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柳
鬼畜視頻是近幾年來視頻網站上比較流行的一種通過后期剪輯制作而成的惡搞類原創視頻。這類視頻以輕快、活潑的表現形式,極富喜感、朗朗上口的內容形式被觀眾所喜愛,并被稱為洗腦魔音。鬼畜視頻在中國主要以A站(AcFun彈幕網)和B站(Blibli彈幕網)這兩大二次元視頻網站為平臺。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鬼畜原本是一種小眾的亞文化產品,然而現在這一小眾產品卻被越來越多的大眾所喜愛,并且正在以各種形式融入大眾文化之中。
鬼畜視頻是對原本的視頻、音頻進行顛覆和解構,并在制作者個人趣味的寄托下所創造的一種新的文化產品。這類視頻的走紅勢必有著其背后的文化原因。本文將基于巴赫金的狂歡理論,對這一文化現象做出解讀。
鬼畜最早由日本傳入中國,這類視頻在日本被統稱為音MAD。音MAD最初的誕生是制作者個人對音頻、視頻重新加以剪輯制作進行新的編排的過程,其核心是音頻,一個是所選的BGM,也就是原曲,另一個就是素材中的聲音,也就是樂器。最初由日本傳入中國的鬼畜視頻《最終鬼畜藍藍路》實際上就遵循了音MAD的原則,用一位日本本土音樂家的電子音樂搭配麥當勞的小丑形象制作而成。由于缺少對音MAD及其本質的了解,所以中國網民在觀看《最終鬼畜藍藍路》的時候,誤把視頻中快速重復的視頻畫面所帶來的搞笑效果以及極富節奏感的聲音當作這一類視頻的本質特色。在這個前提下,后來由中國網友創作的幾部知名度較高的鬼畜視頻已經和最開始的音MAD剝離。因此我們可以認為,鬼畜是一種起源于日本,但是在中國定型,植根于中國的網絡文化發展的一種原創惡搞視頻。
鬼畜視頻以其惡搞戲謔的風格走紅網絡,與早前風靡網絡的惡搞視頻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不管是其創作心理起源還是文化特征,都有著極大的相似性。這類視頻甚至有著相同的創作群體。網絡惡搞群體誕生在大眾娛樂的狂歡時代,以網絡惡搞、娛樂、搞笑為宗旨,采用戲仿、拼貼等手法顛覆經典、解構權威、消解中心、張揚個性、反諷社會,具有典型的亞文化特征。①
巴赫金最初提出狂歡理論是用來解釋特定的文學現象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狂歡理論逐漸滲透到大眾文化和社會心理層面。巴赫金的狂歡理論直接起源于西方的狂歡節。在狂歡節的各種儀式上,人們暫時忽略宗教的束縛、強權的壓迫,以各種方式進行娛樂和慶祝。在這場狂歡里人們顛覆傳統的宗教和王權,以平等的身份交流。巴赫金通過對西方歷史上的狂歡節的研究,探討出了具有普遍意義的狂歡精神。在狂歡精神的號召下,當時的人們擺脫了日常生活中森嚴的等級束縛在狂歡的盛宴中追求一個自由、平等、民主的理想情景。狂歡節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就是因為它給當時歷史條件下的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泄洪口。在這場狂歡儀式的掩蓋下,民眾可以縱情宣泄生活的不滿,釋放生存壓力,在狂歡的儀式中享受暫時的自由和平等,哪怕這種平等和自由是一個短暫的幻象。
因此,巴赫金所提倡的狂歡精神,其實質是等級的顛覆、對話地位的平等和開放性。幾個世紀以后的今天,狂歡節的儀式理念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其最初的狂歡精神中所包含的人文關懷的內核在當下社會依舊適用,因為它追求超越官方語言達到自由平等的本質沒有變。鬼畜現象作為亞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也不例外,它正是在顛覆大眾文化并消解其價值的過程中彰顯自身的個性的。
