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胡德良
高錕博士因對光纖通信的研究和利用,以及對此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并被譽為“光纖之父”。
20世紀60年代,研究人員高錕(Charles Kuen Kao)完善了光纖通信,業界認為這一科技上的進步為互聯網的發展鋪平了道路,而高錕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2018年9月23日,高錕博士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高錕基金會在香港宣布高錕因阿爾茨海默病逝世。
20世紀60年代,他在英國哈洛工作,供職于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的一家英國子公司。在這期間,他有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他稱之為一個“非常古老的想法”。在接受諾貝爾獎時,高錕說道:“這個古老的想法就是通過玻璃傳輸光線——這一技術長期用于娛樂、裝飾、短距離傳輸和手術中。但是,這并沒有用在電話的長距離傳輸中。”
高錕解釋道:“通過玻璃棒的光線在穿越短短幾英尺(1英尺約0.3米)的距離后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他及一位同事的新想法是:光的傳輸可以改進,經過改進足以使現有的銅線通信技術變得過時。1999年,高錕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記者:“當時,沒有人相信我的觀點。研究出比銅線強1 000倍的東西,前景是很誘人的。一個人年輕之時,對自己相信的事情總是充滿熱情。”
高錕跟英國工程師喬治·霍克漢姆(Georg Hockham)合作,他們發現如果把玻璃中的雜質去除,光就會以驚人的效率穿過玻璃。玻璃纖維比人類的發絲還要細,制造起來成本低。玻璃纖維具有傳輸大量數據的性能,能夠立即將圖片、音樂和其他信息發往世界各地。
2009年,高錕博士獲得諾貝爾獎時,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光纖網絡已經成為滋養我們這個通信社會的循環系統。如果我們解開盤繞全球的所有玻璃纖維,單根纖維的長度將會超過10億公里,足以繞地球25000圈,而且這個長度仍在以每小時數千公里的速度增加。”
頒獎時,美國物理學會主席弗雷德里克·迪拉(H. Frederick Dylla)告訴記者:“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這些發明對人類的影響可能比任何其他發明都更加重大。”
高錕博士希望跟那些將他的研究成果應用于實際通信的人分享榮譽。2004年,他接受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采訪時說:“我是一名工程師,我真正的目的是研究出有用的東西。發明某個東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隨后我們如何利用這項發明來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1933年11月4日,高錕出生于上海,他父親是個法官,母親是位詩人。他把自己的生活描述為“非常受寵愛,完全受保護”,擁有保姆和家庭教師,他非常喜歡這種生活。據他回憶,父母跟他見面“就好像是每天接見皇室成員那樣”。
高錕很早就對化學感興趣,甚至早得有些危險:有一次,他不經意間用酸燒壞了他哥哥的褲子。他在諾貝爾獎的個人傳記中說道:“我父母非常憤怒,沒收了包括氰化物在內的所有化學藥品,我不知道他們將這些東西放在什么地方了。”
高錕在上海長大,后來到香港,在香港度過了二戰后的幾年。之后又移居到英國,并在那里上大學,進行電氣工程專業的學習。1957年,他從伍爾維奇理工學院獲得學士學位,這所學院現在是格林威治大學的一部分。1965年,他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獲得博士學位。他曾在歐洲和美國各地進行研究,這些研究使他成為著名的“光纖之父”。
高錕博士曾供職于ITT子公司——標準電信實驗室;20世紀80年代,他還曾經擔任ITT的執行科學家。他跟香港中文大學有長期的合作,幫助香港中文大學創建了電子工程系,并于1987年至1996年擔任該校的副校長。
高錕博士擁有英國和美國兩國公民的身份,1996年曾經獲得日本國際獎。2002年,他被診斷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當獲得諾貝爾獎時,他已經患上此病。他的妻子黃美蕓(Gwen Kao)還健在,兩人有兩個孩子。
盡管高錕博士的創新使互聯網上的信息交換成為可能,但是他說自己并不花費大量的時間上網。有關對自己的發現加以利用的問題,高錕提出了一句警告:“網上沖浪非常耗時。當信息無限時,個別信息就變得毫無價值了。”
資料來源 Physic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