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晚雪 艾則孜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受眾開始向用戶轉變。“今日頭條”以“你關心的,才是頭條”為服務口號,除了關心用戶關心什么,還采用各種手段讓用戶參與新聞生產,為新聞客戶端生產內容。即UGC,“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指用戶原創內容,是伴隨著以提倡個性化為主要特點的Web2.0概念而興起的。它并不是某一種具體的業務,而是一種用戶使用互聯網的新方式,即由原來的以下載為主變成下載和上傳并重。”①隨著互聯網運用的發展,網絡用戶的交互作用得以體現,用戶既是網絡內容的瀏覽者,也是網絡內容的創造者。用戶將自己DIY的內容上傳到網絡,與其他用戶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
與PGC相比,UGC強調的是非專業人士創作的內容。PGC是專業生產內容,是一種與UGC相對的做法。就新聞生產角度而言,UGC大多由普通網民創作,例如由網民發布的視頻、圖片、文字、語音,等等,而非新聞專業人員。
互聯網用戶具有數量大、差異化、混雜性、隱匿性的特點,與傳統的專業新聞采編人員相比,用戶生產的新聞內容更加豐富,內容渠道也更加多樣。同時,網民的基數大,創作的內容多,UGC的內容信息也自然多,信息數量龐大。
UGC由于其創作者的身份、背景和生活經驗不同,其新聞的選取角度比PGC內容角度更新穎,更多元化,差異更大。源于人們對新鮮、有趣事物的追求,某些UGC會比PGC更有吸引力和影響力。
傳播學者懷特明確提出了新聞篩選過程的“把關”(gate-keeping)模式,這個模式說明PGC是由專業的媒體工作人員生產,其發布出來的新聞內容會經過記者、編輯、總編的層層把關,只有部分新聞能夠到達用戶。而UGC則不同,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地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公開發布在網絡上,而不需要經過層層把關,唯一的把關人就是用戶自身。
“今日頭條”是一款基本數據挖掘的App,當用戶使用QQ、微信、微博等社交賬號登錄“今日頭條”后,它能在幾秒內通過算法分析用戶的興趣圖譜,用戶每次使用后,“今日頭條”都能在10秒內更新用戶的興趣圖譜。基于“今日頭條”在新聞App中的優勢,筆者對“今日頭條”作出以下UGC分析。
相比傳統的大眾傳播信息流,當下信息流是逆向流動,受眾是“傳受一體”,他們信息接收和傳播幾乎是同時發生,所以,如何將信息精準傳達到需要的受眾那里,并引起他們的關注和傳播,是一個新課題。
“今日頭條”以“你關心的,才是頭條”為服務宗旨,清晰地傳遞出它的本質特點:為用戶提供個人化與定制化服務。新聞價值的接近性原則,使得用戶會更加關注自己周圍相關的新聞,優先推送與用戶所在地相關的新聞,能夠為用戶提供個人化與定制化服務。
“今日頭條”的新聞信息來源非常廣泛,傳統媒體如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媒體如新聞門戶網站、微博、微信、BBS、自媒體等,聚合了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其信息內容不僅包括一般的新聞資訊,更囊括了熱點、社會、娛樂、問答、圖片、科技、汽車、體育、財經、軍事、國際、段子、趣圖、美女、健康、正能量、特賣、房產等各個方面的內容,為用戶提供海量信息。
“今日頭條”界面設計簡潔,操作方便。除了在啟動App時有幾秒鐘的廣告外,其他在頁面內的推廣,均明確標有廣告的字樣,只要用戶不點擊,廣告便可略過。這不僅優化了用戶的使用體驗,節約了用戶的時間和流量,也幫助用戶規避了不必要的消費陷阱。
“今日頭條”的新聞資訊更新速度比一般的新聞App更新速度快得多。一般十幾分鐘就會更新一次新聞,并對用戶進行實時推送,用戶可以選擇查看或忽略。并且它推送的內容一般都是剛剛發生或剛剛被報道出來的新鮮內容,時效性非常強。
互聯網用戶參差不齊,生產的內容也良莠不齊。正是這種用戶原創內容的涌現,給專業的新聞生產也帶來了諸多問題。
筆者以“今日頭條”為例,從UGC的特征、基本條件和要求等方面,分析UGC在新聞生產中可能面臨的問題,并探討該如何解決這類問題。
1.用戶自身有生產內容的條件
用戶要實現UGC的生產,要有基本的硬件設備,比如說最常見的手機、電腦等可以接入移動互聯網的設備。換言之,即用戶必須具備上網的工具和條件。
2.用戶要有一定的媒介素養
關于媒介素養,英國學者大衛·布金漢姆將它定義為社會成員“使用和解讀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識、技巧和能力”②。由此可見,用戶要實現UGC的生產,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媒介素養,否則將無法完成內容生產。
3.新聞客戶端提供發布平臺
當然,要實現UGC的生產,還必須有平臺為用戶提供發布渠道。“今日頭條”為用戶提供的評論、轉發、點贊、打賞等功能,用戶可以運用這些功能對新聞內容發表意見或看法。
1.法律方面的問題
(1)著作權與知識產權問題
