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嘉黛
突發事件的不可預料性、破壞性和綜合性的特點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穩定性。
新聞報道中的突發事件多數并非好事。突發事件的類型有很多,比如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事故災害或者社會安全事件等。這些突發事件,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對社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危害,影響社會治安,極大程度上引起民眾的恐慌。
1.不可預料性。突發事件有著不可預料性的特點。突發事件,顧名思義,是突然發生的,絕大多數突發事件是在人們缺乏充分準備的情況下突然發生的,使人們的正常生活受到影響,同時社會的有序發展也會受到干擾。
2.破壞性。每年,我國因突發事件直接造成的人民財產損失數額巨大,對于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產生了重大的破壞作用,這將直接影響我們的物價水平和民眾生活質量,從而影響社會穩定性。
3.綜合性。突發事件也具有綜合性的特點。造成突發事件的原因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多樣的。這也使突發事件變得錯綜復雜,較難處理。
微博是微博客的簡稱,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的平臺,用戶可以通過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微博分享信息的即時性特點使得其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傳播優勢迅速凸顯,而在分享信息的過程中,微博平臺所獲取的反饋也同時反作用于突發事件,對突發事件的走向產生影響。
微博傳播信息產生的反響對于政府、公眾和傳統媒體有著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利于加強受眾和政府部門之間的情感交流,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1.協助政府開展辟謠工作、增強與受眾的交流。微博因其獨特的傳播特點,在第一時間,快速有效地將突發事件傳遞給公眾,并且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增加了政府與公眾的交流渠道。政府和公眾能在事件中增進情感交流和信息互動。這一方面幫助政府更好地了解民情、與公眾之間展開互動,另一方面也使公眾擁有向政府提議的渠道。政府和群眾借助微博進行直接溝通,可以很好地開展辟謠工作。群眾也能夠以直接的方式了解到政府對突發事件的處理方法和態度。政府在突發事件發生時通過官方微博發布消息,可以在消除公眾疑惑的同時起到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
2.保護公眾權利。在信息并不發達、微博等媒介還未普及的時候,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十分有限,只能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獲知國家大事。但有了微博以后,人們脫離了以往傳統的媒體模式。信息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在一個突發事件發生時,公眾可以通過微博進行了解,并積極參與討論。在這個過程中,群眾因為微博的使用而獲得了知情權及表達權。
3.革新傳統媒體的報道方式。在信息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經常發生“信息倒灌”現象,突發事件一般都是由微博率先爆出。微博融合了多項通訊技術,帶著嶄新的傳播方式,向著全新的信息傳播時代邁進。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傳統媒體的傳播平臺單一、傳播觀念落后、傳播渠道狹窄等缺憾。
微博傳播信息時,所產生的輿論反響也有可能在污染網絡環境,同時微博傳播的即時性特點很可能使媒體工作者滋生對微博的依賴性,不真實的報道和不客觀的評論都可能使政府形象受損。
1.給政府工作帶來負面影響。“北京市紅黃藍幼兒園侵害兒童”事件爆發后,引起了社會各方的關注,也有居心叵測之人將矛頭指向人民解放軍,發布微博造謠抹黑人民解放軍,企圖詆毀軍隊的良好形象。很快,微博的很多評論都對國家政府、人民解放軍頗有微詞,這就使政府形象受到損害。微博中的輿論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會導致民眾對政府產生誤解,給政府工作造成負面影響,使國家公信力受損。①
2.信息“渾濁”,真假難辨。2015年微博上有人發表了一組北京暴雨的圖片。人們都以為北京真的在下暴雨,一時間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但是最后相關資料表明,這一組圖片幾乎有一半都是偽造的,網上發布的并不是北京暴雨的圖片。像這樣的虛假信息已經屢見不鮮。近年來微博上的虛假信息越來越多,很多虛假信息在剛發布時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但最終被證明大部分信息都是假的。如今,公眾更是因為微博這“霧里看花”渾濁的傳播環境,產生了信息疲勞感,網絡環境并不十分純凈,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受眾難以分辨真偽。
