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云騫 孟石林(云南財經大學中華職業學院,云南 昆明 652400)
高校作為大學生學習儒家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應充分汲取和深入挖掘儒家優秀傳統文化中愛國主義的寶貴資源,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對于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承擔起傳承和弘揚儒家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有著重要的意義。
儒家認為“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矣。”如果一個人能夠孝敬父母,尊重兄長,就不會做出違背社會公序良德的事情。并由此推愛次第,升華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上升到對他人的關愛,擔當起對社會的責任。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孝悌”,那么忠于人民,忠于祖國,才會有所保證。可見,“孝”是“忠”的前提和基礎,“忠”是“孝”的凝練和升華,孝敬父母,尊重長輩是熱愛社會,報效祖國的思想源泉和基礎。另外,儒家強調“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是“仁愛”的根本,一個具有“仁愛”品質的人就不會做出違背道德和法律,傷害人民,危害國家的行為。一個滿懷愛國主義情感的人,其內心必定時刻有著“仁愛”的情懷作為前提。內心如果沒有“仁愛”的思想,這種愛國精神也只是流于形式,徒有其表,甚至出現非理性情緒的愛國主義。
關于和諧,儒家優秀傳統文化中有“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儒家提倡的“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與現如今提出的“中國夢”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一個國家需要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有著共同遵循的道德規范和法律規則,全國上下才能形成為民族復興事業共同奮斗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儒家主張“禮之用,和為貴”,“崇中尚和”的思想,孟子強調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是也不能一味的追求“和”,《論語》中講“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和”需要用“禮”來進行調節,“禮”不能調節的,則需要規章制度和法律來約束。這種“崇中尚和”的理念,有助于人與人之間守望相助、團結友善,有助于人與社會之間和諧共處,有助于國家與國家之間求同存異,共同發展。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這種“和”的理念對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促進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國家統一有著積極的作用。
儒家認為有志有德之人,既要剛毅,又要有自強不息的奮發精神,還有具備對民族、對國家的責任意識。《易傳》中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儒家提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堅毅氣節,儒家強調作為社會個體要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弘毅”精神,內心要時刻擔有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正是因為深受這種自強不息、剛正堅毅的民族精神的熏陶,才造就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 在國難當頭之際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使中華民族在各種危機面前搖而不墜、延綿不絕。這些仁人志士忠君愛國的行為激發并鼓舞著后世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儒家優秀傳統文化中所倡導的這種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精神為實現當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對于激勵當代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有著重要的意義。
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對大學生進行愛國情懷的培養在任何時代背景條件下都是不可或缺的內容,但是高校在培養大學生愛國情懷的過程中也面臨著許多問題和存在著諸多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中華民族歷來推崇的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在大學生內心逐漸淡化。根據騰訊教育—麥克思公布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超八成大學生存在手機依賴,也有近八成大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大學校園舒適安逸的環境,再加上手機中各種音樂短視頻軟件以及娛樂性游戲的誘導,對于缺乏自律的意識以及自控能力的大學生來講,如果長期沉迷于這種舒適圈中,就可能會陷入布熱津斯基的“奶頭樂戰略”之中,沉浸在發泄性娛樂和滿足性游戲中,喪失了艱苦奮斗的精神,淡化了他們為實現個人價值和為民族復興事業艱苦奮斗的責任擔當意識。二是對國家時事政治以及入黨動機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對我院大學生對時事政治關注度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有近一半的大學生在新聞的挑選上更偏向于娛樂新聞,而只有不到1/4的大學生會關注時政新聞。相比于時事政治的枯燥乏味,大學生會更偏向于娛樂新聞的簡單娛樂性。同時通過對身邊大學生采訪,我們發現許多大學生入黨的目的是認為將來對自己的工作有所幫助,以及前段時間出現的“田佳良”事件,反映部分大學生入黨不為信仰,反而呈現出一種功利化主義的現象。愛國與愛黨是相互統一的,如果對于愛黨沒有一個正確的思想認識,愛國就會面臨向著形勢化方向發展的危機。
