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學達
儒家經典《論語》博大精深,內涵包羅萬象,其中的道德倫理、是非標準、教育原則等內容,對于現代生活仍然具有啟示作用。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規范滋養,新聞行業同樣不例外。由于媒介市場化、新媒體沖擊、道德教育缺失等多重因素導致新聞行業出現了功利化、庸俗化傾向。如何將傳統文化的精華和智慧融入到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建設中,是當前新聞事業發展的重要問題。
《論語》一書中涉及到“信”的頻率較高,一共達38次。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通過形象的比喻說明人不可無信,人一旦無信就難以立足。孔子強調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就是說要言行一致,不輕易許諾,說話謹慎而做事敏捷。儒家始終強調用“仁”“義”“禮”“信”等價值標準約束一個人的內在與行為,新聞工作者更必須正道直行,堅持正義,勇于追求真理。對于今天的新聞工作者而言,培育公正誠信的素養是一門必修課。
新聞記者被稱為無冕之王,這既是褒獎,也是責任,甚至是一份信任。職業新聞人肩負著人民的期待,承擔著社會職責。如果失信于人民,就會失去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如果失信于社會,就會被淘汰。
《論語》記載子張問政,孔子回答說:“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大意是說:在自己職位上,要忠于職守,勤勞而不懈怠;頒布政令,要以忠心為出發點。邵飄萍在表述新聞職業理想時曾說:“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在其位謀其政,新聞是一份職業,而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新聞行業有準則有制度,新聞工作有要求有標準,新聞從業人員的敬業精神之一就是要恪守本職工作。
新聞記者的職業行為主要是從事信息采集和新聞報道,其使命是前往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接觸和采訪新聞事件中的當事人,其目的是把事件的真相,通過報道發布在媒體上,以便讓受眾獲取信息。新聞記者只有知道自己的工作重心在哪,工作使命在哪,才能更好地將新聞工作發展下去。
隨著媒介環境的迅速變化,“后真相時代”悄然來臨,這不僅沖擊著新聞業的基本原則,也沖擊著受眾對新聞的認知以及新聞從業人員對職業的認知。作為新聞從業人員,要具備明辨是非、準確平衡的報道能力。新聞的基本要素就是報道事實、追求真相,無論媒介環境如何復雜,無論受眾情感和價值取向怎樣變化,堅持事實這一基本的新聞底線不能動搖。
《論語·子罕》中說:“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意思是:對別人的恭順之語要善于分辨,應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明辨是非,切不可得意忘形。新聞記者報道事件的過程就是和新聞當事人、采訪對象打交道的過程,面對不同的觀點、謠言、讒言,新聞記者要加強辨識能力,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在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速度快,新事物層出不窮。面對信息時代的挑戰,新聞記者作為船頭的“瞭望者”,要增強學習意識,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接觸新生事物,掌握新技術。《論語》中有很多關于求知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新聞工作者必須秉承“敏而好學”的學習品質,做到終身學習,這樣才能通過新聞傳播教育受眾、服務受眾,并且從受眾的信息反饋中進一步學習和成長,讓自己的知識量和信息量得到進一步升華。光有新聞理想或新聞道德還不足以推動新聞從業者實現向“仁”的飛躍,只有廣泛閱讀、勤于學習、多思多問,才能在業務和人格上實現質的飛躍。
隨著新聞媒體的市場化,導致新聞事業不可避免地開始注重經營和效益。新聞工作者面對利益的誘惑、效績的捆綁,價值判斷和選擇會受到影響。一些新聞記者能夠堅持客觀理性,面對利益能夠保持自身的新聞理想,而有部分記者則將新聞報道權力作為滿足一己之私的籌碼。新聞工作者要具備文人論政的意識和品質,只有把新聞工作作為崇高的事業而不僅僅是職業來認真對待,才能牢固確立并真正實現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的新聞志向。加強內在修養,保持定力,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將價值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論語》中強調內省精神,是指于內心省察自己在思想和言行上有無過失或不當。例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記者每天面對不同的采訪環境、復雜的新聞現場,需要做到客觀中立地報道并不容易,需要經常內省,增強自律精神。同時,儒家思想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除了自律還必須從思想上開展教育引導工作,營造良好的行業氛圍。在內省的同時加強引導,把職業精神與業務實踐相結合,才能收獲長久穩定的效果。
新媒體時代下,復雜的媒介環境、商業化的媒體運作,導致新聞職業道德失范現象時有發生。這需要加強新聞工作者的行業他律,也要建立健全行業監督機制,充分發揮公眾監督、法律監督、行政監督的作用。打造好“他律”的有效手段和平臺,有利于強化人才隊伍的建設,優化媒體的管理,使之更好地與自律精神相配合。
任何能夠在整體社會中占據一席之地的活動形式,要想不陷入混亂無序的形態,就不能脫離所有明確的道德規定。①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儒家思想中多強調秩序、規則、規范的重要性。無論是個體人格養成的規律,還是禮儀或者行為上的規范,都在強調規矩的重要性。新聞規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新聞從業人員道德修養的提高,同時新聞從業人員的新聞實踐又在一定程度上完善著新聞規范。通過外在的制度壓力將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行為加以規范,促使其在面對誘惑和利益時,在機制的壓力下,進行正確的選擇。
新聞事業需要與時俱進,傳統文化也需要推陳出新,更好地與現代社會相結合。以《論語》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經典,如何將道德教育運用到新聞事業實踐,通過實踐來體會經典,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首先,要用美的方式加以呈現,面對忙碌的新聞工作、高度的工作壓力,想要隨時隨地拿出《論語》經典加以學習確實很難做到,如果能夠用詩歌、寓言、短片的方式加以改編,方便新聞工作者在閑暇之余,以自然輕松的方式來接受和學習。其次,要在實踐中的具體場景中加以運用,新聞工作者對于《論語》的認識不能停留在書本,要在工作中學會運用《論語》智慧解除困境,在遇到以稿謀私的誘惑時學會用《論語》智慧果斷拒絕,在實踐的具體場景中深化認識。
所謂“德”,簡言之,是對規律的認識和理解、踐行、革命,是人文精神的一種傳播。隨著時代的發展,“德”的社會作用和價值功能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新聞事業不斷變化、更新、融合的大勢之下,如何將道德教育融入新聞從業人員的日常,如何利用好傳統文化的精神財富,已成為重要課題。《論語》歷經幾千年的時代變遷,依然熠熠生輝,新聞工作者要取其精華,深入學習,順應時代潮流的變化和發展,培養核心競爭力,從儒家思想中不斷汲取知識與營養,同時不斷提升新聞職業素養,推動新聞工作乃至新聞事業再上新臺階。
注釋:
①[法]愛彌爾·涂爾干.職業倫理與公民道德[M].渠敬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