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美琪
新媒體(New Media)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在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被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微電影(Micro film),即微型電影,指專門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播放、適合在移動狀態下觀看、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微時(30秒–3000秒)”“微周期制作(1–7天或數周)”和“微規模投資(幾千元–數十萬元/部)”的視頻短片。微電影具有完整策劃和系統制作體系支持,且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內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時尚潮流、公益教育、商業定制等主題,可以單獨成篇,也可系列成劇。
視覺文化是指以視覺形象為中心、以語言文字為輔助的現代文化,視覺文化脫離了以語言、文字為中心的理性主義重邏輯的傾向,是一種傾向于感性主義的文化形態。日常生活中新的視覺藝術樣式層出不窮,除繪畫、戲劇、舞蹈等傳統的視覺藝術樣式外,電影、電視等大眾傳媒也漸漸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多媒體網絡的普及讓這種視覺經驗隨處可在。
由于自然條件、地理條件和長期歷史過程的不同,導致文化背景的差異,從而形成了明顯的文化特征差異。根據不同的文化傳統,文化的存在不能離開地方文化的傳承性,傳承產生了不同的民俗文化,同時也產生了不同的區域文化。區域是人們集聚的一種形式,在特定的范圍內人們互相影響,相互交往,以區域為歸宿地,因此形成了以區域為核心并帶有一定區域色彩的區域文化。
區域微電影中,區域被細化和分解,展現了各區域特有的特征和文化,表現不同區域的民俗文化風情。其中所表達的區域文化不再是單純與整體文化相對,而是和區域特有的氣質相關,是歷史發展和延續的產物。以聊城地區為例,東阿曹植墓、陽谷景陽岡、冠縣蕭城遺址、臨清舍利塔等符號對聊城地區歷史文化進行展現,博平馬蹄燒餅、陽谷五更爐熏雞、沙鎮呱嗒、高唐驢肉等小吃對聊城地區特色美食文化進行體現,這些都攜帶著濃重的地域色彩。
每一種新信息傳播技術的出現都為傳媒環境帶來了新的活力,不同的媒體形態和社會生態之間有一定的互動關系,電影的出現與發展和多媒體技術的進步息息相關。相較于電影,微電影的發展更多地依賴于新媒體技術的進步。
現在正處于影像時代,大部分是通過影像認識世界。媒介影像的構成中,受眾在家就可以感受到各區域文化,地方感來源于媒介塑造的“地方性”。社會地方感的塑造透過影像再現的構成與表達,而空間的凸顯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文化現象。
區域空間直觀地表現為區域的“可意向性元素”,各個區域都有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觀念,在當地的習俗、傳統和生活實踐中都有所表現,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呈現出各不相同的區域風格。
以聊城為例,聊城坐落于山東省西部,地處中原腹地,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文化形式豐富多樣。聊城地區特有的文化形式眾多,例如流傳在茌平縣洪屯鄉和賈寨鄉一帶的平調秧歌,是一種表演與自娛相結合的民間藝術,距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聊城地區有著名的地方戲曲劇種弦子戲,曲牌板式內容豐富,大約有一百二十個曲牌;有獨特的傳統工藝品東昌葫蘆雕刻;有畫面豐富多彩的茌平剪紙;有花樣豐富的郎莊面塑等,這些都體現出聊城地區獨特的文化韻味。
隨著文化產業和互聯網時代的推進,利用新媒體凸顯地區文化成為宣傳城市重要渠道。從空間到微博,再到微信等社交載體的發展,為每個人構筑了一個越發便捷的“社會網絡”,借助不同“節點”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形成私人的交際網絡。微電影以短小精悍、門檻低等優勢成為區域文化宣傳的較好選擇。2016年1月,聊城首個微電影拍攝基地、位于聊城民間藝術體驗館外的尋緣街已正式投入使用。該基地以“夢回大明”為主旨,景點設置頗具古風,綢緞莊、鏢局、客棧等一應俱全,可滿足古裝微電影拍攝的需要。
