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富博 李體
沉默的螺旋理論是德國社會學家伊麗莎白·諾埃勒·諾依曼(E·Noelle-Neumann)通過多年民意調查實證研究的基礎上,于1974年發表的一種關于輿論形成的理論。
沉默的螺旋理論基本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當人們想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某類觀點受到大眾廣泛歡迎,就會特別主動地表達出來,隨之這類觀點也就會得到更大范圍的擴散;而如果發現某類觀點沒有人或者很少有人理會甚至會遭受到大部分人攻擊的時候,即使自己再贊同它,也會閉口不言。慢慢地,一方的聲音會越來越大,而另一方的聲音會越來越小,直至消失,如此循環下去,便形成了一個螺旋過程。
諾依曼提出的關于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假定有:1.社會會讓與社會大眾不一致的個體感到孤獨;2.個人經常會恐懼孤獨;
3.出于對孤獨的恐懼,個人不斷地估算什么觀點會被社會接受;
4.估算出的結果會影響受眾個人是否公開表達自己;
5.同以上假設都有所聯系。把以上假定對受眾個人觀念的形成和鞏固的影響綜合起來看。
沉默的螺旋理論具有如下特點:第一,受眾個體觀點看法的表達是一種社會心理過程;第二,個人意見的表達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第三,大眾傳播通過營造“意見環境”來影響和制約輿論。
格伯納在其培養分析理論中講到,現代社會傳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現實”對人們認識和理解現實世界具有巨大的影響,由于傳播媒介往往具有一定的傾向性,致使受眾在心中所想象的“主觀現實”與真實存在的客觀現實之間是有著一定程度的偏差的。我們暫且不講媒介所描繪的主觀現實與客觀存在是否有很大的偏離,媒介往往都是以自身的傾向性為出發點去營造一種擬態環境,人們根據媒介營造的客觀環境去進行客觀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大眾傳播對維護意見的公眾性的作用盡顯無疑。與傳統無媒介社會不同,在媒介社會里,人們對客觀環境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媒介的作用下形成的。媒介按照一定的目的營造的“事實”經過大眾傳播之后,也就使得意見的公眾性得到增強,這也是沉默的螺旋的體現。
我們知道,大眾傳播是一種信息傳播活動,是傳播組織或主體依靠報紙、廣播等為代表的大眾傳播媒介對其眾多的受眾群體進行的有特定目的的信息傳播活動。在如今的社會環境里,大眾傳播不僅僅是社會大眾群體獲得周圍環境信息的極其重要的手段,更是社會大眾日常所需文化和日常所需娛樂的創造者和提供者,其受眾數量巨大,在內容的傳播上也更為公開,同時與商業交融也日益加深,這樣一來對受眾的影響也會越來越深。由此,媒介也會越來越能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效果,意見影響力也會愈來愈強。
大眾傳播對沉默的螺旋的影響還體現在維護意見的公眾性上。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通過報刊、雜志、廣播等渠道來了解外部社會的變化,而媒介所發布傳播的信息則具有了公眾性特點。在如今高度發達的媒體環境下,意見的公眾性特點更加突出,由于大眾傳播內容的公開性和開放性,使得受眾極度廣泛,傳播范圍也非常大,而此時媒介的觀點也就自然而然地具有了公眾性的特點,久而久之,在受眾思維認識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網絡時代下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生產者和創造者,那么沉默的螺旋理論還能否適用?學者謝新洲認為,在網絡空間中受眾個體可能被孤立的動機依然會有,個體壓力的形成機制同樣存在,從眾現象依然普遍;雖然表現形式發生了某些改變,“沉默的螺旋”理論在網絡空間里依舊存在。這不僅可以幫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準確清晰地認識網絡對受眾的影響過程,也為我們對現實生活中的某些社會現象的研究和探討提供了理論依據。
隨著新媒體用戶數量的不斷增加,網絡不僅成為經濟的催化劑,更是不斷豐富和完善著受眾的政治、文化生活。新媒體正在成為推動社會成長的新興力量,作為政治輿論的傳播方式,它的主要功能有政治意愿傳播、維護公民權利、支持國家外交。隨著自媒體的涌現和受眾媒介素養的不斷提升,公眾通過微博、推特等方式參與政治的現象越來越明顯,形成的政治輿論不僅影響著現實生活,甚至還影響著決策者的決定。
就“英國脫歐”這一事件來說,早在2012年,當時還未就任英國首相的卡梅倫就曾提出過公投的可能性,并且宣布如果他有幸當選為英國首相,對英國是否脫離歐盟舉行公投將是其政治生涯的一件大事。試想,在信息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一位政治精英的話語怎么可能不被大量轉發和報道,這也為日后脫歐事件的發展埋下了伏筆。另外,在公投的過程中,個體難免會被周圍人的觀點左右,為了不與他們為敵,個體會盡量與他們保持一致,以避免被孤立。同時,一旦個體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很容易會受到其他人的攻擊。雖然網絡更注重個體的平等、自由,但是出于想與大眾保持一致的本性,其所表達的觀點或行為就會與自身真實想法出現偏差,由此,沉默的螺旋效應顯現愈加明顯,進而影響到政治決策。
