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領,梁海英,莫達隆,王勤龍
(賀州學院 數學與計算機學院,廣西 賀州 542899)
近年來,隨著云計算、互聯網+以及大數據的發展,高校教學服務和數據利用將發生重大變化,給高校教學改革帶來新機遇。為了進一步推動賀州學院向應用型本科轉型發展以及加深本校校企深度融合合作力度,賀州學院按照學校本身的發展和優勢,在深化教學改革和倡導建立學校企業素質教育資源的背景下,力圖為社會、行業、企業提供職業技術教育,為企業培養更多的高素質、高質量、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也為學生實習、培訓、就業提供更多的空間。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網絡信息安全等新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對計算機相關技術人才需求強勁。但一方面,大批計算機畢業生面臨很大的就業壓力,很難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另一方面,企業找不到合格的技術人員。這個困境有很多原因,很重要的一點是IT技術的快速發展,加快了書籍理論知識的老化,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脫離行業的實際需要,學校畢業生明顯缺乏創新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因此,要開展學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以企業的需求為導向,以實際項目為背景,高校的資源優勢和企業的技術優勢相結合,努力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解決企業的理論知識和實際需求脫鉤的矛盾,培養可以快速適應企業技術環境的畢業生。這對計算機IT應用行業健康、快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
通過學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依托成熟的全球信息技術教育經驗,學校應將項目落實到實踐中,在共建專業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等方面重點關注學生考核培訓質量;在實際項目引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同時,強調團隊合作等專業素質培養;通過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利用雇主聯盟提高企業招聘的效率,降低企業招聘成本和新員工培訓成本,為聯盟成員企業提供實踐能力優秀的應用工程技術人員,也為共建就業方面的建設提供了全面保障[2]。
1)基于職業崗位制作內容資源。
結合大量雇主聯盟企業的用人標準和國內外知名招聘網站的招聘需求,根據自己的技術標準,依據工作要求開發課程體系內容,完成符合IT業務要求的應用人員培養課程資源制作[3]。
2)基于企業信息化環境開展體驗式教學。
選拔代表未來技術發展趨勢的企業級項目,將原有項目的廠商納入教學實踐,使其作為教師、學生的體驗和認知實踐項目,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并通過基于角色的體驗式實訓(學生按照用戶手冊不同角色進行業務操作),培養學生行業背景知識,使學生具備技術能力和一定的行業經驗,提高學生就業質量。
3)基于海量企業項目進行案例教學。
逆向研發原廠商提供的真實企業項目,拆分出適合教學使用的不同規模的案例作為應用案例,結合大量案例研究(小案例,主要是解釋知識點)、綜合案例(與業務無關的經典案例,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點)貫穿日常教學實踐過程,支撐知識點學習。
4)用途多樣化的教學資源。
為每門課程提供大綱、教學PPT、教學視頻、示范案例、項目工程包和大量課程資源,為學校建立新的專業方向、研究開發優質課程、電子教育和在線訪問準備輔助資源,也可作為學生復習和自學資源[4]。
1)基于企業項目背景的實訓。
目前,所有培訓項目均來自企業客戶和合作伙伴。企業客戶和合作伙伴也提供實訓項目,依托企業運營環境軟件系統,支撐實訓項目。
學生在一個企業項目實訓的同時,也可以通過這個項目了解整個企業和行業相關的其他軟件項目系統,熟悉行業業務規則,獲取更廣泛的企業業務經驗和行業知識[5]。
2)基于學習、應用與經驗循序漸進的實訓。
學生學習IT技術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很好地應用所學的知識,如何利用學習到的新技術實現企業的需求。
實訓體系引入企業項目,從學習、應用到經驗,根據學生的學習規律,提出新的軟件學習方法,精心設計每個實訓內容,將企業項目設計轉化為不同的實訓產品,確保學生在學習中應用、在應用中體驗、在企業實訓中使用應用。
3)基于創新的實訓。
整個實訓體系除了確保學生學習、應用和積累經驗外,還引進創新設計,著力引導學生創新思維。在實訓中,巧妙的設計引導學生使用已知思考未知,引導學生在現有的實訓項目中使用最新技術,將其他技術融入學生的實訓項目,創造新產品;鼓勵學生將個人商業意識納入項目開發,實訓項目直接作為商品推廣改進,從而達到創新和企業孵化的目的[6]。
4)基于知識技術與應用實踐并重的實訓。
高校的優勢是技術理論教學,企業培訓單位過分強調培訓,甚至用培訓取代學習過程,這些都是極端的做法。在實訓體系中,特別強調學習技巧理論與實踐動手的平衡。學習技術作為實訓的先決條件,把實訓作為學習的應用,在基于企業項目的環境中學習,在學習中應用,并通過應用獲得經驗,把學生培養成有深厚理論基礎的應用型人才[7]。
以中興通信ICT、甲骨文OACE、思科網絡作為計算機專業校企合作平臺,以賀州學院《賀州學院關于深化產教融合推進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方案》的“八個共同”為理念指導,賀州學院計算機專業建設展開了一系列的教學實踐和探索。從“研究現狀和調研分析企業”到“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構建創新創業素質教育”,并以校企合作為基礎,按照“八個共同”推進創新創業教育,逆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然后再反饋糅合到人才培養體系中,形成一個半閉環系統,見圖1。