起源于狂歡節的狂歡理論在其外在特性上有著全民性和顛覆性的特征。在這場全民的狂歡盛宴里,一切的儀式均呈現出三個特點:一是距離感的消失;二是插科打諢的戲謔形式;三是粗鄙和低俗的內容表達。鬼畜視頻也是如此,通過對經典的解構和重組,采用戲謔無厘頭的搞怪方式進行新的創作,使得原本嚴肅正經的文化內涵變得通俗乃至低俗。鬼畜的創作視頻大多數都取材于經典影視劇片段、流行歌曲、明星個人甚至于二次元的卡通人物,并對這些素材進行二次加工。通過再加工的鬼畜作品一般分為兩種,一種寄托了制作者的個人情感表達;另一種則是為了娛樂創作,以喜感荒唐的形式娛樂大眾。
在Bilibili網站擁有763.2萬點擊量的鬼畜視頻《我的洗發液》,采用了影星成龍多年前為某洗發水所拍的廣告和網絡歌曲《我的滑板鞋》為素材。新的視頻內容改編自原本的廣告內容,其歌詞部分為“當我第一次知道要拍洗頭水廣告的時候其實我是拒絕的,我拒絕是因為我根本沒有頭發”,“后來我經過也知道他們是假的,是化學成分的”,“我現在還在每天加特技,頭發Duang……”,“觀眾不加特技所以他們沒頭發”。從該鬼畜視頻的內容不難看出其對明星接拍虛假廣告的諷刺,這種無厘頭惡搞的形式使得該視頻在網絡上迅速傳播,引起眾多網友的共鳴。原本宣傳商品的廣告價值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創作者在重建的過程中賦予的新意義。
風靡全網的鬼畜視頻《你有本事搶男人》選取了經典電視劇《情深深雨蒙蒙》的片段進行了再加工,視頻內容反復重復“你有本事搶男人,你有本事開門啊,你別躲在里面不出聲我知道你在家”,整個視頻經過加速、重復再配上極具節奏感的背景音樂變得喜感十足。這一視頻并沒有什么思想內涵和情感寄托,只是單純的對原視頻的顛覆和再造,重新詮釋出一種惡搞式的荒唐的喜感。也正是這種較為罕見的惡搞方式給民眾提供了一個新的苦情劇的打開和觀賞方式,帶來別樣的休閑體驗,才使得這個無厘頭的作品僅在Bilibili彈幕網就擁有145.5萬的點擊量。目前的網絡平臺上的鬼畜作品也大都類似于此,以娛樂為目標,以娛樂為手段,其目的在于調節釋放生存壓力,一起狂歡。
總之,狂歡這一反正統的形式自其誕生之日就承載了人們緩解生活壓力的訴求。在社會壓力空前巨大的當代社會,狂歡更是發展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伴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社會壓力也會隨之加強,狂歡也會在這樣的大形勢下更加放肆,甚至貫穿人們生活的始終??駳g將告別過去的調味品身份,正式登陸人們的生活,乃至形成全方位的狂歡空間。
鬼畜是互聯網催生的產品,誕生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期。其創作素材、傳播渠道都與互聯網的大環境息息相關,其創作群體也大多是伴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誕生而成長起來的一批青年人?;ヂ摼W在中國發展二十余年的時間線正與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轉型相吻合,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經濟模式的轉型帶來的還有多重的社會矛盾。在此環境下,人們急需減壓釋放。所以一時間各種各樣的影視劇作品、綜藝節目泛濫,這在一方面給人們提供了一個緩解壓力的方式。虛擬的狂歡世界成為疏通心理壓力的有效渠道,人們暫時拋卻現實的煩惱,沉浸在影視節目所塑造的虛擬生活中。
被影視節目麻痹過后的人們一旦恢復清醒,就開始重新審視這些由少部分人主導創作出的“精神麻醉品”,社會在不斷地進步發展,然而這群媒介的主導者、大眾文化的掌控者尚未跟上時代的潮流,千篇一律的節目形式更大程度上造成了受眾的審美疲勞。信息技術為普通人提供了一種創作途徑,然而現實因素的制約讓他們缺少成為真正創作者的資本。在這樣的環境下,鬼畜這一形式給了普通人一個展示個人創作能力的路徑,一個對話主流文化的平臺。此外,鬼畜視頻這一惡趣味視頻對于長期被正統電視節目審美統治的受眾而言無疑是一個新的自我麻痹的選擇,盡管這個選擇帶著“審丑”意味。
