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聞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在出國旅游期間接受了境外醫療服務。但由于行業不規范、制度不健全等原因,海外就醫存在風險,一旦出現問題事后維權難度較大,消費者權益難以保障。與此同時,更有不法分子專門盯上“海外醫療”這塊大蛋糕。
近日,湖南株洲警方偵破了一起利用海外就醫虛構病情實施詐騙的案件。
受害人馬某受到“免費豪華旅游”的誘惑,隨旅行團赴馬來西亞一家醫院進行免費體檢。醫院“專家”會診后,稱其可能患有肺癌、乳腺癌,且患癌幾率達到90%。“專家”推薦了可以預防癌癥的治療方案,最終馬某共花費醫藥費62.5萬元。實際上,該醫院為馬某治療所注射的“抗癌藥”只是營養液或維生素。回國后,馬某對自己的病情產生懷疑,將體檢報告帶至株洲市中心醫院和長沙湘雅醫院找專家會診,發現各項指標正常,無癌癥病征。于是馬某報警,株洲警方經半年縝密偵查,最終破獲該案。
據警方調查,該犯罪集團利用海外醫療虛構病情實施詐騙,共分為公司法人及股東、各部門負責人、區域經理、加盟代理商、美容店5個層次,公司內部多個部門緊密配合、分工協作,在詐騙對象的選定、“專家教授”的表演、藥品包裝等方面均進行了精心設計和統一培訓。該案涉及全國26個省份,受害人1700多人,涉案金額達6.5億元。
上述案例較為典型地折射出了當前“海外醫療旅游”市場亂象。近年來,“海外醫療旅游”機構大批涌現,在全國已經超過了1000家。這些機構大多是中介公司,以免費旅游體檢為名吸引消費者。在后續環節,有的負責推銷保健品,有的謊稱消費者身體健康有問題對其進行治療騙取高額治療費,有的則是直接推銷高價的“防癌之旅”。
在“海外醫療旅游”中,與消費者產生民事法律關系的通常是旅行社、中介方、醫療服務提供方(如醫院)三方主體,均為合同法律關系。其中,消費者與旅行社之間簽訂的屬于旅游服務合同,旅游服務方的主要義務是向旅游者提供符合質量要求的旅游服務,包括按約定提供服務內容和保證旅游者人身財產安全兩方面。消費者與醫療服務提供方之間為醫療服務合同關系,通常醫療服務提供方應履行對患者診療義務、對患者或其近親屬的如實說明義務、對患者隱私的保密義務、醫療記錄制作與保管義務以及其他義務。作為將上述二者連接起來的中介方,與消費者之間通常為居間法律關系,就是通常所說的中介服務法律關系,中介方有向消費者如實告知就診海外醫療機構相關信息的義務。如果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損害消費者利益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而上述三類主體如果相互串聯,采用虛構體檢報告、將營養液謊稱為“抗癌藥”的方式,不僅嚴重侵犯了消費者的財產權益,還涉嫌構成刑事犯罪。
由于醫療機構地處境外,消費者一旦在“海外醫療旅游”中出現糾紛,事后維權成本通常較高,因此消費者在選擇“海外醫療旅游”時一定要多注意。筆者建議消費者要選擇正規的中介機構,同時要求對方出示國外醫療機構的授權證明,并在合同中對中介的違約責任進行明確約定;可以在正式簽訂合同前,利用互聯網搜索相應的中介機構及國外醫療機構是否存在相關的投訴、糾紛情況;要樹立好證據意識,盡量明確約定服務的具體內容,保存好就診記錄、消費單據等。除了提醒消費者提升相關意識外,相關市場監管部門也需要加強監督管理,相關行業強化責任自治,多管齊下,共同營造良好的市場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