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彬
新聞傳播作為大眾獲取各種社會信息、增加對這個社會的認知和感受的一項重要途徑,在社會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價值導向和主流文化傳播的作用。尤其是在自媒體時代,海量化的信息以及新聞由“單向傳播”向“雙向互動”的發展趨勢,廣大新聞工作者如何以高度的職業素養和道德素質進行合乎社會倫理的新聞傳播?新聞受眾如何以正確的價值取向面對海量化的信息,做到健康上網?這些問題都至關重要。
自媒體的發展給新聞傳播帶來的優勢是不容忽視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隨著互聯網的大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新聞傳播的受眾人群得到進一步的擴大,接受新聞的主體也更加平民化,新聞信息不再像以前那樣被大多數人束之高閣,遙不可及地令人望而卻步。自媒體的大發展帶來的好處就在于人們逐漸可以通過足不出戶的方式利用自己的智能化終端設備掌握實時的新聞信息,而且獲取這些信息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都被大大降低,這使得越來越多的社會底層人士也成為新聞信息的接受者和運用者。并且在這些海量化的信息中既擁有具有高度指導意義的社會主流文化思潮的相關內容,又不乏各種專業性和社會性的小眾信息內容,真正體現新聞信息價值的同時,促進了更多人融入到這些新聞信息的實際體驗中來,擴大了受眾群體。
自媒體帶來的另一項好處就在于新聞信息的傳播不再只是新聞工作者占據絕對的主導和優勢地位。過去,廣大人民群眾只是新聞信息的被動接受者,在新聞信息的制作與接受上是沒有話語權的,這種單向的信息不對稱狀況不但會使眾多已經被制作發表出來的新聞信息的質量大打折扣,也不利于充分調動和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難以使新聞信息真正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在大眾的面前。而自媒體時代帶來的新聞信息的“雙向互動”在創造出更加自由民主的新聞傳播環境的同時,更能充分匯集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精華,帶來豐富多彩的新聞信息。
自媒體時代的一個重要特點就在于新聞制作和傳播手段的革新帶來了與傳統媒體截然不同的新聞領域內的工作環境和壓力,這個時代真正體現了“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法則,沒有一個新聞工作者可以再以固守傳統、不思變革的工作態度獲得在新聞行業內的長久生存的機會。而新聞工作者之間的相互競爭既是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體現,又可以在競爭中以“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促進新聞信息質量的進一步提升,使廣大新聞受眾群體受益。
在承認自媒體為當代新聞傳播帶來的一系列利好條件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自媒體時代給新聞傳播帶來的各種倫理道德問題。
客觀上講,自媒體時代帶來的未經加工和深入調查的海量信息的傳播大大增加了新聞工作者的工作內容,提高了工作難度。一方面,由于新聞的一個重要評價標準就在于及時性,因此,當擺在廣大新聞工作者面前的是海量信息的時候,他們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調查、篩選以及整合,選擇越多,在新聞的挑選和制作上發生錯誤的概率也越大,這降低了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也使得越來越多的新聞信息以不客觀、不真實、不及時的方式呈現到受眾的視野中;另一方面,自媒體時代給新聞行業帶來了激烈競爭,也引發了一系列橫亙在廣大新聞工作者面前的社會倫理問題,其具體表現就在于一些新聞工作者為了迎合社會發展“快節奏”的需求,在新聞傳播的工作道路上逐漸忘卻初心,為了“博眼球”和快速“上位”,許多新聞工作者未對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和客觀性進行細致的核查就將信息傳播出去,在新聞傳播的錯誤道路上漸行漸遠。站在新聞傳播的前沿,如果廣大新聞工作者無法以自己高度的職業素養和道德素質正確面對時代發展帶來的一系列生存與發展的問題,那么將嚴重阻礙社會主流思想的傳播和繼承。
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社交工具在促進社會多元化思潮傳播和發展的同時,也使得廣大人民群眾在面對日益紛繁復雜的新聞信息時越來越缺乏理性的判斷,“非黑即白”的世界觀荼毒人們的心靈,也日益污染現代網絡環境。在高度發達的互聯網技術下,人們借助方便快捷的自媒體工具對自身日益浮躁的內心進行網上宣泄,這就是“網絡噴子”和“社會憤青”不斷涌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尤其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生活水平在得到一步步提升的同時,人們的心理也發生了一系列轉變,一些有悖于社會主流思潮的消極思想在自媒體時代的推動下也日益被放大和傳播,致使新聞傳播的倫理道德建設問題越來越嚴峻。
新聞傳播的原始功能在于為社會大眾提供實時客觀的社會信息,增加人們對社會的感知,重在社會效益而非經濟效益,而在自媒體日益發展的今天,由于市場經濟自發性和盲目性的推動,越來越多的商家借助自媒體工具不斷對原本該以客觀真實為目的的新聞信息進行“加工處理”,通過開設微信公眾號、創建百度貼吧話題討論等方式進行自身商品價值的輸出,以期達到自己的商業營銷目的。適度的商業營銷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但當越來越多的無良商家枉顧社會主流價值觀,不斷傳播與現實和客觀規律不符的“垃圾新聞”時,不但違背了社會倫理道德,還嚴重阻礙了社會的和諧發展。
面對自媒體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影響,我們既要肯定其存在的積極意義,擁抱其帶來的各項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成果,更不能忽視隨之而來的一系列社會倫理道德問題,要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和尋求解決之道。