微電影《堠堌熏雞傳奇》將聊城地區特色名吃堠堌熏雞作為故事主線,講述了關于堠堌熏雞從古至今的發展。利用東昌府美食去宣傳光岳樓和東昌府悠久的歷史和動人的傳說,是一個投資小成效大的好策略。將聊城的古文化、古建筑,眾多故事、傳說、名人軼事,通過微電影展示在互聯網上,讓更多的人可以欣賞到聊城的美麗風光,可以感悟到古城的深厚文化,展示古城六百年的歷史文化底蘊。
2015年7月15日,聊城市微電影協會成立大會暨“鏡彩聊城·幸福水城”聊城市首屆微電影大賽啟動儀式舉行。微電影大賽旨在深入挖掘聊城地區深厚文化底蘊,充分展示聊城美好形象,更好地宣傳推廣聊城地區秀美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積極鼓勵微電影創作生產,借助移動互聯網等新興媒體,使聊城形象更具感染力和傳播力。大賽征集到的作品分為故事片、紀實片、MV三個類別。大賽組委會選定49件作品參加網上展示和專家評選。最終聊城市廣電總臺報送的作品《四十八個軍禮》獲得最佳作品獎。
如今聊城地區微電影類型多樣,傳播渠道也更加廣闊,但是局限于基礎薄弱、起步較晚、投入不足等原因,與其他區域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當前,微電影在聊城區域文化傳播與保護中主要面臨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一些落后的觀念仍束縛著微電影產業的發展。一方面,缺少微電影觀念,缺乏系統的思考和計劃。另一方面,在微電影走向市場、加快區域文化體制改革上缺乏思想準備。
拍攝題材較為單一,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文化資源配置所起的基礎性作用沒有充分發揮,聊城八縣市電視臺的節目多以選秀類、新聞類為主。例如縣級電視臺舉辦的戲曲大賽,現場設備的不足和評委的專業水平低使得大賽公信力降低。
由于門檻低的特點,致使微電影市場魚龍混雜,個別微電影內容低俗,監管體制不嚴,這是微電影爭議最大的問題。專業型人才空缺,內部人員專業水平參差不齊。
政府支持力度不足,民間資金投入不多,宣傳缺乏力度,文化發展支撐力不足。例如“鏡彩聊城·幸福水城”聊城市首屆微視頻微電影大賽參展的49件作品中,雖分為故事片、紀實片、MV三個類別,但作品分類標準模糊,作品質量參差不齊,能反映區域特有文化的作品少之又少。
聊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區域文化底蘊深厚但研究力度不夠,地方文化特色地位不夠突出,研究成果較少,致使有關區域文化的微電影內容流于表面,缺乏深度。
首先要加大財政對于區域微電影發展的投入,可設立區域微電影發展專項基金,扶持微電影工作室的建設及優秀微電影的拍攝。其次,要制定區域微電影發展的相關政策,進一步消除區域微電影在發展中的障礙。最后,對于微電影拍攝、制作的優秀人才,給予各方面政策上的優惠。
當前微電影市場作品數量眾多,質量卻參差不齊,微電影這一形式不應成為功利化、商業化的代表,微電影首先要保證品質,其次再考慮數量。
目前微電影的類型多以愛情片、劇情片、喜劇片為主。要想實現微電影的長遠發展,必須在影片類型上進行大膽的嘗試,例如動畫片、音樂片、院線電影番外篇和公益微電影等。
微電影在傳播平臺的選擇上,不能局限于視頻網站的宣傳,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進行傳播,通過獎項設置等形式鼓勵網友轉發,擴大微電影的傳播。除了依賴廣告、點擊率、轉發量外,還可以拓展微電影周邊產品,參加微電影節等。
一是發展壯大微電影人才隊伍,發掘優秀微電影人才。充分利用當地高校的人才資源、研究資源和學術資源優勢。二是提高微電影人才的素質。通過各種培訓和外出學習等方式,對專業型人才進行培養,加快知識更新,不斷提高微電影拍攝制作水平。三是做好微電影人才的管理工作。對于微電影行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集體給予表彰獎勵。
總之,注重把握傳媒的互動性是新媒體時代的任務,區別于傳統意義對區域文化認同的構建,是對傳統方式的變革。
傳統視覺傳播媒介,例如電視、電影等,在我們認識、理解和構建城市等方面構成了大眾腦海中關于城市的最初想象。隨著媒介的不斷發展,媒介和區域之間形成一種錯綜復雜的關系。“微電影”因其準入門檻低,在“人人皆是媒體”的傳播環境中,使“城市想象”的構成主體變得更廣泛,讓視頻傳播有了更加廣闊的前景。區域文化是一個涉及面廣的復雜話題,對它的研究和解讀不能急于求成,隨著對微電影作品的深入思考,相信對二者之間表達和構建的研究將會有新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