巴赫金認為,狂歡精神的實質不是一種逃離社會現實的自我麻痹。在更大的程度上,人們通過狂歡儀式尋求一種自由平等的對話方式,并渴望通過狂歡反對故步自封、僵化保守,達到追求創新發展的目的。在鬼畜視頻里,原本影視節目被分割成狂放無厘頭的形式,曾經嚴肅端莊的節目主持人也被拼接得丑態百出。這種反常態的表現方式帶著十足的反叛心理,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也表達了受眾對于當下的部分節目內容的無奈和批判。以鬼畜的形式與血統純正的主流文化和其所宣傳的主流價值進行對話和抗衡,這是一種文化之間的交流,更是一種對話語權的爭取。從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的對抗到亞文化在大眾文化的領地爭取話語權,對于平等對話的追求幾乎貫穿所有文化現象的始終。
不可否認的是,鬼畜的形式確實給影視行業帶來了一個新的審美取向??此齐s亂無章的剪輯和拼接方式卻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喜感效果。這一顛覆傳統視頻節目的線性剪輯手法的新的表現方式開始登上大眾平臺。對于原本就意在搞笑的部分綜藝節目而言,鬼畜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剪輯風格,不僅是在綜藝類電視節目,在近年的一些影視作品中鬼畜也作為一種特殊的剪輯方式登上了大眾文化的領地。
狂歡理論在倡導自由和解放的理念的同時無法避免的一個趨勢就是人們沉浸在狂歡之中無法自拔,從而演變到放縱的地步,這樣就很容易導致道德危機。從最初的單純交流分享到后來的娛樂放松再到現在的一味惡搞,鬼畜隱藏著更多的危險要素。不論是用低俗的網絡歌曲嫁接經典優秀的影視作品還是對大眾文化的惡搞曲解,鬼畜現象的發展正在趨于低俗化。有些鬼畜視頻已經掙脫了亞文化的范圍,喪失了其作為亞文化的功能,逐漸淪為負文化。某些鬼畜視頻為了追求搞笑效果和娛樂性,不惜惡搞歷史文化、名人榜樣,這是對我們的文化和道德底線的挑戰。這樣觀點扭曲、審美畸形的作品是不應該出現在公眾的視野里的。
不可否認的是,鬼畜視頻這一源自于制作者自發的制作、上傳的文化共享現象借助網絡平臺對抗媒介的霸權掌控者,為草根群體爭奪了文化空間,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不能把目光一味地投視在其破壞性上。這一點也是狂歡理論的內在要義。不同于其他的后現代理論對解構性和破壞性的強調,狂歡理論在著重顛覆中心主義的同時具有建設性。因此,相較于其他理論的批判性,狂歡理論更強調用對立統一的方式看待大眾文化與亞文化圈層之間的關系。從亞文化的小眾文化產品到逐漸融入大眾文化的主流之中,我們暫時還不能夠評價這是否是鬼畜的魅力征服了大眾審美,更不能認為這是文化民粹主義者的勝利。但是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主流文化并非要一味地打壓亞文化,亞文化也不是為了摧毀主流文化而存在。正是不同的文化圈層之間的不同審美取舍才造就了繁復多樣的文化共榮局面。
因此,面對鬼畜現象繁盛的局面,吹捧和扼殺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蛟S最佳的解決辦法就是摒棄其文化負能量,收編其精華成分,促成文化共榮的局面。
注釋:
①胡靜.網絡惡搞現象的青年亞文化特征解讀[D].濟南:山東大學,2009.
1.王建剛.狂歡詩學——巴赫金文學思想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2.胡疆鋒.伯明翰學派青年亞文化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3.胡疆鋒,陸道夫.抵抗·風格·收編——英國伯明翰學派亞文化理論關鍵詞解讀[J].南京社會科學,2006(04).
4.鄭豪.狂歡理論與ACG亞文化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1.
5.胡疆鋒.惡搞與青年亞文化[J].中國青年研究,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