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晗
加拿大著名傳播學家麥克盧漢說過:我們創造了工具,工具反過來塑造我們。信息時代,各種工具、各種資源的使用門檻都大大降低,世界看上去是平的,但人與人的認知差距依然在不斷加大。
傳播學中的“知溝理論”,講述了大眾傳播與信息社會的階層分化理論。1970年,美國傳播學者蒂奇諾等人提出了理論假說:“由于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會經濟地位低者更快地獲得信息,因此大眾媒介傳送的信息越多,兩者之間的知識鴻溝也就越有擴大的趨勢。”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兒童常常能接受良好的學前教育,而家庭貧困的兒童沒錢接受教育,二者進入小學后在學習能力和成績上呈現出差距。這種差距在之后的升學、就業過程中更加明顯。
英國BBC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56Up》,每隔七年采訪一次來自不同階層的14個孩子。紀錄片展現了這些人七歲、十四歲、二十一歲、二十八歲、三十五歲、四十二歲、四十九歲及五十六歲的生活片段。被選中的孩子們代表著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階層,拍攝時導演也做出了明確的假設——每個孩子的社會階級預先決定了他們的未來。這些孩子后來的發展,絕大部分沒有跳出原來的階層,依舊重復著父輩曾經的道路。可以說,“知溝”理論在節目中得到了驗證,一個人從家庭環境中學到的信息獲取方式決定了他的眼界,從而影響以后的道路。
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就教育對社會階層再生產的作用進行了詳盡考察。他認為,教育會培養人們形成不同的“慣習”,這套慣習使人應對文化、社會和自我具有不同形式,從而帶來不同的生存技能、社會關系、行為適應。
在中國,每年高考錄取時段都會有寒門能否出貴子的話題,2017年北京文科狀元說了一句“現在的狀元都是家里又好又厲害的這種”,關于教育是否靠拼爹拼媽的話題總能戳中社會痛點,引發廣泛討論。《南風窗》2017第15期的封面文章中說,“你的孩子在唱什么歌、聽什么音樂,是《小蘋果》《最炫民族風》還是《雪絨花》、貝多芬、莫扎特?這個問題會暴露你的家庭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以及你給了孩子怎樣的教育。”①不可否認的是,家庭的知識資源會對子女產生巨大影響。靠“知識改變命運”的一代人,比如教師、工程師、公務員等,是信息上的富有人群,會有意識地把優勢積累的機制在下一代身上開發出來。
上海心理學家陳默說,中國的城鎮化率越來越高,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高樓大廈里,鄰里之間相互并不熟悉,難免心生戒備,安全是孩子發展的第一要素,在外瘋跑玩耍的時間被家長嚴格控制起來,同伴陪同的時間大大縮短,軟環境跟之前的幾代人相比有很大改變。對于被困在家里的孩子們來說,電子產品已經不可或缺,大部分娛樂、社交通過網絡進行。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顯示: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國青少年網民達到2.87億,占中國青少年人口的85.3%。青少年成了網絡最主要的使用者,他們作為網絡時代原住民,操作電腦的技術水平很高,但媒介素養不足,面對信息時缺乏鑒別能力,需要家長引導。
廣東省少年兒童網絡安全論壇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了“00后”“10后”網民的新特點。當下兒童“觸網”年齡越來越小,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也越來越早。“部分孩子3歲開始使用QQ和微信;到了7歲,9.9%的兒童使用QQ,15%使用微信;到了12歲,擁有QQ(87.9%)和微信(69.7%)的兒童比例均超過一半。”②
電視和智能手機的普及降低了娛樂的門檻,許多青少年在學業之外的休閑娛樂幾乎被電子屏幕統治,閱讀能力和意愿在下降,他們的時間都被充分“消磨”了。其實,“人類需要必要的‘無聊感’。一個初中生無聊時可能會翻看厚重的名著經典。但時下,對一個人成長至關重要的‘時空間隙’,被互聯網以最低成本解決了。”③
