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民,李凱敏
(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心醫院,河北 保定 072750)
燒燙傷是一類因皮膚接觸火焰、蒸氣及高熱金屬而導致的熱效應性損傷,主要臨床特征為中小面積Ⅱ度皮膚損傷[1]。目前臨床對于Ⅱ度燒燙傷治療主要以緩解疼痛、清除壞死、抗感染及促進瘢痕愈合等對癥干預為主[2],但單純西醫治療需較長時間方可實現創面愈合,且瘢痕組織較為嚴重[3]。近年來中醫藥內服外敷療法在燒燙傷治療中的優勢已獲得廣泛認可,相較于西醫療法更有助于縮短創面愈合所需時間,減少瘢痕增生[4]。2014年9月—2016年12月,筆者觀察了燙傷I號方內服聯合長春燙傷膏外用治療Ⅱ度燒燙傷的臨床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上述時期收治的Ⅱ度燒燙傷患者90例,均符合《外科學》[5]西醫診斷標準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醫診斷標準,燒燙傷面積占全身皮膚面積比例<29%,病程≤72 h,年齡18~75歲;排除入組前2個月服用研究相關藥物者,合并休克者,合并復合損傷者,射線、電及化學藥物導致燒傷者,精神系統疾病者,血液系統疾病者,惡性腫瘤者,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及臨床資料不全者。將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45例,男31例,女14例;年齡19~72(33.86±5.15)歲;燒燙傷深度:淺Ⅱ度20例,深Ⅱ度25例。觀察組45例,男33例,女12例;年齡21~73(33.78±5.13)歲;燒燙傷深度:淺Ⅱ度18例,深Ⅱ度27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
1.2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凝膠(珠海億勝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S20040001,規格:5 g)直接涂抹創面并外擴直徑0.5 cm;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加用燙傷Ⅰ號方內服聯合長春燙傷膏外用治療。燙傷Ⅰ號方組方:黃芪20 g、金銀花15 g、地黃15 g、當歸15 g、川芎15 g、赤芍15 g、魚腥草15 g、玄參15 g、黃連6 g、甘草6 g,每天1劑,早晚分服;長春燙傷膏(通藥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20053091,規格:75 g)直接涂抹創面并外擴直徑0.5 cm,3次/d。2組治療時間淺Ⅱ度為10 d,深Ⅱ度為28 d。
1.3觀察指標①記錄2組患者疼痛緩解時間、創面無滲出時間、創面愈合時間。②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對2組患者證候體征如創面紅斑、水皰或糜爛,分泌物增多,患處灼熱疼痛,發熱口渴情況進行評分,分值越低提示癥狀體征越輕。③治療前后采用VAS評分[5]進行疼痛程度評價,采用平板菌落計數法[8]進行創面細菌菌落數計算,采用光密度值法在450 nm波長下檢測創面VEGF水平。④觀察2組臨床療效,根據文獻[7]相關標準制定療效評定標準。顯效:相關癥狀體征明顯減輕或消失,創面愈合≥基線水平90%;有效:相關癥狀體征有所減輕,創面愈合為基線水平60%~90%;無效:未達上述標準。
1.4統計學方法選擇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2組疼痛緩解時間、創面無滲出時間、創面愈合時間比較觀察組疼痛緩解時間、創面無滲出時間、創面愈合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1。

表1 2組疼痛緩解時間、創面無滲出時間、創面愈合時間比較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2組治療前后證候體征評分比較2組治療后創面紅斑、水皰或糜爛,分泌物增多,患處灼熱疼痛,發熱口渴評分均顯著降低(P均<0.05),且觀察組治療后以上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2.32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治療后2組VAS評分顯著降低(P均<0.05),且觀察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2 2組治療前后證候體征評分比較分)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3 2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42組治療前后創面細菌培養計數和VEGF水平比較2組治療后創面細菌培養計數顯著降低(P<0.05),VEGF水平顯著提高(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以上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2.52組近期療效比較觀察組近期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已有研究顯示,超過80%Ⅱ度燒燙傷患者可出現劇烈疼痛感,相當一部分患者難以忍受甚至發生疼痛性休克[8];而燒燙傷后局部組織血管通透性增強可誘發組織液和血漿外滲,循環血量顯著減少,10%~15%患者可出現低血容量性休克[9];此外燒傷部位組織液外滲進一步增加細菌增殖及感染風險,不利于創面早期愈合[10]。目前醫學界對于燒傷創面愈合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大部分學者認為炎性細胞浸潤、修復細胞功能障礙及細胞外基質合成異常是影響創面修復活動的關鍵因素[11]。

表4 2組治療前后創面細菌培養計數和VEGF水平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5 2組近期療效比較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對于燒燙傷患者應將促進創面愈合和減少瘢痕組織形成放在首位;目前西醫治療此類患者主要以對癥干預支持為主;其中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屬于多功能細胞生長因子類藥物,可有效增強中胚層和外胚層組織細胞再生能力,加快皮膚修復進程,在縮短創面修復時間和提高愈合質量方面效果良好[12];但單純應用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不同個體間治療效果存在一定差異,且難以降低繼發感染風險[13]。
