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婷, 邵垚然, 謝怡云, 高 潔(浙江大學 國際設計研究院,杭州 310058)
實驗室作為教學體系中重要的一環,是高校學生成長的重要場所,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孵化基地。高校重視大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既是當今社會對人才創新能力要求提升的反映,也是高校以人為本實行教育改革與創新的重要內容。國際設計研究院在積累了實驗室競爭激勵機制與自主式課題等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管理體系與教學模式的創新,嘗試設計從激勵、培養到保障與持續發展的新型實驗室教學模式。本文基于研究院已有的實踐與探索,系統地梳理和總結了從人才培養、課程設置到構建多元體系的創新實驗室模式,并介紹了通過實踐該模式取得的相關成果,為高校培養創新性綜合人才與開發創新創業環境提供啟發與借鑒。
創新實驗室最主要的目的是培養人才,培養出有創意、能創新、會創業的人才。通過課程及對外交流,為浙江大學學生提供跨學科交叉學習、溝通與合作的平臺,進而塑造創新與實踐相結合、人文情懷與科技設計相結合的系統能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意才能和跨領域整合能力的新型復合式領軍人才。當今時代,對于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于復合型人才也有著越來越多的需求。所以實驗室培養的不僅是有知識、會計算、能編程的同學,而且能把知識融入實踐中并不斷創新敢于挑戰的創新創業型人才。
(1) 設置獨立活動期。每年10~11月為創新實驗室的獨立活動期,由教師和實驗室的負責人和學術團隊共同策劃、組織。這一個月對學生來說是最自由的一個月,沒有傳統思維局限及知識框架限制,學生放飛自己的思想,任何創意創新的點子都被鼓舞。敢想敢說敢做,是學生表現出的最大特質。學生創意經過合理提煉,可以轉化為成功的創新型企業。例如,國內專注于語音技術的科技公司科大訊飛誕生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實驗室,其創始人最初的想法是讓電腦能聽會說[1];北京大學的學生創辦的ofo現象級共享單車模式,最初的想法只是想讓人隨時隨地有車騎。我們實驗室的紅點獎和IF等國際大獎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產生最初的想法。從實驗室走出來的云馬自行車,最初也是為了解決公交車下車后最后1 km的難題。
(2) 引進“辨認羅德”游戲。創新實驗室引進了MIT的“辨認羅德”游戲[2]。每天16:00~17:00聚集實驗室的所有人坐在一起交流成果,在該時間段同學們設計出的機器人如果可以識別實驗室負責人,則可以向負責人噴水。這個游戲大大吸引了同學們的興趣,起初沒有機器人能識別出目標,到后來逐漸能成功辨識。隨著時間的推進,同學們也在不斷完善機器人設計。2個星期后終于有一位同學設計的機器人成功識別出在人群中“隱藏”的實驗室負責人。國際設計研究院創新實驗室是一個充滿創意的工廠,這些好的創意經常會帶來無限的創業機會以及巨大的商機。我們經常組織學生做一些workshop,頭腦風暴等活動,創意也在這樣的環境下應運而生。
國際設計研究院創新實驗室的基礎是富有特色的創新課程。不同于普通全日制的大學中所涉及的科目,我們做了大量不同的嘗試。例如實驗室開設的一門“走進企業家”的課程,每次開課會邀請杭州各大企業高層分享創新創業的經歷,并與學生進行互動。開設這些課的老師既是學者又是企業家,往往能帶給同學們很多真實而值得學習的東西。
除了實驗室課內所學知識外,還向同學提供了大量實操實練的機會與條件。實驗室會整合所有的創業課程并提供相應的學生活動中心,為有創業志向的學生提供更具體更豐富的教育和幫助。去年,實驗室成立了創新創業基地,致力于創業有關的教育和學術研究,在創業思維、創業規劃、創業管理、創業政策等方面給予了學生很大的幫助[3]。
效仿世界頂尖商學院,采用“雙軌制”運行,即招聘在創業領域有重要影響的教授、專家學者來中心任教,與學術性教授形成呼應,共同為有創業意向的同學提供各方面的教育和幫助[4]。這一制度深受實驗室師生的喜愛,一方面學生參與科研訓練、實習實踐,通過創新實驗、課題研究、設計大賽等訓練,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參與項目實際開發,從前期的實地調研、設計方案撰寫到后期設計成果的實現,鼓勵創新性、發散性思維,助其成長為復合型設計創新人才。
國際設計研究院創新實驗室創新項目得以成功的主要舉措。
(1) 面向全校所有實驗室師生。實驗室開設面向全體師生的特色創業課程,設立的創新創業基地雖然注重有突出創業意向的學生,但它提供的創業課程面對所有的實驗室師生開放,為所有師生提供全方位的創業課程和指導。
(2) 整合創業理論和實踐的雙軌教育。實驗室的課程既覆蓋理論課程又包含實踐課程,講課教師安排遵循“雙軌制”,既有校內學術性的專業指導老師,又有具備企業背景的企業家共同為學生提供幫助。
(3) 立足現實問題,鼓勵學科交叉。實驗室的課程立足點在于現實的需求,課程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完善,鼓勵學生觀察思考現實問題并在此基點上創新創業。同時實驗室盡可能創造條件使涉獵多個學科背景、不同學科背景同學一起合作創業,順應時代的需求培養大量有創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隨著市場快速發展和實驗室體系的完善使學生對創業課程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因此,定期組織學生會議,鼓勵學生提出“自己喜歡的課程”并結合實際情況安排。從開始的“走進企業家”起,創業課程變得越來越豐富,逐漸形成了理論、實踐、產品設計與開發、銷售、市場營銷、產業聚焦等多種模塊的眾多創業課程[5]。立足于學生的需要需求,豐富各種模塊的創業課程,是實驗室創業課程設計的準則。通過創業課程學習,學生創辦的企業數量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高,思路越來越廣。例如,學生為了解決城市最后1 km的難題創辦的云造科技,是以創新設計為驅動來生產新型的智能代步車,從而為新一代個性化出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6];由浙江大學畢業生創辦的回車科技是通過“意念”即腦電波去控制外界物體的行為,給智能穿戴提供了新的思路等[7]。