小城市的青少年對游戲的沉溺尤其明顯,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的70后、80后和部分90后熱愛閱讀,通過刻苦學習改變命運,但智能手機發展后,進入中學時代的00后更容易把時間消耗在手機游戲中,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大大減少,習慣了游戲刺激之后,更不會去“啃”厚重的作品。
如果青少年時期沒有培養閱讀習慣,通常成年時也難以喜歡閱讀,較少接觸紙媒這種有一定深度的媒介。編輯了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莫提默·J.艾德勒在作品《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出了閱讀的三種目的:娛樂消遣、獲取資訊、增進理解力。只有最后一種目的的閱讀能幫助閱讀者增長心智。人和人在媒介選擇上,不斷拉開差距。
現代社會,科技的發展讓互聯網的使用更加便捷,通過一部聯網的智能手機,人們就能接觸到海量的信息,然而“知溝”并沒有被消除,而是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雖然比以往更易得,但只有信息富有的人群會引導孩子合理使用,信息匱乏的人群只會選擇性接觸科技帶來的娛樂。
知識存儲量和獲得最新傳播技術處于劣勢的一代人成為父母后,會將信息格差傳遞到下一代,不能正確引導子女合理應用網絡,或是一味禁止,或是放縱。報刊網絡上經常會出現各種兩代人因為網絡、游戲發生沖突的社會新聞,這種對新技術的無力感,滋生了一些強制戒除“網癮”的機構。
當下層出不窮的新媒體產品為了獲取更多商業利益,更加注重娛樂性。比如,今日頭條等新媒體抓住了“算法”這一變化,根據用戶興趣推送信息——用戶接受的信息非常單一。在這種“算法”之下,容易產生馬太效應,“知溝”演變成為“算法溝”。快手等直播平臺、王者榮耀等游戲,都想方設法爭奪用戶的時間和注意力。
針對知識焦慮人群的則是各種知識付費,用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替代傳統的編輯,定制“知識膠囊”。2017年年初,果殼網的MOOC學院發布的《2016知識青年報告》顯示:70%的在線學習者在2016年為在線學習付過費。已經付費的人里,超過75%表示有來年繼續付費進行學習的打算。超過20%的人一年的知識付費支出在1000元以上。④互聯網用戶在獲取和利用信息上的差距不斷擴大,社會競爭力也因此不同。
在一個技術發達的時代,人很容易過度沉迷于技術本身,忘了技術作為工具本來的意義。時間和注意力是現代人最重要的成本,但很容易被技術帶來的娛樂擠占。如果接受了大量信息泡沫,也能產生信息上的飽足感,精神上得到安撫,但卻并不能提升理解力和產生意義,因而在社會競爭力上處于較弱一環。
時代像飛馳的列車,新媒介技術發展升級的周期越來越短,新的信息溝會不斷出現。我們需要警惕技術帶來的溫柔陷阱,未來社會的階層區隔可能會通過個人接受信息的不同方式來實現。加強公眾的新媒體素養,是現代社會的必修課。
注釋:
①李少威.寒門難出貴子嗎?[N].南風窗,2017(15):32-35.
②黃帥.3歲玩微信,7歲會網購,網絡用戶低齡化好不好 [EB/OL].中青在線.2017-09-27.http://article.cyol.com/news/content/2017-09/27/content_16537234.htm.
③李少加.后互聯網:無聊已死、社交危機、故事崛起[EB/OL].36kr.2017-08-30.http://36kr.com/p/5090412.html.
④網易云課堂、中國大學MOOC和網易公開課聯合果殼網MOOC學院.2016知識青年報告 [EB/OL].2017-01 -12.https://www.csdn.net/article/a/2018 -04 -08/15828732.
參考文獻:
1.沃納·賽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郭鎮之.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2.[法]P.布爾迪約,[法]帕斯隆.再生產:一種教育系統理論的要點[M].邢克超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