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夢醒
有數據顯示,自2000年以來,地級以上廣播頻率中,超過60%已實行了頻率專業化和對象化改革。全國共開辦經濟、交通、音樂、資訊等專業廣播節目450余套。作為傳統媒體的廣播從當初的綜合辦臺模式轉向了當下的專業化廣播,例如新聞廣播、音樂廣播、交通廣播、農村廣播、故事廣播等,它們都有著明確的對象性。而聽眾對廣播的依賴是建立在廣播可以為其提供指向性及時的服務信息、伴隨放松的音樂娛樂、民生發展方面的指導等。但如果新聞主播不了解時事,音樂主播聊不出各音樂類型,民生類主播不能有效解答聽眾提問,那么聽眾對廣播的信賴就無從談起。頻率專業化的成功,取決于專業化的主持人是否能有效滿足受眾的收聽需求。
“專業頻率不專業”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首先,“窄播化”中主持人“寬”播路。筆者曾經聽到過幾家專業化電臺偶爾發現,明明頻率定位不同,但購買節目一樣。有的稍用心可能會進行欄目包裝。比如同樣的娛樂節目,一個主持人在兩家電臺的名字不一樣,但內容卻是一樣。由于專業頻率屬于窄播,全天節目播出沒有太多專業內容填充,于是就會出現多家電臺辦雷同節目。但隨著網絡自辦節目的發展壯大,如果電臺主持人不能依據頻率定位加強頻率自辦節目的專業化播出,勢必會使主持人的路子越走越窄。
其次,專業廣播特色不明顯,“新瓶裝舊酒”,無拳頭產品。有些城市專業化注重外在形式,包裝新穎、音效炫酷,但每次改版只是創新版頭包裝,節目內容基本幾年沒有變化。由于類型化播出的興起,聽眾找不到收聽規律,節目呈現出半格式化、半板塊化的播出方式,主持人編排也無規律可言,信馬由韁。如果在這樣一個“專業化”頻率里,主持人對所承擔的節目類型感到茫然、無所適從,那么所主持的節目也不能辦成品牌節目,自然也無法滿足聽眾的特定需求,播出節目內容自然也是掛著羊頭賣狗肉。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有的格式化,有的大時段,一檔節目里的內容全是綜合廣播的內容。
在過去直播節目中,筆者一方面做好主持人的各項工作,另一方面,全面主動參與節目的策劃和采編等環節。主持人專業化應該從策劃開始,“年度策劃”“重點策劃”“當期策劃”都應該主動介入。節目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在策劃、采訪、訪談等環節中體現出主持人對待節目的專業精神和素養。另外,為了更好地融入和盡快學習到專業知識,節目中也盡量多邀請相關專業人士,融合看法,一來體現觀點,二來拓展了話題的認知,也是學習專業知識的最好途徑。
應該說,前期策劃會在節目直播過程中使得主持人表達更加從容、游刃有余。
最近幾年筆者主持的《連線惠州》節目,每期會有一個社會話題。話題內容有時會涉及到相關的專業知識,節目不僅僅是就事論事、以理說法,而是從社會、文化的角度,結合新聞事件展開相應評論和分析。2015年惠州行使地方立法權以來,如何確保立“良法”?2017年《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保護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就游泳事項立法召開了聽證會。當天節目里圍繞禁泳是否超越地方立法權限、游泳是否污染紅花湖水庫水質、溺亡事故是否影響景區聲譽等方面邀請律師、媒體觀察員展開了討論。根據筆者的從業經驗來看,好的評論類談話節目的價值取向、成功要素,以及主持人的專業技巧等要突破一般的法律服務,或是以案說法類的普法類節目,幾人交談的方式,嘉賓從法理和情理的角度加以評論和分析,或是辯論,或是層層深入、互為補充,試圖為聽眾展現事件的多個分析角度,引領大家走向探求真相和真理的正確道路,并在一定程度上開展公民教育,倡導權利意識。
經過幾年的磨合、篩選。目前節目已經擁有了一支幾十人組成的常年嘉賓隊伍。他們有的來自政府官員、有的來自社會各行業精英、有的是大學教授、學者等。此外,根據討論的需要,也曾邀請各領域專業對口記者、編輯等媒體同行不定期地參與節目。筆者選擇嘉賓的原則就是關心社會時事、具有專門學識、善于溝通表達。當然,與每一位嘉賓的溝通對筆者而言都是一次學習和交流的機會?,F在,有的嘉賓還會主動提供節目選題、談話思路,以及節目的調整建議,成為節目的常年顧問和策劃。