UGC作為網絡資源,自然會引發一些關于著作權等知識產權的問題。網絡上的信息資源是極為豐富的,但這些信息的每一次使用,都要獲得每一位著作權人的許可必定是不現實的。用戶在創作UGC未經原作者同意,使用具有版權保護的作品,例如引用、轉載或改動部分內容,這就侵犯了原作者的相關權益。
(2)侵犯新聞當事人隱私問題
就目前的情況看,我國網民普遍缺乏法律意識。網絡用戶生產內容侵犯新聞當事人的隱私問題也是常有的事。比如說2015年5月3日發生的成都男司機暴打女司機事件,女司機的一些車輛違章信息被網上的一些網民扒出來,這是典型的UGC用戶侵犯新聞當事人隱私的事件。
(3)UGC生產用戶與平臺提供商的責任問題
眾所周知,平臺提供商是向用戶提供發布內容的渠道。用戶在平臺上發布內容大多是未經審核的內容,如果這些內容侵犯了相關人事的權益,到底是由內容生產者負責,還是由平臺提供商負責卻沒有明確。
2.信息繭房問題
美國學者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烏托邦》中提出了關于信息繭房的問題,桑斯坦認為,“在網絡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公眾自身的信息需求并不是全面的,公眾只留意自己選擇的東西,以及能夠使自己愉快的信息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桎梏在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③“今日頭條”通過分析用戶的閱讀時間、閱讀地點、閱讀習慣,分析每個用戶的特性,然后根據用戶特性給用戶推送新聞。這樣的推送方式,勢必會讓用戶在某方面信息豐富,在另一方面信息欠缺。
在筆者的研究中發現,很少平臺提供商對UGC會采取質量控制的措施。而UGC在質量方面又確實存在很多問題。針對以上UGC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用戶評審
“今日頭條”上的UGC由用戶生成后,可以交由其他用戶評議。用戶之間相互監督、相互評價、相互審核,能夠形成一個良好的用戶生產內容環境。同時,用戶之間的相互評審也可以達到較高的公平性,用戶在評審其他用戶的生產內容時,也可以促進自身內容的改進。雙方共同進步,使UGC質量不斷提高。
2.關鍵字屏蔽
關鍵字屏蔽是指新聞客戶端可以設立一套質量審核、過濾機制。“今日頭條”新聞客戶端可以預先將一些不符合規定的低質量內容、字詞儲存在系統內,通過自動核查、排檢,在用戶發布UGC時,直接屏蔽不符合規定的低質量內容。
新聞客戶端可以構建眾包新聞模式,對用戶生成內容進行分類,分層次分類別展示。在互聯網環境下,“今日頭條”新聞客戶端可以將新聞主題向用戶公布,用戶可以提供線索、分享意見、發布圖片、撰寫報道等。
UGC新聞生產要想發展得更好、更有價值,更多地應該提升UGC的質量:一是要加強持續的產出能力。沒有持續性,再好的內容也會很快被信息洪水淹沒。二是提升創新能力。UGC貴在創新,抄襲和同質化會造成信息垃圾,擾亂用戶視線,使真正優質的內容被淹沒。三是作為運營者必須具備發現和挖掘優質IP的能力,并且對優質IP進行深度和廣度開發。
UGC固然存在諸多問題,但不可否認,它將成為未來新聞生產的一種趨勢,所以鼓勵和挖掘用戶生產更多優質的UGC也很重要。
(一)圈住用戶:充分挖掘用戶海量數據
“今日頭條”作為一個信息分發和聚合平臺,必須把跨平臺數據的用戶行為、偏好、個人習慣充分挖掘和利用,做到真正地理解用戶,最大化地利用現有用戶資源,為用戶提供差異化和持續性的內容,進一步提高用戶的產品體驗,圈住用戶。
(二)粘住用戶:為用戶提供多媒體操作平臺
“今日頭條”從一開始的以文字為主的傳播方式向文字、視頻、音頻、圖片相結合的傳播方式轉變,多種傳播符號的交替使用,用戶多樣化的信息需求就能被滿足,也可以為用戶提供多媒體的操作平臺,實現傳播符號的優勢互補。
(三)建立用戶生產激勵機制,調動用戶的參與積極性
目前“今日頭條”的UGC相對較少,這與未建立長效的生產激勵機制有關。“今日頭條”要調動用戶的參與積極性,可以按照用戶提供的新聞作品質量對用戶進行分層管理。
近年來,用戶生成的內容越來越多,用戶對UGC的喜愛和習慣也在日益加深,UGC對新聞生產的影響不容小覷。但同時,UGC存在的質量低下、無效信息、信息繭房等問題也值得我們深思。很多學者都從理論方面對UGC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更多的內容優化策略還必須經過實踐的驗證方知效果。相信在不遠的將來,UGC的生產質量會進一步提高,內容優化策略也能更加完善。
注釋:
①董平.UGC將是移動互聯網的新熱點[J].通信世界,2008(05).
②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1.
③鄧倩.新媒體的“信息繭房”現象研究[J].視聽,2016(08).
參考文獻:
1.杜婕,張劍.web2.0環境下用戶生成內容(UGC)存在問題及優化策略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6(06).
2.王曉紅.新聞客戶端UGC現狀與趨勢[J].青年記者,2016(06).
3.李亞男,崔銀河.探究新聞APP提升用戶體驗的新路徑——以今日頭條為例[J].新聞世界,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