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昌
(東南(福建)汽車工業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350119)
在推進中國制造2025強國戰略進程中,對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已經起了重大變化。按照目前的職業教育模式,企業想要從學校直接獲得符合自己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的可能性很低,需要花比以往高5倍甚至十倍的代價才能得到合適企業的技能型人才,這樣一來,單從時間上企業就耗不起。因此,校企合作培養技能型人才,企業提前介入,與學校共同育人,學生進入企業后,持續受到學校與企業共同培養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四共建”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應運誕生。
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政府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伴隨著“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確立,技能型人才成為中國制造2025轉型升級的根本,職業教育也同時扮演推動中國制造2025扎根落實的關鍵角色。
制造企業以及職業院校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職業教育與制造行業協同發展已成為助力中國制造2025強國戰略關鍵的刻不容緩的第一步。其理由不難理解,因為在推進中國制造2025強國戰略的進程中,對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已經起了重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人才特性:高層次的技能型人才比先前更強調工匠精神以外,還必須有追根究底的決心,才會有真正的創新突破。
(2)人才質量:相較于以前對崗位技能要求,不再只追求熟練,更講究工藝的創新與效能的提高。
(3)培養周期:因為培養周期拉長了,更強調企業提前介入,除了加強認同感、參與感外,更重要的是為了縮短企業育人的時間。
然而,企業與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在悄然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企業的人才拿來主義,已經開始受到各項大環境嚴峻的考驗,不少企業必須付出比以前5倍甚至十倍的代價才能獲取他們所想要獲取的技能型人才,有些甚至花了錢,還留不住人,確實也讓各個企業招聘負責人傷透腦筋,紛紛搖頭。
在研究這種現象的同時,我們也發現,企業提前介入與學校共同育人,學生進入企業后,還持續受到學校與企業的共同培養,除了可以大幅改善上述問題,更能推動并滿足未來技能型人才發展的需求,甚至由高技能人才轉向復合型人才來發展。表1給出了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現狀和對未來發展的設想。

表1 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現狀和對未來發展的設想
汽車制造行業技能型人才遠遠不足,同時供需矛盾越來越嚴重。以福建省為例(不含廈門),福建省共有5個整車制造基地,汽車制造類技能型人才需求需求量大,且呈上升趨勢。但是,福建省中高職學校多集中培養汽車維修人才,只有1所高職開辦有汽車制造專業,而且每年招生規模在30人左右,其余90%以上的汽車制造類技能型人才均由東南汽車整車制造冠名專班培養。2014年~2016年,福建省汽車制造業技能人才和汽車維修類技能型人才的供需情況詳見圖1和圖2。汽車制造業技能人才需求遠遠不足,與之相反,汽車維修業技能型人才明顯供過于求。

圖1 汽車制造業技能人才需求遠遠不足

圖2 汽車維修行業技能人才明顯供過于求
人們普遍認為選擇職業,在勞動強度、工作環自然境等方面相差不大的情況下,薪資收入是首要考慮的因素。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雖然在汽車制造業比在汽車后市場能夠領到相對較高的工資(如圖3所示),但全國汽車相關技能型人才就業,進入整車制造廠行業人數所占比例很低,且呈逐年減少趨勢,如圖4所示。究其原因,主要是發展空間不明顯、工作強度大、專業不對口等因素。