3.媒體被誤導或滋生對微博信息的依賴。微博的存在,讓媒體工作者能夠將自己搜集到的新聞信息進行更好的傳播。微博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媒體已經被許多人所熟知,許多人就是利用微博傳播速度快這一特點,在微博上進行相關的報道。而許多新聞工作者在微博上看到這些言論,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個事件是真實的,為了所謂的“第一手新聞”,一味地追求速度,并不核實其真假,就在官方微博上進行了相關報道,這樣就導致了一些子虛烏有的新聞廣泛傳播,與此同時催生了媒體的依賴性,并且讓媒體受到誤導,從而去誤導群眾。②這樣就給新聞工作者帶來了負面影響。
微博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對輿論的引導作用也越來越凸顯。受眾群體應順應信息時代潮流,積極引導與配合微博輿論,使網絡環境更加文明有序。
在引導微博輿論的過程中,必須依賴政府的有效參與。許多未經證實的信息的傳播,官方媒體必須做到心中有數,對于一些不實的報道應及時糾錯辟謠。
1.制定微博報道機制。國家機關應提前對信息做好把關工作。比如要求微博網站對于信息源進行追查,核實信息內容,提供信息來源的數據影音,過濾虛假信息,防止謠言產生;開展報道風險評估,考慮信息發布后的社會影響。這些防范措施是必要的。在法治社會中,既要保證用戶的權利,也要督促用戶行使義務,讓微博用戶在享有言論自由的同時,明確自己的義務,不能隨意發表不負責任、中傷他人的言論,要讓網絡世界里也保留一片凈土。
2.及時公開信息,加強與公眾的互動。在突發事件發生后,政府應該把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中,突發事件爆發時,利用自身官方微博的權威身份向公眾及時公開信息,而不是任憑其他來路不明的微博用戶發出不真實信息,具有政府公信力的微博能起到穩定民心、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說唱歌手PGone的歌曲可能教唆青少年吸毒與侮辱婦女并已觸犯國家相關法律”這一事件爆出后,一度使網友無比憤慨,認為其人實在難當公眾人物,不能為青少年樹立良好的榜樣,呼吁盡快將PGone封殺。隨后紫光閣、共青團中央和新華社三大官方微博紛紛代表國家意志發表聲明,措辭嚴厲將其封殺。網友直呼大快人心,稱將其封殺是人心所向。對于此類事件,政府應及時處理,可通過微博與公眾加強互動、建立感情,增進政府和民眾之間的關系,提升親近感。
作為微博受眾,公眾要從自身做起,提高信息辨識能力,使用文明用語,營造純凈的網絡環境。
1.公眾加強自身素養,樹立社會責任感。就公眾自身而言,首先我們要加強自己對信息的辨別能力,不能盲信盲從,對突發事件應有自己的判斷力。對于微博信息,我們要能夠做到科學理性地去分析它的真實性。其次,在轉發或者評論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用語不當很可能給當事人造成很大的困擾,影響當事人的正常生活,也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侵犯公民的個人隱私權、影響社會治安。最后,公眾應當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于自己傳播的言論和觀點要承擔責任。
2.“謠言止于智者”。作為公眾不能盲目地傳播和轉發信息。③這是公眾的責任,民眾一定要有理性,時刻保持冷靜。對于突發事件,我們要能夠冷靜、理性地去思考和評價。言論需要自由,但言論自由不代表我們可以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微博本身就具有傳播效率高的特點,所以我們也可以通過微博來讓大家關注這個突發事件,讓大家更快速客觀地了解事件,營造一個好的社會氛圍。”④在突發事件發生之后,政府通過微博向知道真實信息的人了解情況,公民有義務向政府提供真實信息加快政府的工作進程,督促政府完善工作。我們需要尊重他人的隱私,但也要保證社會公眾的利益,我們要避免不負責任、過激的反應,對國家政府的工作產生干擾。這是一個合格公民應有的基本素養。
1.媒體加強對信息的識別能力。微博作為一個新的信息集散地,成為媒體從業人員的新寵。調查數據顯示,有接近50%的記者經常使用微博,并且有超過一半的記者曾經在社交媒體上獲取重要的新聞線索,通過微博輿論獲得民眾的想法和觀點,從而得知當前的大趨勢。微博已經進入很多人的生活中,并且起到了很大的引導作用。新聞工作者作為新聞發布的主體,應該對數據進行有效的篩選。但是有些記者會相信微博上的一些言論,不假思索地將它們集結成文。這種做法很有可能導致新聞的來源不真實。很多新聞工作者都有自己的微博賬號,而且經常會在上面發表自己的一些評論、看法。對于新聞工作者的微博,人們是格外關注的,所以需要新聞工作者在選擇信息時加強對信息的識別能力。⑤
2.傳統媒體與微博協同報道。雖然傳統媒體受到來自微博這樣的新媒體的沖擊,但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并不完全沖突,傳統媒體應該用協同的方式與微博共同營造一個健康的傳播環境。一方面微博可以借助傳統媒體公信力高的優勢,使其報道的信息內容更加規范;另一方面傳統媒體可以利用微博傳播速度快的優勢,隨時掌握最新信息和輿論走向,保持其報道的深度和持續性,使公眾持續信任傳統媒體。
3.加強報道的深度。比起微博媒體,傳統媒體具有報道速度上的劣勢。但是傳統媒體恰好可以利用微博傳播即時性的特點,在報道一件事情后,隨時關注微博報道的動態,獲取微博上對于事件的后續報道內容和輿論大方向,汲取微博上的有效信息,在傳統媒體上進行深入、持續的報道,使傳統媒體不是只停留在傳播信息這一表層功能上,而且為傳統媒體注入新鮮血液,使其達到客觀性、真實性和深度廣度并存的狀態。
注釋:
①周旋.論微博客的新媒體特征[J].新聞傳播,2010(03):45+47.
②郭全中.微博及其盈利模式研究[J].新聞與寫作,2010(03):47-49.
③應璐珺.今天你“圍脖”(微博)了嗎[J].今日科技,2010(02):46-49.
④王威.微博將成基本溝通方式[J].互聯網天地,2010(02):56-57.
⑤喻國明.微博:一種蘊含巨大能量的新型傳播形態[J].新聞與寫作,2010(02):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