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
工匠精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對國人有著重要影響。2016年,“工匠精神”一詞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其核心理念“追求卓越,崇尚質量”愈加受到各行各業的重視。在傳統出版業中,工匠精神就一直是從業者固守的職業道德之一。本文從為何要求圖書編輯踐行工匠精神、如何踐行工匠精神以及踐行工匠精神需要堅持的原則和理念三方面來討論圖書編輯必備的職業素養。
工匠精神是勞動者對自己生產的產品不斷改善、追求完美的精神,它力求將一個物品或一件事情做到最好。這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更多地體現在生產線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工匠精神的內涵也在不斷地豐富,被賦予新的含義。如今它不僅代表著追求完美,也代表著傳承、創新和超越。因此工匠精神也更加符合當代要求,受到越來越多的人推崇。工匠精神不單適用于生產制造業,同樣適用于信息產業和文化產業。黨的十九大也強調弘揚工匠精神,營造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出版業是影響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產業,因而奮斗在文化產業一線的圖書編輯更應該具備社會責任感和職業使命感,做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勞動者,認真做好每一本書,踐行工匠精神,提升服務質量。
工匠精神在各行各業都有體現,那么圖書編輯應具備哪些職業素養,如何踐行工匠精神呢?
處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圖書編輯更應重視文化,重視文明的傳承,固守職業操守。雖不必像古代書法家練字之前先要沐浴更衣凈手一般,也需謹慎策劃、加工每一本圖書,以嚴謹專注的精神對待出版流程的每一步,方能顯出對自己工作的尊重。從宏觀上看,中華文化不僅博大精深,而且具有內在和外在的美感,接觸這些會讓人們內心得到滋養,編輯要嚴格遵守《出版管理條例》,組織、設計和生產優秀的文化產品。生活中因為協議上一個字寫錯或一個標點符號位置不對而產生糾紛的事例不勝枚舉,更何況圖書不是“即食快餐”。現代圖書編輯的工作內容繁雜,受到外界的干擾也比較多,很容易導致心浮氣躁,在工作中出現失誤。一旦出現較大失誤,后果不堪設想。所以圖書編輯在工作中要嚴格遵照圖書編校工作的基本流程,落實“三審三校”制度,遵守《圖書質量管理規定》,把好質量關,對文字心存敬畏、字斟句酌,不放過任何差錯,將工匠精神落到實處。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文化產品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圖書作為重要的精神文化產品之一,受眾最為廣泛。雖說眾口難調,但是圖書編輯可以通過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來盡可能滿足受眾的需要,具體表現在注重細節、嚴謹科學上。細節決定成敗,嚴謹造就品質。編輯工作是良心活,對書稿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每一位編輯都要以嚴謹科學、一絲不茍的態度對待書稿,能夠得心應手、駕輕就熟地審讀加工稿件是編輯的基本功。還要深刻領會作者的意圖,尊重作者的創造性。因此在工作中要堅持通過查閱書刊、上網搜索、向作者請教、與同事探討等方式對有疑問的地方及時查詢核實,杜絕想當然的做法。此外還要常常翻閱《圖書編輯校對實用手冊》《常見語言文字錯誤防范手冊》等業務工具書,閱讀各類圖書,以培養語言感知能力,提高業務水平和人文素養。
好的東西需要傳承才能發揚光大。出版前輩高度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踏踏實實的工作態度以及精耕細作的工作方法,都是值得現代圖書編輯繼承和發揚的;他們關于出版的經驗和思考經過實踐的檢驗和時光的洗滌流傳下來,也是出版業的寶貴財富。與此同時,圖書編輯也要勇于創新,主要表現在:要有發現的眼光,能夠發掘潛在的好書稿、有潛力的作者;要出新書,避免低水平的作品重復出版;要善于發現每本書稿的特色和新意,以最合適的形式將其打造出來;具備“互聯網+”的思維,多方面開發圖書的服務形式,使數字出版與紙質出版融合發展。
圖書編輯工作其實很平常、很瑣碎,有時甚至是枯燥的,編輯要保持平常心,腳踏實地、心平氣和地做工作。優秀的圖書編輯不應該只是技術嫻熟的文字工匠,還應該具有體察他人的同理心和對人情世故的洞悉能力,使圖書能夠真正打動人、引導人。中國近代出版家陸費逵在其發表于1924年的《書業商之修養》一文中曾說:“如出的書有價值,使人讀了獲益匪淺,能貢獻于社會,書業商的人格即高尚。”所謂不平凡,其實就是將平凡的事情反復做,做到極致,得到大家的認同。這也正是編輯工作最大的成就感。
踐行工匠精神,切實做好圖書編輯工作,需要堅持如下原則和理念: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追求速度對于增加經濟效益有一定的幫助,但如果因為在單位時間內完成了更多的任務量而使得質量大幅下降,那就得不償失了,這可以說是違背了工匠精神。應當盡量避免快餐文化現象,策劃與加工并重,效益與管理齊抓,統籌好質量、品種和速度的關系,精心做好每一本書,保證圖書的高品質。
《出版管理條例》第四條明確規定:“從事出版活動,應當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踐行工匠精神就應當堅持社會效益第一,在此基礎上增加經濟效益。圖書的出版要以社會效益為首要目標,生產出能夠代表人類最高水平的思想、文化、科學、技術方面的圖書,讓優秀圖書成為人類思想和心靈的明燈。圖書編輯不能本末倒置,一定要堅守本心,不能以社會效益為代價來換取經濟效益。
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之一便是對技藝的執著和對品質的追求,不能因為取得了一點成就而自滿,甚至止步不前。要不斷地反思,發現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更要不斷地學習和充實自己,獲得更大的進步。圖書編輯要追求極致,做好每一個環節。要掌握編輯工作的基本功,做好書稿的策劃、編校等工作,使書稿符合各方面的規范,達到出版要求;要對書稿的美術設計進行把關,包括封面、環襯、扉頁、勒口、插圖和版式設計等,甚至對紙張的選擇、印刷工藝等都要有所了解,將書稿以最完美的形式呈現出來;在如今互聯網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也要通曉新媒體的表現形式,具備敏銳的媒介敏感性和強勁的媒體融合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工匠精神落到實處。
“互聯網+”時代,文化的融合與技術的發展使我國出版業同時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因循守舊只會帶來停滯和覆滅,只有創新才能帶來發展。優秀的圖書編輯不會滿足于已經取得的成就,而是能夠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地提高自我,推陳出新。出版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內容的創新,要多開發原創圖書和富有開創性的圖書,應用新技術,最大程度地開發圖書的內在價值。要走在供給側改革的前沿,發現和挖掘潛在的優秀作者,架起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梁,把優秀的文化、新鮮的知識、高效的技能、卓越的方法提供給廣大讀者。
出版的重要功能是通過編輯的專業化勞動生產出高質量的出版物,傳播優秀文化,推進社會文明的進步。不論社會發展到何種程度,圖書編輯都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踏實做人,干良心活,研究新形勢,迎接新挑戰,踐行工匠精神,把文化服務做到極致。
參考文獻:
1.安蓼葭.書稿的編輯加工[J].新媒體研究,2017(04):110-111.
2.柳斌杰.中國出版業的擔當與作為[J].現代出版,2017(02):5-9.
3.朱于國.弘揚工匠精神,編寫優質教材——以統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為例[J].中國編輯,2017(12):57-61.
4.陳鵬鳴.出版人需要怎樣的工匠精神?當編書匠其實不簡單[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6-06-06(5).
5.黎洪波,利來友.圖書編輯校對實用手冊:第四版[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