與傳統媒體嚴苛的進入要求相比,自媒體以其更加普泛化、平民化和大眾化的特點大大降低了新聞傳播的進入門檻,體現在新聞的制作與傳播上就是“把關人”的角色在自媒體平臺上被逐漸邊緣化,造成新聞信息的制作與發布過程中質量監督的“缺位”,尤其是在市場經濟背景下,虛假信息的傳播進一步導致媒體公信力的降低。有鑒于此,學習和認識新聞傳播的基本倫理價值將是提升媒體公信力的基礎和前提。對于自媒體平臺上的新聞工作者來說,他們在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深造提高自身專業水平的同時,還必須心懷大眾和社會的健康發展,努力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真正成為合格的新時代“媒體人”。而對于廣大新聞傳播受眾而言,也需要努力提高自身認識和辨別新聞價值的能力,在上網時應當本著理性的態度,客觀地對待紛繁復雜的新聞信息,做到“既不全然否定、又不全盤接受”網絡新聞,既不被有心人士利用又有自己的正確價值取向和道德標準,力爭成為自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建設者和維護者。
將自媒體時代下倫理規范的建立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就在于把握以微信、微博、百度貼吧、網絡社區等平臺下的新聞傳播渠道,通過將這些平臺的傳播內容加以審查和控制,建立規范的新聞信息傳播渠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來說,首先就是運用國家網絡技術中心的支持,在這些平臺創建之初就建立嚴格的技術檢測系統,既保證在網絡運行過程中不會有各種系統bug的存在,又在此過程中融入信息審查和日常監督的技術措施,從根源上防治不良信息的“出廠”和快速傳播;其次就是對微信公眾號、微博話題社區等建立的主題性新聞專題進行嚴格的創建門檻控制,并在建立之后進行日常智能化監督,既要防止那些打著傳播健康文化、服務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幌子實則是為了自身利益而不顧社會倫理道德進行信息傳播的不良行為,又要在平臺的日常管理與維護的過程中不斷向社會大眾輸出社會主流文化、健康文化的相關內容,潛移默化地提高他們的倫理道德素質,只有在這種“防”與“養”結合的方式下才有可能真正使自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倫理問題得到部分解決。
在人人都成為新聞傳播主體的時代背景下,單是靠以新聞信息的傳播與受眾的雙向主體進行倫理維護是遠遠不夠的,在這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性作用,在行政干預的手段下才能使自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的倫理性得以順利推進。具體來說,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推進:首先,政府作為行政主體,對于與新聞傳播相關的信息應該做到最大程度的公開化和透明化,通過行政手段在網絡價值導向有所錯亂的時候及時發布具備國家機關認證的權威信息,才能阻斷不良信息的傳播,從而防止與倫理相悖的新聞信息得以散播和影響廣大人民群眾的價值取向。另外,要想真正引導自媒體時代下正確的倫理價值取向,政府還需要進行一系列相關的新聞信息創建工作。政府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一個主體力量,應當多利用自媒體平臺向社會大眾散布與國計民生相關的社會經濟發展信息,密切關注網民所在意的時事熱點問題,并加以正確的引導,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維護社會穩定和引導公共利益建設。目前,許多政府機構開通了政務微博、政務微信,這就是利用自媒體加大政府信息公開的很好嘗試,也起到了凈化自媒體平臺輿論環境、維護社會穩定的效果,有效遏制了自媒體新聞倫理問題的產生。另外,政府還需要通過出臺一系列行政處罰意見措施,對那些利用自媒體進行自身利益的攫取、枉顧社會倫理道德的不良行為進行規范。政府機關需要在做到監督有力的同時,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上進行公平、公開、公正的行政處罰,做到決不姑息、決不縱容,以凈化社會網絡環境。
自媒體平臺的開放性使得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新聞信息的傳播者和發言人,而對于大多數的普通民眾來說,雖然他們具有言論自由的權利,但是新聞傳播作為服務大眾的一項嚴肅的工作,對其制作者和發布者都是有嚴格的職業素養要求的,這個領域的進入門檻并不是那么隨意和低端的。因此,只有切實提高公眾的媒體素養,才能從根本上遏制自媒體時代倫理道德缺失的現實問題。目前,可以通過經國家機構檢驗、具備權威性的微信公眾號、百度貼吧等渠道,加強對公眾媒介素養的培訓,既提高公眾辨別各種虛假信息的能力,又使他們切實認識到在自媒體時代每個個體的自主行為都可能與時代和社會運行息息相關,使公眾真正做到約束自己的行為,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鄭焦龍.自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倫理問題[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10):447.
2.毛曉飛.自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倫理分析[J].中國傳媒科技,2017(09):40-41.
3.鄧香玉.淺析自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倫理問題[J].視聽,2017(08):110-111.
4.劉丹.自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倫理問題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7(10):7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