在現代信息社會里,傳播媒介在具備傳統大眾媒介傳播特點的同時,還有海量性、即時交互性的特點,這些特點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真人秀節目自播出以來就深受廣大青年群體的喜愛,這類節目往往借助網絡這一媒介達到最大范圍的傳播,節目中明星的行為舉動、穿戴打扮等都會引起受眾的競相模仿,節目的贊助品牌也廣為人知,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自媒體時代,微博、微信、客戶端儼然是科學技術發展的衍生物。每個人都是信息源,同傳統大眾媒介一樣,作為現代社會大眾傳播的主要表現形態,沉默的螺旋現象同樣存在,個體在與周圍人群進行日常交流時,難免會對流行事物發表自己的看法,雖然現在的年輕人也都有著很強的自主意識,一般情況下很少在乎別人的看法,會堅持自己的主見,不受過多的約束,但是由于周圍人群的持續討論,會對受眾個體產生壓力,使其感覺自己與周圍大眾格格不入,為了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慢慢地也會加入到這一群體中,并不斷推動著網絡時代下經濟的發展。
郭慶光認為,“對社會孤立的恐懼”(趨同行為動機)不應該是一個絕對的常量,而應是一個有條件制約的變量。人們的從眾心理無論什么時候都是不能被徹底消除的,這也使害怕被孤立這一現象永遠存在。傳統媒介環境下如此,網絡時代下亦是如此。而正是這種心理機制的存在,使得沉默的螺旋在現今的經濟發展當中依然旋轉。
從諾依曼在對沉默的螺旋的闡述中我們發現,這種理論是一種涉及極其廣泛的理論現象,在文化上也有著很明顯的體現。因為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這就使其在扮演控制機制這一角色時,對人們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發揮著獨一無二的作用。我們知道“沉默螺旋”的存在的基本假設就是受眾個體出于害怕被孤立的恐懼和群體壓力的存在,會主動地去估計何種意見會與大多數人的意見一致,而正是因為這種想法的存在,影響了受眾在某些特定的場合對自己真實想法和觀點的表達。
以中國儒家文化為例,在現今的網絡社會里,儒家文化對人們行為的影響程度和范圍在各種媒介的作用下顯得更加深刻,一些具體的文化表現形式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使得人們無形之中就在接受著熏陶,這也對人們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以及行為的表達產生了重要影響。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在影響人們某些場合自身真實觀點的表達層面上,文化的壓力甚至更有決定性作用。事實上,在傳達交流過程中,文化中的壓力是促使人們進行某種特定文化傳播的重要隱形力量,不僅會影響個人真實的行為表現,也會影響人們意見的真實表達,而在這一過程中,媒介水平的持續提高就成了重要因素。
網絡時代下,沉默的螺旋機制不會也不可能單一存在,它必定要與人類社會中的某些方面產生互動行為。以評論員為代表的網絡時代的產物,引領著網絡受眾意見的產生和表達,由于一些看見或看不見的壓力的存在,使那些不同的觀點由于傳播的不斷加深而逐漸被動或假裝主動地發生改變,這也通過輿論的生成對“沉默螺旋”理論進行了解釋和說明。但是網絡主體的多元化也必然會帶來信息的良莠不齊,大量的不良信息勢必會嚴重污染信息環境,同時因為網絡的許多特點和傳統媒介不同,把關人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也難比從前,營造一個正能量的輿論環境將更加困難。
新的媒體時代下要有利于社會的輿論導向,必須能夠公正地傳播信息,同時網絡新聞媒體不僅要做好自身職責之內的工作,還要顧全大局,對于社會責任更要義不容辭。作為個體的受眾只有越來越理性,才能做到自身意見的真實表達,不被其他觀點所左右,才能使網絡這一大眾媒介最大程度上發揮積極作用,促進意見表達的多元化發展。
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沉默的螺旋理論對受眾影響在某些層面上發生了一些改變,但是其形成的心理機制這一基礎卻沒有消失,仍然能對大眾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網絡時代環境里,受眾同樣會受到群體壓力、擬態環境和議程設置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與大眾保持一致、力求不被孤立的心理仍然不會消失。從某些方面來看,網絡世界里意見領袖的“公眾意見”會使傳播更加廣泛、快速,沉默的螺旋現象也會更加突出,因此,即便是在如今各方面都高度發達的網絡環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論”也不會消失,其影響力會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