除創新課程以外,創業俱樂部在傳承創新創業精神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8]。學生、校友、企業家有了溝通交流的直接渠道,通過創業俱樂部學生獲得前輩豐富的創業經驗和創業歷程,因此,創業俱樂部已經逐漸融入實驗室創業教育課程活動。在俱樂部,學生可展示新奇的想法,發揮自己的天賦,開創大膽的方案,體驗創造的過程。不同專業、年級的學生均可以積極參與創業俱樂部的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創業熱情。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在創業路上奮發上進[9]。
形式多樣的創業大賽推動著創新創業的發展。實驗室在全校范圍內開展“青年企業家”創業比賽,將學生、企業家和投資人組織在一起創辦團隊,聘請有經驗的創業導師對學生進行創業比賽輔導[10]。同時,不定期舉辦的“微創業”訓練營,把優秀的有想法的學生集中在一起,通過系統輔導,助力創業成功路[11]。創業比賽是一種激發學生創業熱情,為具有創意的學生提供互相學習和實踐的平臺,可促進新一代創新企業誕生和發展。目前我校新型創業團隊屬于一批具有優秀創意的年輕人,就像當年的硅谷一樣,用科技和設計催生創新,讓創意想法落地實現。例如舊物品買賣平臺云格子鋪、專注于戶外旅游業的易露營、專注于開發移動互聯網產品達到改善組織生活的友謙網絡等都是非常優秀的學生創業團隊[12]。
“三螺旋模式”是我院創新實驗室開創的以實驗室為主導的大學、政府、產業聯合的創新模式[13],在這一模式中,實驗室與產業、政府建立了新型而獨特的交叉互補關系,三方互不干涉主業又互相聯系,實驗室聯合產業界和政府將產、學、研活動視為“一而三三而一”的活動上同時進行時、空并列展開[14]。實驗室這一模式實現了科學研究與實際應用、教學、學術與實驗室收益的最優組合。
“孵化型體系”指的是我創新實驗室先后建立的獨立運行、各有側重、有效互補的6大機構[15],其來源于創新到創業所需的7個階段:創意、技術發展、商業化計劃、企業計劃、形成企業、早期成長、高速增長。根據這7個階段,實驗室總結歸納形成了富有特色的6大機構孵化型體系,有效地推動了高素質人才參與創新創業過程[16]。
在不斷的實踐與探索中,我校打通了科研創新與創業之間的通道,構建了完善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并使二者不斷融合、助長,形成了良性循環。同時形成了“跨領域整合,自主設計,實踐創新”的人才培養理念,形成了“產、學、研”合一的課程體系,也收獲了不菲的成績。實驗室曾多次在國內外各項設計大賽,如“Bamboo Light”“Meal’s wall”“Anypose”等獲2014年國際紅點概念設計獎;“Double Warm”“Luggage Sitter”“Standing Carton”等項目獲2013年紅點至尊獎;“Air-Bar”獲2013年iF特別獎等[17]。除此之外,實驗室教學科研水平均得到提升,在每年產出大量科技創新成果的同時也為國家輸出了大量科技創新人才。今后,我們將進一步提升理念,優化模式,完善體系建設及平臺搭建,更好地發揮促進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白 璐,田曉柱,牛炳韜.大學生創新性實驗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4):161-164.
[2] 蔣 群,何麗明,王蓮蕓.強化實驗教學育人職能,培養科研型高素質人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9):153-155.
[3] 李 坤,史永宏.創新型人才培養實驗室開放體系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1):258-261.
[4] 李秀坤,張宏莉,蘇小紅.強化實驗教學中心建設,培養創新型人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3):150-153.
[5] 劉 燕,李曉波.開放的教學實驗平臺建設與創新性人才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3):211-214..
[6] 馬 強,朱愛紅,韓海濤.軍隊院校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培育機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1):138-141.
[7] 彭長宇,劉曉琴,代顯華.校政企合作,共育應用型人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7):225-227.
[8] 石端銀,張曉鵬,李文宇.MPE - CDIO理念的數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2):185-187.
[9] 魏伍川,潘進權,陳華絮.強化實驗室開放管理,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3):259-261.
[10] 魏小銳,李陽蘋,趙維佺.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校企聯合實驗室建設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2):231-234.
[11] 夏有為..培養實踐能力造就創新人才——訪美籍科學家交大密西根學院院長倪軍教授[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12):1-4.
[12] 項 聰,周 艷.高校和企業對工程人才培養質量的認識探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5(7):169-173.
[13] 肖 瑞,劉 敏.電子工藝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9):248-249.
[14] 余建潮,葉秉良.面向創新人才培養的實驗教學內涵式發展策略[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4(6):182-186.
[15] 張 穎,王艷芳,梁 科.互動式網絡實驗教學綜合平臺建設——以電子信息實驗教學中心為例[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9):162-165.
[16] 趙 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校企協同創新機制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1):172-175.
[17] 鄒 艷,王吉華,王紅梅.學科交叉的大實踐協同育人平臺構建與應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1):19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