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比江·阿不都瓦力
(天山電影制片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830049)
電影是一門包括了文學、美術、攝影、音樂等的綜合性藝術,電影美術是美術與電影嫁接產生的。電影美術涉及的范圍包括服裝、化妝、道具、置景、燈光、煙火等等。其中道具的設計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藝術形式的豐富,道具的外延逐漸縮小,內涵日益擴大。現在的道具可以說是無所不包,它是與電影場景和劇情人物關聯的一切物件的總稱。戲用道具常指演員隨身佩帶和使用的物品,它與演員表演發生直接關系,對塑造人物性格、點明人物身份、推動情節發展起畫龍點睛作用。
道具設計需要電影美術師去好好地分析劇本。了解故事發生的時間和空間,查閱資料文獻上的歷史狀況,收集符合劇本的素材進行設計,最后通過一些工藝手法把設計的東西制作出來并還原于故事特定的空間和時間。道具設計應力求吻合歷史背景,符合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在《英雄》中出現的秦漢時期則感覺似出土文物一樣,粗獷拙樸的造型,粗線條的裝飾風格都是屬于那一個特定的時代背景和地方特色。
在道具形態的設計上,應以強化視覺效果為首位,不拘泥造形的絕對寫實。象一些虛擬的電影故事,它是沒有真實道具可以使用的,必須要根據故事的本身去設計道具,《指環王》中精靈所處環境中的道具是高貴華麗的盔甲和雪白的戰馬,住處的道具都是金光閃閃,就象在童話里一般:人類則披著象歐洲古代戰士一身的冰冷而厚重的盔甲和重顏色的馬,高大雄偉道具讓人能看到人類的文明和文明給人類的思索:矮人和人類是不一樣的,沒有鎧甲和武器有的是各種農耕器具和豐富自己安逸生活的器具:半獸人則是黑暗的代表,一身的邋遢的鎧甲,蓬亂的頭發扭曲的五官,黑色高大的城堡等。
色彩規律對電影美術師來說,是要有選擇性的使用,有些時候為了表現電影故事,而并不一定遵循色彩學普遍原理設置,而把關注的目光投向更能夠代表影片本身表現風格和個性特質的色彩。《滿城盡帶黃金甲》講述的是在權利、欲望和命運的遮掩下男人和女人愈掙扎愈暗沉的陰暗故事,美術師為了和片子主題統一,把金色和琉璃加在一起表現“金玉”。以此來表現“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主題,在道具用色上沒有使用晦暗的色彩,而以金黃與紅色為主色調營造宮殿的華麗之極,鮮艷豐富的色彩極盡奢華,暗示這個王朝的表面光明正大、一片堂皇。
電影作為表現藝術,同其它藝術一樣受到民族文化影響,歷史題材電影的主題展開需呈現該類型電影場景獨有的藝術特征,緊緊圍繞主題內容還原其歷史真實性和展現文化民族性。我國古典文化精粹的敦煌壁畫中就有大量美麗的色調,如古銅調、棕調、土紅調、赭石調、偏藍調、偏綠調等等,電影道具色彩設計時就可以從此入手,在《十面埋伏》中美術師把其中的藍綠色調運用在富麗堂皇的牡丹坊造型中,獲得極大成功。
電影的創作是一種合理想象的發揮,很多時候,為了節約制作經費需要用一些別的材質來進行仿造,可是如果是別人使用過的材料失去了新穎性和獨創性,甚至有些現有的材料根本無法完成影片中想出現的效果,這時就是挑戰美術師設計創意能力的時候了,在《滿城盡帶黃金甲》中宮殿中那些琉璃的柱子的仿制材料,在以前的電影中是從沒出現過的,這些七彩琉璃是美術師們耗時幾年研制的新發明,由于真的琉璃非常昂貴,美術師只好尋找它的替代品,經過反復的實驗和無數次失敗才研制成功這個琉璃的替代品,由一種樹脂材料混合多種化學物質構成,成本較低,制作起來也非常方便。
一部電影的拍攝對投資者來說更關注投資后的回報,選擇代用材料制作道具,既降低道具生產制作成本,又充分體現美術師的設計制作水平和道具藝術魅力。由于劇情需要,對一些特定道具必須選用特定材料,才能保證特定道具制作后的特殊效果。電影中那些鋒利的寶劍、銹跡斑斑的鐵鏈都是真的嗎?不是,只要拿起它們一看就會發現寶劍是木頭的,鐵鏈也很輕。武打戲中兵器的制作非常重要,很多舞動時金光閃閃的劍只是木頭刷上油漆和亮粉制成:長兵器則采用薄鋼皮沖壓焊接,經拋光加工制作出來,這樣的兵器既輕又逼真。
在電影道具制作工藝中最常見的是“作舊”的手法,使得視覺審美效果與現實史料的記載統一,又不乏歷史的真實感,還影象于現實的真實《至尊紅顏》中的兵器是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的完美結合,劍坯是用傳統鍛擊、打磨、拋光制作方法,劍鞘銅皮及飾件全部采用現代爛花工藝,爛花后銅皮經拋光腐蝕做舊,達到古劍效果。
道具是表演者手中的法寶,更是一件藝術器具。因此說,為了更好地實現電影美學效果,在進行道具造型的時候既要符合時代地方特色,同時也要做到在實踐中創新,這樣才能開創電影美學的新時代。
參考文獻:
[1]張智華 象征主義與電影電視[J]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2
[2]朱華 電影美術的設計觀念[J]社科縱橫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