祖國傳統醫學對于Ⅱ度燒燙傷并無明確表述,根據損傷原因及癥狀體征認為起病與火毒侵體所致皮肉受害、經脈損傷、氣血痹阻及組織壞死關系密切[14],早期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及祛腐生肌法進行干預,可早期實現創面愈合[15]。本研究所用燙傷Ⅰ號方組方中黃芪益氣健脾,金銀花清熱解毒,地黃滋陰生津,當歸養血活血,川芎祛瘀通絡,赤芍行瘀止痛,魚腥草瀉熱解毒,玄參涼血補血,黃連清熱瀉火,而甘草調和諸藥共奏涼血瀉火、解毒散結之功效。長春燙傷膏中銀朱攻毒燥濕,冰片清涼散熱,大黃苦寒瀉火,龍骨固澀斂創,苦杏仁治諸瘡疥消腫,全方可共奏解毒、消炎及止痛之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黃芪提取物具有抗炎抑菌、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及促進成纖維細胞增殖等作用[16];魚腥草可有效抑制機體對于內毒素吸收,拮抗細胞炎癥因子合成分泌及改善機體血液循環狀態[17];而赤芍則能夠減少局部血栓形成,加快水腫炎癥吸收進程[18]。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疼痛緩解時間、創面無滲出時間、創面愈合時間及平均換藥次數均顯著優于對照組;2組治療后癥狀體征評分、VAS評分及創面細菌培養計數均顯著低于對照組,VEGF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近期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燙傷I號方內服聯合長春燙傷膏外用治療Ⅱ度燒燙傷可有效加快創面愈合進程,減輕皮損癥狀體征及疼痛程度,抑制局部細菌繁殖,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翁志勇,丁若虹,韓斌,等.納米銀敷料結合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凝膠治療燒傷殘余創面[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13(47):9357-9360
[2]李志峰,孫井軍,陳建新,等.rh-EGF治療兒童小面積深Ⅱ度燒燙傷的臨床研究[J].海南醫學,2011,22(12):40-42
[3]Muthukumar T,Anbarasu K,Prakash D,et al.Effect of growth factors an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by the collagen biocomposite dressing material containing Macrotyloma uniflorum plant extract-In vivo wound healing[J].Colloids and Surfaces B:Biointerfaces,2014,121(9):178-188
[4]吳德坤.中藥外用治療燒燙傷的研究進展[J].廣西中醫藥,2014,37(2):10-11
[5]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9-182
[6]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74-77
[7]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20-21
[8]Uccioli L.A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treating chronic lower extremity wounds using the tissuetech autograft system[J].Int J Low Extrem Wounds,2003,2(3):140-151
[9]郇京寧,孫永華,夏照帆,等.關于復方磺胺嘧啶鋅凝膠(創必寧)治療燒燙傷及慢性創面臨床共識(2014版)[J/CD].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2015,10(1):94-95
[10] 趙超莉,吳榮宗.生物敷料A貼敷燒傷二度創面與暴露、包扎療法的比較[J].臨床外科雜志,1999,7(1):33-34
[11] 馬周瑞,殷煒,李躍東,等.皮膚軟組織擴張術應用于燒傷整形的臨床療效[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31):4756-4757
[12] 林潔,代志強.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外用凝膠治療局部燒燙傷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導刊,2014,16(6):1016-1017
[13] 陽純兵,羅新中,游貴方,等.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治療深度燒傷創面的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09,20(1):26-27
[14] 劉天舒,朱克儉,尹天雷,等.復方桐葉燒傷油治療新鮮中、小面積Ⅱ°燒燙傷的多中心臨床研究[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12,23(3):350-353
[15] 李寅,黃華,楊巧麗,等.中醫藥治療燒燙傷的研究概況[J].西北藥學雜志,2012,27(6):604-606
[16] 范佐旺,龐玉新,楊全,等.藥物治療燒燙傷機理研究進展[J].廣東藥學院學報,2013,29(6):672-674
[17] 趙前思.外用中藥促進燒傷創面愈合機制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4,20(16):3003-3005
[18] 蘇宇,朱文靖,方明,等.復方燙傷膏對大鼠深Ⅱ度燙傷模型的保護作用及機制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2,37(14):2143-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