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國銘
解說詞作為紀錄片中十分重要的聲音元素之一,與同期聲相比更多地表達的是主創人員的主觀認知。解說詞是對日常生活語言給予藝術化的加工,通常用來敘事、議論、解釋、抒情、介紹背景等。雖然從根本上看,解說詞是說明性文字,不具備生動的形象性,但和紀錄片的畫面、剪輯、音樂、同期聲相輔相成后,可以引發觀眾聯想、思考,表達畫面本身不具備的含義。鐘大年認為紀錄片創作本身就是一個主觀命題,隨著紀錄片的發展,解說詞的創作也變得越來越多元化,不同風格的紀錄片具有不同風格的解說詞。
當然,紀錄片不一定都有解說詞,我們在創作反映漓江畫派領軍人物黃格勝的紀錄片《我的山水中國》中曾經做過大膽的嘗試,也取得不錯的效果。但這是紀錄片創作手法探討的范疇,本文不涉及這一方面的內容,這種類型的紀錄片創作在我國紀錄片領域并不占主導,大多數的紀錄片都是使用了解說詞創作的。
在表達家國情懷、高尚人格、獨特感受等抽象情感時,紀錄片畫面以及同期聲采訪并不能確切地表達出來,因此解說詞圍繞紀錄片主題展開的內容介紹就顯得特別重要。它可以解釋并且升華畫面內容信息,輔助紀錄片表達更為深層的文化內涵。
2017年,我們創作的長紀錄片《人間三月天》,是對廣西三月三節慶活動歷史與現實的全景紀錄。講述民俗學家許曉明返回老家祭奠逝去多年的父親這一章節,要表達的是三月三期間祭祀活動以及廣西山歌的多樣性,用了這樣一段解說詞:“在父親的墳前,鄉親們唱起了自編的山歌,用歌聲追憶老人生前的事跡。這是用音律保存的記憶,它聯系起生者與死者,傳遞著先輩的功德和智慧?!边@是畫面紀錄根本無法傳達給觀眾的內容,解說詞在這里起到解釋和深化主題的作用。
紀錄片注重對生活的還原,講究真實性,在此基礎上,解說詞可以選擇多角度敘事,注重紀實性和敘事性的統一。
大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將鏡頭對準了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配合精美的畫面,精準的剪輯和優美的解說詞在播出后迅速引起廣泛的熱議。何蘇六這樣評價:“《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為大眾媒體的文化傳播提供了一種新思路?!泵恳患加幸粋€明確的主題,其解說詞在輔助敘事,表達情感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形成了獨特的“舌尖體”。第二季的《腳步》記錄了一對漁民夫妻出海打魚的一天生活,解說詞是這樣的:“三個月的休漁期過后,東海迎來開漁的第一天,這種小船被稱為夫妻船,它是漁民的雙腳,4小時行使60海里,夫妻倆撒下第一網。三門灣位于浙江東海,魚類資源曾經極其豐富,臨近陰歷十五,大潮將至,妻子身體嬌弱,開始暈船,但凡出海,除了打漁,其他做飯等雜物都由丈夫包辦,這是兩人20多年的默契。”配合二人勞碌的捕魚畫面,這里的解說詞既擺出了十分具體、客觀的數字,使人非常容易信服漁民生活的忙碌,并和之后寥寥的收獲形成了對比。此外,除了陳述客觀事實,解說詞也描述了這對漁民夫妻20年來在海上成為彼此依靠的深厚感情,將紀實性和敘事性巧妙融合,兼具敘事和視聽藝術感。
由于紀錄片受時空的限制,在段落間的轉換時解說詞可以起到輔助銜接的作用。解說詞需從看似沒有聯系的畫面中發現蘊含的過渡元素,使畫面組接、意義表達井然有序。
2015年,廣西電視臺、俄羅斯歐亞廣播電視協會聯合制作紀錄片《尋找巴布什金中?!?,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獻禮。在節目開篇一組桂林西山公園巴布什金墓地的畫面中,使用了這樣一段解說:“七十年過去了,中國人始終在守護這個墓碑,但是人們并沒有見過‘巴布什金’的家人。他到底是陸軍中校還是一名空軍飛行員?今天,已經成了一個謎。”解說詞勾連了歷史,設置了懸念,同時還表達了中蘇(俄)兩國人民因為共同抗戰而建立起來的情誼。這簡短精煉的解說詞傳達了大量的信息,為尋找巴布什金中校的歷史意義做了鋪陳,為節目的開篇埋下伏筆。