其次,是網絡環境對培育大學生愛國情懷存在的挑戰,近年來,有一些社會人士身著二戰時期的日本軍服在南京紫金山抗戰遺址前合影,以及個別人在網絡上上傳自己污蔑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視頻等,這些“精日”言行的出現,尤其是在當今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里,對于價值取向不明確又追求時尚潮流的年輕人來說很容易造成他們價值觀的混亂,甚至會使年輕人對歷史事件持有一種懷疑態度,降低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時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速,西方文化利用網絡和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我國進行文化輸入,由于大學生對于本國文化的低認知、低層次的認識,導致他們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對本國文化缺乏文化自信。
最后,學校教育對大學生愛國情懷培養的重視程度不夠,側重于理論灌輸,缺少愛國主義實踐活動的內容。再加上傳統文化課程枯燥,乏味的教學方式,使大學生缺乏接受意趣。
儒家優秀傳統文化為高校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資源,高校應發揮其在教育中傳承儒家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渠道作用,通過有效的途徑,以儒家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豐富內涵來引導教育大學生,培育大學生愛國情感,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在課程的設計方面,應根據課程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特點,將課程內容分為幾個大的主題,各個主題在內容的設計上應該遵循古為今用的原則,將儒家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愛國情懷與當代的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銜接起來,整合哲學、歷史、社會科學等方面的知識來開展專題研究教學,激發大學生愛國情懷的同時也使我們的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了歷史文化依據,而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考試中除對理論知識的考核之外,還應增加愛國主義實踐活動的內容,如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清明節掃墓,紅色革命基地的參觀等,通過這些愛國主義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制作有關內容的微視頻或者PPT,借此來展現大學生最終學習成果或獨到見解,激發大學生愛國主義熱情。在課程的傳授方法上,改變以“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授課模式,將課程的主動權交于大學生手中,給予他們更多討論和思考的空間和時間,讓大學生自己去尋找相關資料并進行分析,以小組形式進行探討和交流,由老師進行最后的糾正指導。使課堂教學模式從以“老師講”為主轉化為以“學生講”為主。
高校應竭力營造一個充滿儒家優秀傳統文化氣息的校園文化,當處于這種良好的文化氛圍之中時,學生會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體會到儒家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魅力。一方面,可以將儒家優秀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愛國情感融入校園建筑之中。如:可以建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優秀人物或歷史上愛國主義英雄人物的雕像,在學校路邊的墻體上雕刻體現愛國主義精神的歷史名句,在學校教學樓走廊上懸掛儒家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人物畫像及其經典語錄等。另一方面,將儒家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校園文化活動之中。可以成立以傳承和弘揚儒家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的社團組織,或在其他的已成立的社團組織中注入儒家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如:在音樂社中,可以鼓勵大學生多傳唱如《三字經》、《弟子規》等體現儒家優秀傳統文化的歌曲。在書法協會中,定期舉辦關于儒家優秀傳統文化中名言名句的書法展覽。還可以利用學校舉辦的“口才杯”演講比賽或其他知識類的競賽作為平臺,以儒家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開展比賽活動等。通過儒家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引導并培育他們的愛國情懷。
一方面,通過現代媒介進行傳播,如網絡、微信、微博、電視等。大學生是利用互聯網最密集的群體之一,高校應該充分利用網絡高校、快速、便捷的傳播功能,引導學生及時的了解社會中出現的焦點問題,“中國夢”實現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等,采取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育模式,線下老師應利用儒家優秀傳統文化來幫助大學生分析思考現實社會問題,將儒家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豐富資源與國家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的破解結合起來。線上則通過相關的APP觀看視頻并做題,強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以此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理性愛國的意識。近幾年興起的以電視節目模式和傳統文化傳播相結合的文化類節目如《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以及越來越多的關于儒家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公眾號出現,打破了儒家優秀傳統文化向來嚴肅和古板的印象,激發了大學生學習和探究儒家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高校應引導學生觀看此類電視文化節目,引導學生在微博、微信等聊天軟件中關注一些儒家優秀文化課程學習的公眾號。另一方面,是利用公共文化場館進行傳承,如歷史文化博物館、圖書館、紀念館等,公共文化場館為大學生學習儒家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更多的平臺。大學生應積極的參觀這類文化場館,切身體驗到儒家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由內而外的接受和喜愛本民族的文化,進而產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