播與影視表達的“語言規則”的同時,也逐漸成為新媒體方陣中一個重要的參與者。因為短視頻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表達出作者的意圖,這種短平快的消費訴求反而會倒逼出冗余的生產方式,更容易吸引到人們的注意力,從而形成持久有效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2017年8月,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三部委共同下發《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鼓勵電視、網絡媒體等推出豐富多彩的傳統工藝類節目,弘揚工匠精神,促進知識的傳播、普及和技藝交流。不難看出,在全媒體時代下,新媒體平臺已經承擔起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創新的重要責任,它為各民族的文化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在這樣的背景下,微紀錄片這種新型表現形式應運而生。它由傳統紀錄片發展而來,具有傳統紀錄片所有特性和特點,同時適應于電視、網絡、手機、流媒體傳播的短視頻產品。近幾年來,各電視臺、主流視頻網站紛紛利用這種適應媒介融合發展的新型節目形態,陸續開始制作以文化傳承為主題的節目,讓紀錄片以嶄新的形式重新走進觀眾的視野。
央視科教頻道推出的《手藝》目前已經播出至第七季,每集時長約30分鐘。節目通過呈現傳統手藝與手藝人之間的傳奇故事,讓觀眾發現傳統手工技藝背后閃現的手工藝人的心血與智慧。而早在2012年,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推出的微紀錄片《留住手藝》,從呈現形式上看更能迎合如今人們利用碎片時間或是手機終端接收信息的瀏覽習慣。該節目用影像系統、全面地向海內外觀眾講述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古老手藝的歷史和傳承故事,每集片長約10分鐘。
《百心百匠》是湖南衛視2017年推出的一檔大型公益文化節目,旨在用年輕人喜歡的表達方式講述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價值。與同類型節目的成片形式不同,該節目是運用邀請明星一對一向民間匠人學習傳統技藝的方式,講述名人深度體驗的故事,展現傳統文化發展現狀。《百心百匠》的每集片長約20分鐘,播出至今總播放量29.4萬人次,收視成績不算理想。
《尋找手藝》是一部自媒體紀錄片,該片最大的特點是沒有擺拍和人為導演的痕跡,但也正是因為這種沒有按照標準模式拍攝的“真實”,《尋找手藝》曾被多個電視臺拒播。直至2017年4月該片在視頻分享平臺嗶哩嗶哩上傳,點擊率迅速飆升。公眾號“Sir電影”發出一篇《拒播它的13家電視臺,你們后悔嗎?》的10萬+推文,才讓這部紀錄片再次變成了輿論焦點。在往后的三個月內,《尋找手藝》全網點擊量破百萬,一時間成為現象級自媒體紀錄片。
好的短視頻可以把主題濃縮在一定的時間段內,使得信息的傳播和吸納變得高效,更能抓住習慣接受視頻動態信息的目標消費主體。《技憶》樣片“橫縣魚生”邀請廣西橫縣魚生的非遺傳承人余富,展示堪稱“橫縣一絕”的魚生制作手藝。樣片在2017年4月上線的短短一個月的推廣期內,就已經實現超過100萬的視頻播放量。節目播出后,非遺傳承人余富師傅備受關注,被網民們稱為“魚生網紅”。
廣西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擁有獨特的地域風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優勢,但展現廣西非遺文化的微紀錄片精品相對來說數量不多。所以,廣西電視臺策劃啟動文化傳承類微紀錄片《技憶》。節目以“技傳天地憶承年華”為宣傳定位,以“小紀錄見大背景、小手藝見大文化”為原則,通過精美微影像全方位展示和記錄非遺技藝、傳統美食、民間音樂、傳統建筑等廣西當下急需保護和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技憶》每集時長約3-5分鐘,適合觀眾在地鐵電視、手機等移動終端利用碎片時間觀看。我們希望通過自制優質IP,打造品牌影響力,讓民族文化成為一種符號,實現國際表達。
借用杭州電視臺總監王寧的一句話,“傳統媒體人做短視頻,最大的優勢是長期從事專業視頻行業的技能、業務和經驗,但劣勢也是在這。長期從事電視節目制作所帶來的一種思維的定式。”微紀錄片《技憶》在節目立項前就已經考慮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在組建制作團隊之初十分慎重。
《技憶》制作團隊脫胎于傳統電視媒體,是一支在網絡節目制作和微視頻制作方面專業高效的制作團隊,團隊成員有著非常豐富的創作和操作優質內容項目的經驗,及新媒體市場應變能力。團隊借鑒了二更、Aha視頻、秒拍等短視頻平臺新穎的拍攝理念和細節呈現方式,用更豐富的敘事手段拓展敘事空間,以保證《技憶》精品化的制作水準,讓節目在短短的5分鐘之內更能引起觀眾的關注和共鳴。
“菠蘿微視”是廣西電視臺2017年推出的原創短視頻新媒體平臺,在對現有媒資庫的優秀視頻資源重新進行垂直細分領域深耕的同時,平臺上保證有一定數量的美食、旅游、生活、電商、動漫等諸多PGC內容產生,以強大的原創內容生產代替零散化的短視頻內容。微紀錄片《技憶》借助這個原創短視頻新媒體平臺,對項目進行融媒體的推廣。一方面在該平臺推出《技憶》專欄,有計劃、有主題地增加節目的曝光率;另一方面,與“菠蘿微視”旗下電商頻道互融互通,將微紀錄片中展示的可以用于銷售的非遺產品統一包裝定價進行線上銷售,通過短視頻的內容生產,將圍繞原創短視頻的全產業鏈盤活。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單純記錄和還原手工技藝或是非遺項目本身的節目要比夾雜著所謂綜藝體驗感的節目,更能讓觀眾感受到制作團隊的誠意,紀錄片的形式似乎更符合文化傳承類節目的“氣質”,而短視頻這種短小精悍的節目形式,相比于傳統紀錄片也更能吸引觀眾。從文字、圖片到視頻,網絡內容的表現形式越來越豐富,實時性和碎片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融媒體時代,當傳統媒體面對短視頻挑戰之時,廣西電視臺先發制人,通過微紀錄片《技憶》贏得了市場的認可。2018年,注定是各短視頻平臺有針對性地利用社群化目標用戶實現商業變現的一年,廣西電視臺也將以傳播傳統文化帶動線下開發電商項目、鄉村游等文創活動為契機,延續品牌的影響力,實現傳承非遺項目全新商業價值。
參考文獻:
1.2017年短視頻行業大數據洞察報告[D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615e724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1.html.
2.人民網:步入“讀秒時代”——移動短視頻的發展、存在問題及趨勢探析[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309/c402793-28185604.html.
3.劉鑫.短視頻還有多大潛力?優質原創內容市場打開[Z].“廣電時評”微信公眾號,2017-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