紀錄片在敘事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一個講述故事的過程,能否將故事講得跌宕起伏、引人入勝,關鍵在于對敘事時空張弛有度的把握。張同道總結近些年政府倡導旅游驅動與文化名片催生了大量歷史文化紀錄片,而解說詞的合理使用可以輔助畫面構成不同的敘事時空,以配合紀錄片的風格。
首先,解說詞可以通過歷史文獻資料營造歷史時空。很多歷史題材的紀錄片中講述的都是過去的歷史,創作人員只能運用一些相關的影視資料、圖片、遺址遺跡、解說詞等來彌補無法穿越歷史的狀態,用這種方法展現當時的環境,使觀眾更加容易和形象地了解歷史信息。
其次,解說詞可以通過口述歷史營造真實時空。口述者的采訪形式可以最大程度地還原歷史真實,紀錄片《見證南京大屠殺》就借助口述歷史的方式,讓人們真實地感受到日本軍隊所犯的罪行。
最后,解說詞可以通過情景再現營造情感時空。對真實事件的情景再現可以把觀眾拉到特定的時空,配合解說詞的使用,可以更容易帶動觀眾情緒,實現共鳴。
紀錄片解說詞不僅是“為讀而寫”,更重要的是“為聽而寫”?!盀槁牰鴮憽本鸵蠼庹f詞讓觀眾聽起來清晰易懂,聽起來順耳,同一般的文字報道相異,紀錄片解說詞不能重復播報。不難發現,轉瞬即逝是紀錄片解說詞之特征。因此,想要突出語言的聽覺效果和文字的藝術魅力,就要在提高語言感染力方面下功夫。首先,解說詞的句式要短,盡量選擇通俗易懂的詞匯,注重語言的通俗化。如果在電視紀錄片解說詞中,被迫用一些陌生的概念或者是專業術語,要善用比喻的手法,用常見易懂的例子來對這些概念進行生活化的解釋。其次,解說詞可以巧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隨著紀錄片的發展,解說詞可以不像過去一樣高高在上,莊重嚴肅,可以時而插入一些幽默的語言讓觀眾更容易接收其內容信息。最后,解說詞要善于使用修辭。修辭可以使得解說詞活潑、生動,并且可以幫助畫面表達情感,與觀眾形成情感共鳴。
2015年,我們制作的紀錄片《終身大事》,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扶持制作的中國夢主題紀錄片。片子結束部分,小杜回家創業,結婚生子,“城市雖然在影響山村,但不是每個人都樂于離開家園,無休止地去適應外界,改變自己,因為,不管是城里人還是山里人,幸福無非就是男婚女嫁,背個娃娃,有個家。”簡短的句式,通俗化的語言表達,把社會深刻變革時代農村青年小杜“小確幸”的人生選擇展示得生動而確切,可觸可感,讓觀眾很好地領會節目的主題思想。
在探析紀錄片解說詞的創作理念時,需要注重解說詞的重要作用,恰當地運用解說詞。解說詞創作時還需要和紀錄片的畫面、音樂、剪輯有機融合,并且結合紀錄片的發展趨勢、主題風格、觀眾心理等,創作出富有表現力的作品。
1.朱冰.紀錄是一種態度——訪鐘大年教授[J].現代傳播,2006(02).
2.張同道.2016年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J].現代傳播,2017(04).
3.石丹.淺談電視紀錄片解說詞與畫面的契合[J].新聞傳播,2013(01).
4.佟延秋.紀錄片解說詞創作理念探析——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
5.張清雅.電視紀錄片解說詞的創作特點[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