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夢蝶
微信自從2011年問世以來,其用戶數量可以說是呈現幾何式的增長,截止到2018年3月,微信用戶數已突破10億大關。而朋友圈作為微信的重要功能,“曬”文化異軍突起,對于社交的時空跨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調查顯示,很多人每天都要打開朋友圈不下十次。
但是2017年3月,微信推出了可選擇“僅展示最近三天朋友圈”的功能。這一功能一經推出即引發熱議,從剛開始的認為“只展示三天”不如拉黑,到如今一年后,越來越多的人默默地將自己的朋友圈設置為“僅三天可見”。
自我呈現是呈現主體在某種環境下,調整自己的行為來給客體留下某種印象的過程。歐文·戈夫曼是該理論的提出者。他指出自我呈現就是個體通過“表演”去讓別人留下對自己理想中的印象。人生是一個舞臺,每個人都要扮演很多的角色,為了達到別人對自己有好印象的目的,在前臺努力演出,在后臺才可卸下面具,回歸自我。無論是線下交流還是線上交流,人們都在著力扮演好每一個角色,建構自己理想中的形象。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的普及,國內的學者給予自我呈現越來越多的關注。
筆者對本人的微信好友共426人進行歸類分析,本人的個人基本信息為90后的研究生,性別女。本人微信好友男女比例為7∶8,年齡分布:20歲以下占10.98%,20—30歲占53.22%,30—40歲占25.33%,40歲以上的占比則為10.47%。微信成員的年齡與社會身份區分較為明顯,符合調查所需。
通過對426名微信好友按是否開通微信朋友圈“僅三天可見”來劃分,共有75位好友選擇了將朋友圈設置為“僅三天可見”,占比為17.6%,其中女生41人,男生34人,20歲以下3人,20—30歲60人,3歲—40歲8人,40歲以上4人。
從以上數據對比可以發現,90后的年輕人是將朋友圈設置“僅三天可見”的主力用戶。調查顯示,大學生和高中生更習慣使用QQ,所以他們雖然也基本已開通微信,但是更多的是喜歡在QQ空間發表個人動態。而40歲以上的人大多屬于使用朋友圈的“新人”,他們對發表動態充滿著好奇與欣喜,而且對于“僅三天可見”的功能不太了解,所以使用的較少。
30歲以上年齡構成中政府機關單位和老師的設置三天可見的較多,他們不想因為發表了一些不適當的言論引起他人的不適,三天可見提高了信息的安全性。筆者的高中同學M1(MAN即男性,編號1)是一名武警官兵,他說:“我們不讓發和部隊有關的,我怕檢查的時候看出來,所以就設置三天可見了。”
“景觀”由居伊·德波提出,被定義為一種被展現出來的可視的景象,即用戶在主觀愿望的控制下對呈現內容進行修飾美化的過程。
自我形象建構即自我呈現是實現自我與他人交流的第一步,尤其在自媒體社交時代,人們對于自己發出的朋友圈要深思熟慮、字斟句酌,配圖要反復精修,表情包要時尚新潮,分享的歌曲要有格調,凸顯個人氣質,分享到朋友圈的文章也要有深度有內涵,凸顯自身的涵養水平。發完之后還要隨時關注有哪些人給自己點贊或評論了,如果有一些誤會的評論還要解釋,失去了自我,幾乎將自己交給了朋友圈。
W2(WOMAN即女性,編號2)是筆者的好友,以前特別喜歡發朋友圈,但最近采訪她時卻說“:發個朋友圈太累了,幾個修圖軟件齊上陣,修好的照片放里面,還有些直男要說你P圖過度,有時候想半天配的文案,過兩天再看又覺得矯情。”
現在微信似乎成了人的名片,兩個陌生人見面后第一件事就是交換微信,仿佛有了微信倆人瞬間就成了朋友。微信朋友圈里的人越來越多,可是真正的朋友沒有幾個,加上微商和賣貨的越來越多,讓人目不暇接。
W3是筆者的室友,她說:“朋友圈里的人大部分都不能稱為朋友,看到一些動態出于禮節性的點一下贊,有時候不適合點贊,但是也不是那么熟悉,不知道該以什么樣的身份去評論,太糾結,所以我就走馬觀花地‘潛水’。”
與微博做比較,微信以往被稱為私密性較高的個人圈子,更具有社交性,但是隨著微信中的“朋友”越來越多,私密性缺失,信息安全也無法保證。微信由一個強關系社交平臺轉為一個弱關系交往的場所。
W4是一名工作三年的新媒體編輯,經常加班,“有時候很想發朋友圈吐槽一下老板,但是又不敢發,雖然可以屏蔽老板,屏蔽同事,但是萬一微信里還有其他人也認識老板的,間接告訴老板,那就糟了。”
去社會化即現實社會規范的弱化,社會化也就是交往中人們的社會角色的弱化和社會角色規范的弱化,線上空間現實社會環境的弱化使得去社會化成為可能,人們可以超脫于現實生活情境來組織自己的行為,環境更為寬松,角色更為自由,去社會化的趨勢較為明顯。
W5是在校研究生,目前在一家公司實習,她說:“設為三天可見,就不用顧慮太多啦,反正三天之后別人也看不到了,自己也不用對點贊和評論太過于關心了,讓自己更為放松,發朋友圈就是為了表達當時那個瞬間的心境感受,放松之后這個原本的目的也變得更為純粹了。”
“僅三天可見”功能在提升了信息安全的同時,也保持了一定的神秘感,新添加的“朋友”無法在半小時內看完你的“前半生”,仿佛自己在“裸奔”。
“僅三天可見”這個功能剛剛發布時,M6持排斥的態度,但是三個月前他也將自己的朋友圈設置為“僅三天可見”。他說:“本來覺得設置三天可見還不如徹底關閉朋友圈,但是有時候確實是想發朋友圈,證明自己還活著吧,哈哈,間歇性歸隱的感覺很好。”
M7說:“不要用我過去發表的朋友圈的細枝末節去判斷我是個什么樣的人,那只是當時的一種狀態,每個人都有興奮、激動、失落的時候,有些老板面試時要看應聘者的朋友圈,我覺得是不恰當的,朋友圈并不能確切地反映一個人。”
M8表示:“看自己以前的朋友圈覺得自己特別幼稚,所以我以前習慣定期刪除朋友圈,不然新加的人翻我朋友圈的話,一定會產生什么誤解。現在設置三天可見的話,不需要刪除了,發朋友圈也變得更坦然了。”
“本我”與“客我”理論完美地詮釋了人的生存本質,“本我”即真實的自我,是真實情感的存在;“客我”是社會化的自我,是個體作為社會存在的必要部分。“本我”與“客我”的相互統一形成真正的自我。
然而在生活節奏加快的社會中,尤以朋友圈為代表的網絡社交過度景觀化,使得“本我”與“客我”差異越來越大,人們為了在前臺塑造出完美的形象,沉迷其中,過度美化自己。開通“僅三天可見”功能之后,人們對于別人看法的在意程度會有所降低,以往沉迷于在前臺塑造自我的現象有所緩解,可以達到“本我”與“客我”的和諧統一。
朋友圈作為一種社交工具,本身并無對錯。如何更好地利用它去處理人際關系是我們需要思考的,不能把自己變成朋友圈的“奴隸”。“僅三天可見”這一功能的推出是微信團隊經過精心的市場調研后的舉措,使得用戶的隱私更有保障,自我呈現的環境更為寬松,間歇性的歸隱最終實現“本我”與“客我”的完美統一。
1.劉旦旦.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現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7.
2.芮必峰.人際傳播:表演的藝術——歐文·戈夫曼的傳播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