專業化節目播出的今天,在遇到應急時刻的時候,也是檢驗主持人專業素養和功底的戰場。直播節目與前方記者、導播的及時溝通、編輯稿件的選題更換,沒有相當的默契,是完全做不到的。
十年前,筆者在甘肅農村廣播主持《12316“三農”熱線》節目,汶川地震發生后的第二天,本來常態節目的安排是接聽涉農熱線,在當時沒有任何應對突發預案的情況下,筆者和團隊的采編人員臨時做出了節目的調整,取消當天安排好的農業專家訪談,沒有完整策劃文案,僅僅通過電話采訪的形式,第一時間連線了廣播新聞中心赴隴南災區的各路記者、還有隴南市武都區電視臺的記者和受災群眾,并從5月14日開始的節目里不斷及時了解地震災區的最新情況,還臨時策劃了各種和災后重建有關的主題性宣傳報道,節目中邀請了甘肅省獸醫局的副局長、了解地震災區衛生防疫工作的情況,還邀請到了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專家給震后災區的群眾講解動物疫病防控方面的知識,還采訪了省衛生廳新聞發言人、省民政廳抗震救災指揮部的相關負責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農村廣播充分發揮農村基層專業優勢和合力,并在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宣傳報道中發揚了良好的職業精神和道德風貌。那一年本人被評為甘肅廣播電影電視總臺唯一專業頻率里的抗震救災宣傳報道工作先進個人。
應該說,這樣的經歷更能凸顯專業化頻率里的專業主持人的優勢。如果不具備專業化知識,根本抓不到這樣的主持機會,也不知道遇到突發事件如何應對。
首先,改變選人理念。挑選主持人不一定非要是播音主持專業,應該從各行業院校選拔。一些有主持人專業的高校在注重對語言練習的基礎上,也可以有針對性地開設與當下媒體類型化所需的專業或選修課。
其次,改革制度?,F在廣播招聘主持人都有普通話的要求,這對于有主持夢想的非科班出身、有專長的人來說無疑設置了門檻,造成的結果就是類型化節目萎縮。主持人在節目中不能體現專業性,就有可能說外行話,說錯話。在農業節目中,有主持人把原原種,念成原種。原原種是指育種專家育成的遺傳性狀穩定的品種或親本的最初一批種子,其純度為100%。原種是由良種繁殖場或品種育成單位通過原種生產程序繁殖出的純度較高、質量較好,而且能進一步供繁殖良種使用的基本種子。二者是有很大區別的,主持人因為不懂農業,以為是稿件上的多字錯誤。有的念農藥名的時候磕磕巴巴,還有的分不清楚果樹是哪個部門管理等。這些專業節目中出現的非專業話語,讓廣播媒體的形象大打折扣。
另外,善用外腦,日常節目由“里”及“表”。根據相關規定,省市級廣播電視臺主持人必須持證上崗,為的是規范主持人的管理,但并非要求不能使用外聘評論員?,F在很多專業化頻率里已經大量使用新聞評論員的方式增加節目的專業性。筆者來惠州電臺之后開設的《100評論》節目,目前開始與市黨校合作,外請了很多教師對專業領域的新聞做專業解讀,應該說在樹立平臺權威性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特別是專業化主持人缺乏的專業化廣播頻率里,可以起到有效補充作用。
專業化的頻率對主持人專業化的要求越來越高。隨著主持人對節目理解的加深,專業化主持人將按自己的想法設計節目、開辦主持人工作室、開設自媒體平臺等,直至組成團隊打開新的領域。憑借“專心”“敬業”,廣播主持人一定會贏得更廣闊的未來。
1.陳明亮,戴婷.我國廣播頻率專業化的發展趨勢[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2(11).
2.李程,衷蕓.分眾化時代廣播亟需專家型主持人[J].聲屏世界,2017(1).
3.鐘姝.主持人與廣播時事評論類談話節目[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