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暉
融媒體就是把電視臺、報紙和互聯網等媒介充分融合,整合各個媒介的優勢,使信息實現共享,加快信息的傳播和交流,使信息產品更加豐富,讓用戶選擇更加多樣化。面對新媒體時代帶來的全新傳播環境,不少傳統媒體紛紛創新融合報道模式,統籌報道資源,推動融媒體中心和“中央廚房”建設,對原有流程進行數字化、集約化改造,加快從相“加”向相“融”轉變。
近年來,網絡技術的發展越來越迅速,時政新聞的傳播方式也越來越新穎。從中央到地方的媒體在對時政新聞進行報道的過程中,都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各大媒體為了吸引受眾的眼球,利用短視頻、圖解、動漫、H5、動圖、動畫、移動直播等豐富多彩的移動閱讀方式,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全媒體融合報道對同一個新聞事件采用不同的傳播媒介、多樣的表達方式,已經成為當今時政新聞報道的常態。越來越多的實踐證明,只有在報道風格、報道方式、主題立意、用戶體驗、技術支撐等方面有重大突破,時政新聞在新媒體時代的創新才有可能成功。
傳統媒體的時政新聞報道非常嚴謹,講求深度,講求專業性,而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在碎片化閱讀習慣的影響下受眾更渴望瀏覽輕松易懂的新聞內容。為了強化時政新聞的傳播效果,嚴肅的時政新聞報道模式更應該進行語言風格的轉變,使語言風格更具有生活氣息,拉近和民眾之間的距離。
例如2017年度網絡熱詞“為某某瘋狂打call”,就大量運用在報道一些利于人們生活質量提升的新聞中,表達對政策的支持和贊揚;人民網”兩會全媒派”小編“面對面跟你嘮”,不再坐在鏡頭前進行枯燥乏味的靜態口播;短視頻《Rap動畫唱兩會,帶你唱響新時代!》使用起了流行的Rap元素;而浙江日報則在視頻剪輯中融入了抖音元素,讓視頻“抖”起來。這些例子都在告訴我們,在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議題的內容方面,用一個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切口進行信息傳播非常重要。
國外著名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說:“媒介即訊息”“媒介是人體的延伸”。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方式發生巨大變化,不能再局限于文字、訴諸于視覺,而要以一種多維度、多形態的方式來傳播。就數字端而言,重大時事報道要在短時間內連續推出,要在內容和形式上有沖擊力和傳播性,就要更符合用戶的互聯網閱讀習慣。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形式也非常重要。拿起手機兩會“跳一跳”、手指舞點個“中國贊”,系列微視頻《初心》、“軍裝照”h5、《王小藝的朋友圈》等,從央媒到地方,融媒體時政新聞報道百花齊放、精彩紛呈,在不斷創新中求突破。形式單一的圖文報道已經滿足不了民眾的閱讀需求,各主流媒體逐漸從這種單向傳播思維中抽離出來,注重將嚴肅的時政話題與融媒體傳播形式精妙結合,借助圖文、短視頻、直播、H5交互等多種報道形式,讓時政新聞報道從以往“講得明白”跨越到“看得輕松”“記得深刻”。
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時政報道無疑是“主業”。但是面對這樣的“金礦”,很多時政記者的報道不夠深入,廣度也不夠。融媒體的時政新聞報道,渠道很寬,新聞記者可以從中收集到新聞的很多亮點,甚至可能是信息背后觀眾更愿意看到的背景故事。其實,絕大部分的新媒體時政報道,主要還是在傳統媒體的會議報道和領導活動報道的基礎上做文章,只不過換了一種視角或者表現形式而已。