圖3 汽車前后市場技能人員年度薪資收入對比

圖4 學生進入汽車主機工作的意愿逐年下降
市場龍頭車企,尤其合資品牌,在中高職教育,多投入汽車后市場,前市場技能型人才培養全國幾乎呈現空白。由于合資品牌的關鍵造車技術多源自國外廠家,在制造方面不需要自己傷腦筋,所以,均把主要精力放在服務后市場的技能型人才培養上。自主品牌僅吉利有較大幅度向汽車前市場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投入。
目前,東南(福建)汽車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南汽車公司)合作學校的300位汽車專業教師里,具備汽車行業相關經驗者,僅不到5%,然而學校又大量聘用高校的應屆畢業生/研究生,把學術性人才拿來培養應用型人才,教出來的學生并不容易符合企業的需要。
整車制造行業缺乏技能競賽/技能鑒定的標準。目前國內僅有高職學校的專業目錄里才有汽車制造專業,但是,目前國內汽車制造高職專業畢業生領取的技能等級證,只是“汽車維修”的,卻缺乏汽車制造類工種的技能等級證,也缺乏汽車制造類專業的技能競賽標準。由此可見,缺乏技能競賽標準和技能鑒定標準是汽車制造類專業在技能型人才培養方面的一大短板。
校企合作本身必須有其核心思想來推動,才會有方向,有意義。以近十年從事校企合作的經驗,我總結并創立推動校企合作的核心思想為:“三方共贏、真心關懷、無縫對接”。
(1)三方共贏:追求學校、學生、企業的共同利益,求同存異。
(2)真心關懷:真心關懷其他兩方,常走動,常互動,尤其別等有事才聯系。
(3)無縫對接:企業、學校、學生各項信息必須三方對稱。
這核心思想中的三項缺一不可,也是校企合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培養“四共建”模式,包括共建冠名專班、共建課程體系、共建師資隊伍、共建實訓中心。
企業可以圍繞教育部所推出現代學徒制,結合自身的用人標準,根據未來幾年后的用工需求,提前在學校招生階段,招聘未來可能進入到企業的員工,也提前將企業文化、企業視覺標示等植入校園,除了可以提升品牌能見度,更能夠提前吸引,取得人才。
專班推行標準化管理:
(1)精選組建專班:根據企業用工需求,制定選拔標準,校企聯合招生,招生暨招工。
(2)專班迎新儀式:每屆專班舉行“東南汽車專班宣言”,學生莊嚴宣誓企業價值觀并共同簽名,以強化學員的認同感。
(3)全程激勵管理:每學期評選并頒發“專班獎學金”,冠以榮獲技能競賽的優秀選手“東南杯技術能手”榮譽稱號,實習期間評選“東南新星”等激勵管理,增強學員對企業的向心力。
除了教育部規定必須學習的項目外,建議企業可以提前將未來上崗前的應知應會點,以及未來崗位所需要的技能課程提前植入到第二第三學年來上,或是選派工程師或講師團隊,定期并提前與學校協商,共建三年課程體系,相互分享教學資源。
東南汽車共建課程體系通過線上課程、線下面授模式開展,側重以植入專業技術能力、樹立正確的職業心態、激發對企業的認同等課程內容,總體安排60余門課程,總時長16 200 min.
利用學校假期或老師駐廠管理期間,企業開辦師資培訓班,針對東南汽車制程、汽車質量、整車檢修技術、新能源技術等實操性較強的課程培訓,全程由企業的培訓師親自領軍教學,老師將所學知識制作課件后返校傳授予學生。學員不僅了解到企業對員工在知識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同時,老師在技能實操方面得到了訓練和提升。由于培訓班學員來自不同學校,在匯報學習成果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學員之間的教學交流,也促進了校與校之間的校際教學交流,提供良好平臺,共同促進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
(1)共建汽車維修實訓中心:由學校提供場地,由企業提供4S店的運營模式和建設方案,共建維修實訓基地,企業定期辦理技術人員培訓班。在這樣的實訓基地里,專業師傅親自面向老師傳授實操技能,針對汽車維修進行補強實訓。
(2)共建汽車制造實訓中心。在學校里建設汽車制造實訓中心有諸多困難,為此,可以考慮由學校、企業與職業教育中心共建汽車制造實訓中心,主要是簡易汽車制造線或稱試制線。該試制線,模擬汽車整車制造工藝,充分實現“廠中校,校中廠”的極具實操性的實訓模式,大大縮短了學生就業上崗的培訓周期。
例如東南汽車公司與福州職業技術學院在福州職業教育中心共建的“汽車制造實訓中心”,占地面積約1000平米,校企雙方總投入費用預估700萬元,計劃2018年建設完成。屆時,該試制線可面向企業合作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及對外開展培訓班,企業派專業工程師支持試制線培訓。
東南(福建)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從2010年開始試行“四共建”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以適合企業發展且多方互贏的合作模式,獲得了企業自己需要的人才,有力支撐了企業的正常運行和發展。我們將在今后的運行中不斷完善“四共建”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助力中國制造2025強國戰略的快速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