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殊穎
網絡技術革新了大眾原有的傳播方式,大眾不再只是信息接收主體,更是信息傳播的主體。這個人人都是“麥克風”的時代,大眾的傳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具備表達權利的同時還具備表達的開放場所,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在網絡上進行傳播。有學者指出,這也帶來一個泛娛樂化的時代,所有事情都變得不那么嚴肅,連新聞都摻雜著娛樂元素,輿論反轉正是這種娛樂化時代的產物。
網絡時代賦予每個人的表達權,使任何人都可能引爆輿論,不管是網民還是專業媒體。網絡輿論反轉往往是當一個事件在網上剛曝出的時候,網民輿論一開始一邊倒地站在某邊,但隨著事件的繼續曝光,事件趨向明朗化,輿論又倒向另一邊。此類事件一般以突發事件為主,發生輿論反轉的事件也不等同于謠言,大多數事件為真實事件,只是由于網民們沒有掌握全部信息而盲目參與或媒體在報道時存在職責缺失的問題,使得輿論常常經歷一波三折。
“重慶巫山大媽碰瓷”就是十分典型的輿論反轉事件。2016年3月一個10多秒的視頻在網上火了,該視頻顯示,大媽坐在地上,一只手搭在玩具車上,而旁邊站著一位年輕女士拉著一個小女孩。大媽稱:“我在這里,你就撞過來。”女士則反駁稱:“我一直走的這個旁邊,沒走里面,我走的這邊沒有走那邊。”這個10多秒的視頻在當天的網絡媒體傳播中,無一例外地被貼上了“碰瓷”的標簽:“大媽碰瓷玩具車,真受傷還是飆演技?”“新高度!實拍大媽碰瓷玩具車坐地不起”“大媽碰瓷‘10后’”等標題在網上傳播,網民們紛紛指責大媽碰瓷,一些網友稱大媽“碰瓷新高度”。但隔天巫山縣宣傳部門透露大媽確實是被玩具車撞傷致粉碎性骨折,隨后小女孩父母也第一時間把大媽送進了醫院檢查,女孩家屬甚至提出更多賠償都被大媽婉拒。隨即事件發生輿論反轉,網民們紛紛對事件中的大媽表示歉意,一時間制造這些標題的媒體紛紛被打臉。
媒體在新聞報道中常常重復報道某一類人的事情,容易把這類人標簽化了,形成網民對這類人的刻板影響,導致在事件發生后網民在參與討論時帶有嚴重的主觀情緒。例如“河南人”“醫生”“老年人”“城管”等,正是由于媒體過去對某一類人大致相同事件的選擇性報道,往往使得事件發生時網民們就容易調動過往自己接收過的信息的認知而在還沒完全掌握事實的情況下對事件作出簡單粗暴的判斷,媒體過往的標簽化報道也正是社會對某些事物刻板印象的主要原因。如“重慶大媽碰瓷”事件,就不可否認“大媽”這個詞確實是事先被媒體標簽化了。在百度搜索里輸入“老人碰瓷玩具車”就有438000個結果,此外“玩具車碰瓷”還有了百度百科,可以說,關于此事的事實和解讀已經形成了一個輿論場。
網絡加速了人們對信息的獲取速度,事件的報道與事件發生的時間幾乎是重合的,受眾對新聞的時間要求更高。一些權威媒體為了搶時間,在對一件事情沒有進行深度調查的情況下僅憑事件的表面現象就進行報道,容易造成新聞失實。在重慶老人“碰瓷兒”的輿論反轉事件中就有學者指出,這樣的新聞作品就像是早產兒,經不起推敲,也缺乏持久的生命力。一些專業的媒體習慣性地做同行的新聞搬運工,甚至對網上非專業人士爆料的各種信息也不去深度審核,把做“二傳手”當作習慣,使不少人質疑這是一個新聞空心化的時代,專業媒體已經喪失基本的調查采訪能力,這樣一來,由一個媒體發布的錯誤信息就可能蔓延至整個傳媒業。
在注意力能轉換成經濟效益的時代,一些媒體為了獲取經濟利益不惜放低格調來迎合受眾,失去媒體原有的嚴肅性。媒體常常為迎合受眾把報道方式變得嘩眾取寵,甚至在輿論反轉事件中跟風報道加劇事件發展的戲劇化,弱化了自身輿論引導的責任。更有甚者在輿論反轉事件中,希望輿論“飛一會兒”引起更大的輿論反響再發生反轉,完全不顧自己的社會職責而把自己置于圍觀看熱鬧的位置。