今年兩會,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就推出了動畫微視頻《當監察法遇上孫悟空》,借講述“猴王初問世”“官封弼馬溫”“大圣鬧天宮”“難逃如來掌”的故事,形象地闡釋了國家監察法關于監督對象、監督職責、監督手段等內容的規定,形象易懂,讓人過目不忘。中國政府網推出H5作品《數看五年》,以穿越為主題,采用漫畫的形式,通過一鏡到底的滑動方式,流暢地敘述中國五年間的變化,將原本枯燥的政府工作報告數據變得生動形象和具有吸引力。《人民日報》的中國領導團隊新陣容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引爆朋友圈,使信息一目了然。可以說,拓展了視野,也就拓寬了新聞報道的領域。傳統媒體的黨政記者,有新媒體所沒有的最大優勢就是能夠在現場見證到很多時政信息。新媒體的采編人員沒有這樣的條件出現在重要的會議或者領導活動現場。因此,只要利用好傳統媒體的報道方式,傳統媒體在時政報道中依然可以獲得新的視野,在激烈的競爭中發揮優勢。
時政新聞的內容并不是抽象的、遠離人們生活的,而是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為了達到比較好的報道效果,需要和民眾多溝通、多交流,善于傾聽民眾的聲音,增強雙方的互動,這樣新聞內容才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傳播效果更佳,融媒體的優勢也能得到彰顯。近年來,民眾與媒體的互動性在逐漸增強,大家可以通過融媒體實現有效的參政議政,對熱點事件進行關注。除此之外,為了更好地傾聽民意,各大媒體平臺都在互動上著力。央視新聞在微博平臺上開啟了“兩會幫你問”的話題,民眾通過評論和留言就可以參與到兩會的討論中來,表達對未來的期許。海外網推出的H5作品《我來北京看兩會》,送給網友開往兩會的“車票”,從自己的家鄉出發,換裝變臉,來到北京聆聽習近平總書記原聲講話,選擇以天安門、人民大會堂、兩會現場為背景合影留念,生成自己的專屬照片,成為兩會融媒體爆款作品。中國江西網制作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詞典》,緊扣報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這個主題主線,推出后就被全國網友轉發,僅6天時間總閱讀數就超過了1000萬次。任何心理上的感知都是由身體感知所引起的。融媒體時政新聞更應該注重用戶互動體驗,通過虛擬環境的構建,讓時政報道既有溫度又有意義,通過互動體驗引發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
媒體融合轉型是時代的使命,先進技術則是驅動力。各大媒體不斷優化融媒體報道的內容和體驗,著重在人工智能、大數據、AR、短視頻、融媒體上發力,實現了融媒體時政新聞報道技術和手段的進一步升級。現如今,機器人、VR、AR等技術融入重大會議報道已經不再稀奇,比如今年兩會期間,人民網兩會直播報道就出現了搜狗機器人“汪仔”,新華社的“Star”生物傳感智能機器人可掃描聽政府工作報告人的“情緒曲線”,首次把情感交互技術應用于時政新聞領域。今年兩會甚至出現了黑科技——“媒體大腦”,《新華社2018兩會MGC——政府工作報告》就是它的“智慧結晶”,智能收集、梳理、播報政府工作報告當中的新表述、關鍵詞,以及會議期間的輿情熱門詞匯、話題與圖片。隨著傳播技術和媒介的不斷發展,打造融媒體時政新聞除了采訪硬件的更新,更要加大智能軟件的升級,加大技術革新,讓高科技助力融媒體傳播。
伴隨著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的快速發展,新聞的生產流程、傳播渠道和內容呈現形式正在發生改變,但新聞的本質從未改變,這不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戰役,而應是你中我有、我中有你的共贏局面。隨著傳統媒體擁抱互聯網,媒體邊界不斷拓展,時政新聞報道方式也在因勢而變。融媒體時代是一個受眾賦權(empowerment)的時代,受眾能夠獲得對相關事務或議題的控制能力。這種技術驅動的受眾賦權向原有的傳播格局提出了新要求。融媒體傳播環境下,我們更需要堅守求新,深耕突破,積極探索傳統媒體和數字端的差異化呈現,不斷探索和創新時政新聞報道,既服務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也謀求自身發展,鞏固主流媒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