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曉芳
政論片,也被稱為政論專題片或者政論紀錄片,是指以政治為主題,針對國家大政方針進行傳播的、具有較強的政治理論色彩的、以紀錄片的形態進行呈現的藝術形式。①《巡視利劍》是中央電視臺與中央紀委宣傳部合作拍攝的第三部專題片,也是央視為迎接十九大拍攝的系列政論專題片之一,于2017年9月7日至11日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把胍曅侣劇毙旅襟w各平臺稿件閱讀量達2200萬次,相關視頻播放量達3800萬次,微博話題“巡視利劍”閱讀量超5700萬次。本文將著重從主題、敘事和符號三個角度來分析該紀錄片是如何創作和傳播的,希望找出一些有益于新媒體環境下政論片創作和傳播的建議。
中國共產黨歷來堅持“反腐倡廉”,在革命戰爭年代,共產黨堅持“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紀律。在當代共產黨依舊狠抓腐敗問題。2013年1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反腐倡廉關鍵在“常”“長”二字。2014年12月19日,由人民網、商務印書館和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漢語盤點2014”活動榜單揭曉,“反腐”被列為年度熱詞。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1371個字的2015年新年賀詞里,“正風”和“反腐”兩詞高頻出現。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奪取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要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持重遏制、強高壓、長震懾。
1984年帕姆格林和雷伯恩在“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期待—價值”理論,指出個人對特定媒介及內容的信念和評價結合形成“期待”,并產生媒介消費行為和獲得滿足。②十八大以來,全社會形成了高壓反腐的社會環境。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反腐”成為人民最關心的熱門話題之一。而《巡視利劍》的主要內容就是展示十八大以來反腐工作,因此它能夠吸引對“反腐”話題感興趣的受眾,能夠滿足受眾的期待。
在20世紀初本雅明曾表示,藝術作品的感知方式正逐步從凝神專注式轉換成消遣式。但消遣式感知并非對藝術作品的不尊重,而是一種現代人對待藝術作品更適宜的方式,也就是在愉悅的審美中釋放對生活的壓力,電視政論專題片因過于強調政治使命和宣傳功能而被人詬病?!堆惨暲麆Α吠ㄟ^對敘事材料、敘事角度的選取,使得整部紀錄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引人入勝,實現了思想性、理論性和可視性的統一。
一部好的政論片必須具備豐富詳實的素材。豐富詳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素材可以極大地提高政論片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巡視利劍》的材料可謂是十分豐富,該片攝制組累計走訪全國18個省市,采訪到了15名巡視組工作人員、20多名紀檢監察工作人員和約20名因巡視發現問題被查處的官員。除此之外,《巡視利劍》還有歷史文獻資料和對專家的采訪,這些豐富詳實的材料從多個方面展現并豐富了主題,使抽象、晦澀難懂的政治觀點變得有趣易懂,凸顯了巡視的利劍作用。在對歷史文獻資料和典型案例展示的基礎上,《巡視利劍》還十分注重挖掘和展示細節材料。
據費斯克的觀點,受眾是“以主動的行動者而非屈從式主體的方式,在各種社會范疇間穿梭來往”③,所以受眾不喜歡完全被動地接受信息,他們會主動地去思考和選擇自己喜歡觀看的內容。“畫面+解說”的全知型敘事是我國政論片以往經常使用的敘事方式,這種敘事方式雖然能夠深化政論主題,但是使政論變得乏味無趣。《巡視利劍》不同于以往固定使用全知視角的政論片,它靈活地使用全知視角和限知視角,既使得紀錄片視野開闊、內容全面,又使內容更加貼近觀眾?!堆惨暲麆Α吩谥v解腐敗現象時選擇了全知視角;在講解典型案例時,大量使用了限知視角,通過當事人的真實講述,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增強了該政論片的可信度。
符號分為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語言符號包括解說、同期聲、字幕等,非語言符號則主要是畫面、圖示和配樂等。符號具有表述和理解功能、傳達功能和思考功能。④政論題材的抽象性和思辨性,決定了政論片要想清楚準確地闡明論點就必須調動多種符號。為了提高政論片的可看性和趣味性,《巡視利劍》運用多元化的符號、可視化和故事化的表達對素材進行了處理。
為了增強紀錄片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巡視利劍》節目組通過協調和溝通獲得了近距離跟拍巡視組工作的機會。在跟拍過程中節目組拍攝到了大量巡視組工作的現場畫面,這些畫面鮮活生動、可看性強,而且具有揭秘性?,F場聲音和畫面的使用可以使觀看者更為直觀地感受到巡視組真實的工作狀態,這種直觀感受是任何畫面和語言都無法代替的。另外在畫面語言方面《巡視利劍》還盡可能地避免使用延時、搖臂和航拍等拍攝方式,更多地呈現寫實的鏡頭而非空鏡頭,在剪輯上盡量使用平實的剪輯方式。運用這樣的拍攝技術和剪輯方式,使畫面顯得更加真實。這些紀實風格的畫面語言跳出了過往政論片“解說詞+宏大空鏡頭”的模式,為政論片注入了新的氣質和新的風格。
《巡視利劍》選擇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晚間8:00播出,并在央視網、中紀委網站同步熱播,另外騰訊、優酷等紛紛推出相關專題,形成了高效全面的傳播矩陣。近年來,“微傳播”的影響越來越大,《巡視利劍》節目組更是大規模地在微博、微信、微視頻等平臺上進行宣傳,從而形成了“微傳播”大作用的效果。截至2017年9月14日,@央視新聞主持的話題#巡視利劍#共有相關討論1.8萬次,總閱讀數超6600萬次。熱門微博共有轉發21372次、評論15110次、點贊18172次。自2017年9月7日首播到9月14日,微信公眾號共有“巡視利劍”相關圖文7715篇次,總閱讀量超過373萬。另外《巡視利劍》推出了四分鐘速覽的短視頻,這四分鐘包含了每集的核心內容,讓受眾在快速瀏覽視頻的同時獲取到有效信息,吸引了很多年輕受眾觀看。
《巡視利劍》播出后國內外很多大型媒體都對其進行了報道,進一步擴大了視頻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從搜索結果看,百度新聞共收錄相關新聞超過17.6萬條次,360新聞超過4.6萬條次,谷歌新聞突破15萬(上述數據均包含轉發)?;雍头答伿莻鞑ケ夭豢缮俚沫h節,《巡視利劍》有意識地通過多種多樣的互動和反饋方式吸引觀眾。如《巡視利劍》積極利用視頻網站的彈幕功能,讓觀眾在觀看視頻過程中可以及時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和其他人互動,受到了很多年輕受眾的喜愛。
《巡視利劍》用成績告訴媒體人,在新媒體時代下,淺薄化和碎片化閱讀盛行,但是精品依然很有市場,所以“內容為王”并未過時,只是在重視內容的同時,也要積極利用最新的媒介,拓展播放和宣傳渠道。
注釋:
①王奕淳.政論片在政治傳播中的優勢與作用 [J].傳媒,2018(04):68-70.
②[美]丹尼斯·麥奎爾.受眾分析[M].劉燕南,李穎,楊振榮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93.
③[美]約翰·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M].王曉玨,宋偉杰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30.
④郭慶光.傳播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