媒體在進行報道時都要面臨一個選擇的過程:選擇什么樣的事件報道或是選擇從什么角度報道。不管媒體怎么選擇事實或者事實角度,不可否認的是在網絡時代媒體對社會仍然有議程設置的功能,媒體在對事件的報道中應該盡可能保持客觀中立。例如在對老年人的報道中,雖然社會上存在一些老年人碰瓷的現象,但是這也只是老年群體的少部分,一些善良正直,仍然在為社會義務服務的老年人也很多,媒體在報道時不應該一再突出某一種不良現象,而應該盡可能做到全面客觀,避免由于媒體對某一類人累積的負面報道過程,形成社會對這一群體的刻板印象。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之源,這是任何時代的媒體人都應該堅持的,特別是在網絡龐大而復雜的信息環境中,專業的媒體更應該有責任去追尋事件的真相,少主觀臆斷。要堅持全面真實客觀的新聞報道,在搶時間與新聞真實性相矛盾時應堅持把新聞真實性放在第一位,而不應該以僥幸的心理認為只要后續報道跟上,新聞還是完整的,不要讓新聞發生一次又一次的戲劇性反轉。當然,即使是專業媒體,報道出現誤差有時候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發現自己發布的報道有問題時,要積極承認自己的錯誤并及時糾正錯誤,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解。如果在發現錯誤之后媒體還繼續選擇沉默,輿論的戲劇性反轉只會一遍一遍上演。
媒體一度被認為是社會公器,在被社會賦予權利的同時也承擔著社會責任。我國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應該謹記自己的職責所在,特別在現在略顯浮躁的社會氛圍下,網絡信息龐大冗雜,媒體作為權威性代表更應該承擔比以往更多的社會責任,而不是隨波逐流去傳播一些不負責任、嘩眾取寵的新聞。要保證自身傳達客觀真實準確的信息,同時還要積極承擔自身輿論引導的社會責任,而不是把自己放在圍觀的位置任由輿論發酵。
隨著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在信息環境風云變幻的新時代中,網絡輿論反轉現象頻頻上演,其背后除了凸顯著網絡信息生態的不健康發展之外還隱藏著新聞媒體在報道新聞時出現職責缺失的一系列問題。輿論反轉不僅傷害到無辜的人,同時也損害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有損社會的信任。輿論反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連媒體人也樂此不疲地觀看這種戲劇性的輿論反轉。因此不管社會大眾接觸信息的方式如何變化,時代如何變化,媒體人都應該始終堅持職業操守,肩負起自身的社會職責,盡可能地避免這種戲劇性的輿論反轉。
參考文獻:
1.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
2.張相濤.基于傳播學的角度看輿論反轉的構成因素[J].傳播與版權,2015(07):16-17.
3.黃遠,劉怡君.網絡輿論反轉效應研究[J].管理評論,2016(08):71-78.
4.朱立芳.新媒體時代新聞真實的實現[J].新聞知識,2014(01):100-101.
5.周麗娟,張燁,胡雯雯.網絡輿論反轉的心理效應及調控策略[J].青年記者,2017(20):11-12.
6.開薪悅,孫龍飛.“后真相”時代里的“新聞反轉劇”——對新媒體環境下輿論的再思考[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7(01):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