根據專業鏈條、產業鏈、人才鏈和產業鏈相對接的要求,賀州學院數學與計算機學院與甲骨文、思科網絡按計算機行業對人才的要求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標準,使企業工程師實際參與人才培養標準的整個過程,確保學院計算機專業培養目標與當前IT行業人才需求相一致。
學院定期和不定期開展社會調研,確保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準確的定位,改進和調整培養方案。目前,學院計算機專業與甲骨文、思科網絡聯合辦學,建立了計算機專業方向,增加了最新行業技術課程,初步形成了以應用為導向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學院大力調整課程結構,將企業、行業的最新需求納入課程體系;主干核心課程要引入項目課程、案例課程,有條件的專業課程采取課程轉換等方式,與企業共同構建課程體系。
試點專業與合作企業共同開發兩種以上教材,直接引入企業案例、項目、培訓等教材(講義),編印與企業(行業)發展同步的4種以上相關課程講義。
試點專業與合作企業(行業)聯合組建教學團隊,聘請至少5名企業(行業)教師或同行教授進行教學或指導實踐,作為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指導教師。經過一年的實踐建設,“雙師型”教師(包括兼職教師)占全職教師比例的50%,每個專業選拔至少一名作為未來行業被認可為高水平的專業帶頭人,專注于重點培養候選人。
試點專業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充分利用中興通訊、甲骨文、思科網絡等企業,在學校平臺的基礎上,制訂校企合作實施運營方案,共同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
學院建立一個制度完善的、運行良好的理事會或專業指導委員會,成員來自合作企業(行業),占比達到50%以上;每年至少安排兩門課程(包
括實踐課程),由企業(工業)工程師、專家任課,進行1~2項案例教學、項目教學,承擔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指導教師。
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共同制訂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和體系;深化學分制改革和課程評估方法改革,加強實踐課程,完善復合型、創新型技術人才培養,提高實訓體系質量課程比例;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作為學生學業成績的重要指標。

圖1 計算機專業校企合作創新模式構架圖

圖2 質量和監控考核體系架構圖
根據實踐型人才培養的特點,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學院制定了教學質量監控和考核體系,并由教學質量監督委員會負責該體系的正常運轉,見圖2。
學院根據教學目標制訂教學大綱,安排教學課件,按照大綱制訂培訓質量標準,評估方法和獎懲制度;在執行教學時,專家不定時聽教師授課,對教師進行評定考核;根據這些考試和考核,改善教學問題;根據學生入學考試、階段考試、畢業測評、就業率、企業對教學評估的反饋信息,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根據考核,對教師進行獎懲;根據教學評估,發現大綱和課件問題,修改大綱[8]。
學校和企業,共同制訂人才培養計劃,及時調整人才培養計劃,堅持從崗位工作需求出發,確保人才培養計劃動態更新,依托中興通信ICT、甲骨文OAEC、北京智聯友道科技有限公司、思科網絡等企業平臺,建立產教深度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專業鏈條和產業鏈、課程內容和職業標準、教學過程和生產過程對接,按照“八個共同”要求,提高了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段小煥, 嚴瑋, 張士輝.以校企合作為平臺建立工學結合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J]. 實驗技術與管理, 2014(4): 134-138.
[2]張靜, 魯團花. 應用型成人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構建分析[J]. 繼續教育研究, 2017(8): 46-48.
[3]邢迎春.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 西部素質教育, 2017(9): 109.
[4]卜天然, 呂立新, 唐云龍. 新形勢下高職計算機類專業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 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7(15): 132-133.
[5]張士輝, 朱冬光, 王國英. 計算機網絡相關專業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實驗技術與管理, 2017(2): 189-193.
[6]許戈平. 專業與企業崗位對接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究[J]. 中國電力教育, 2012(3): 62-63.
[7]王曉波, 曾明星, 周清平. 校企合作共容利益機制研究[J]. 實驗技術與管理, 2014(2): 146-150.
[8]孔蘇. 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 南寧: 廣西師范學院,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