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英文
微博客發展至今,憑借其強大的新媒體技術功能和便捷的信息傳播交流方式,已經成為社會化主流媒體,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發揮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在社會文化方面,微博客單篇文本字數限定在140字以內,可以不用擬標題,結構相對簡潔,一兩個短句即可敘述相對完整的內容,沒有復雜的情節展開,網民將其稱為“織圍脖”。微博客精簡輕靈的寫作方式受到當下快節奏生活中網民的廣泛青睞,并迅速成為全民寫作的媒體新寵。
微博客(Micro-blogging)是一種以電腦平臺、智能手機等數字化終端為載體的個人化網絡媒體,運用文字、圖片、影像、聲音、視頻等多媒介呈現信息文本,供網民同時進行私人化和開放式信息交流的微型網絡空間。美國“Twitter”網站在互聯網的上線被視為微博客(Micro-Blogging)誕生的標志。它以精短便捷的寫作和傳播模式迅速掀起全球網民寫作熱潮。自2009年新浪微博測試版上線至今,隨著微博自身的不斷發展,微博的價值和力量越來越被媒體接受、認可。微博客引入我國互聯網后,迅速在網絡文學領域獲得廣泛認同和追捧。同年,飯否網、嘰歪網等大批國內微博客網站相繼出現,迅速在國內互聯網掀起微博客文學寫作熱潮。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普及率達到55.8%,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網民占比達97.5%。另據新浪微博數據中心《2017微博用戶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9月,微博月活躍用戶共3.76億,其中移動端占比達92%;日活躍用戶達到1.65億。隨著微博用戶的迅猛增長,微博客作為手機用戶中重要的平臺提供了寬廣的社會網絡交流空間,微博客在文學寫作領域迅速走紅,已然成為大眾化文學審美的新寵。它以文學創作全新范式吸引大量網民參與其中,發展勢態火熱,并在創作模式、文本形態、傳播方式、藝術審美等方面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文學格局,影響和促進了文學活動發展。在文學研究領域,微博客文學也不斷受到關注,逐漸成為新媒體文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從表現方式上看,微博客文學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戲仿型微博客文學。這類微博文學大多是對傳統文學的創新改造和傳播。根據微博客文本要求,結合圖片、影像、聲音、動漫、視頻等多媒體,以傳統文學作品為藍本進行改寫和戲仿,類似于惡搞,或者把傳統文學拆分成相應字數篇幅的片段在微博上發布。另一類是原創型微博客文學。這類作品是名符其實的直接在微博上創作、發布和分享評論的原創作品。從嚴格意義上的文學創作角度來看,這類微博客作品大多數還是屬于文字游戲和情感宣泄的信息互動,但許多作品文學色彩也較為鮮明,例如社會趣聞、幽默小品、生活感悟、心情留言等,這些作品體現了一定的文學意識,言辭表達和主題立意上兼有生活現象表述和藝術營構表達,介于紀實與虛構、文學與非文學之間,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思想性,這類作品被稱為“軟文學”。
關于是否可以將上述微博客作品界定為“微博客文學”,學術界并沒有確切的提法。歐陽友權、吳英文指出:“微博客無遮蔽的表達、便捷的傳播使其更適于抒發真實性靈,而成為文學創作的自媒體平臺,是文學直面生存、表征現實最為直接的方式。微博客所帶來的新媒體文學變化,可能喚起公眾技術化審美的自我意識,使網絡文學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①李存談到:“微博作為一種新的文本形式,一種新的交流方式,它既接續博客文學平民化、通俗化的一面,同時也包含有獨有的文學特點和價值,理應成為一種新型文學樣式以促使其更好地發展。”②作家顏橋認為:“微博客網絡化的俳句形式,虛擬性的個性形象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文學質素的含量。”③多數微博客作品用精煉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涵,表達上好比“帶著鐐銬跳舞”一樣富有張力。但因其創作傳播方式和文化語境的特性,不能完全以傳統文學的標準來強化微博客作品的文學性,目前也還難以產生經典作品來為其文學性提供有力支撐,但隨著微博客創作的常態化,人們對微博客審美表達的關注也將日益加強,勢必會提升微博文學的藝術質量。
隨著網絡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網絡文學不斷更新其媒體形態,從公共網頁、BBS論壇、個人主頁到博客(Blog)、微博客、微信、微視頻等,從公共平臺到個人媒體,其文學形態和創作審美等也因媒體性能等的發展變化而發生變化。博客和微博客同為網絡自媒體的主要媒體形態,在創作傳播手段、文本形態要求、審美互動方式等方面有著諸多異同之處。根據其自身媒體特性,微博客文學除了與長篇博客文學具有類似創作特性外,也發展了一些與之相區別的新特性。
一是文本精短而輕靈便捷。140字的寫作往往只是一兩句心情絮語,有限的字數適合思想的自由發揮以及靈感的瞬間捕捉,這與以往的博客文學成百上千字且需精心謀篇布局的寫作相比,節省了時間和精力,卻提高了創作效率,因而深受網民喜愛。二是更為多樣和開放的傳播形式。微博客與博客傳播信息的方式有很大區別。同一條信息,微博網站主頁面和個人微博空間同步(滾動)展現,在微博網站主頁面上和傳統網絡論壇信息類似,處于龐雜的信息海洋中,在個人微博空間里的信息則是集中有序的。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雙重展示,使得微博客寫作更符合私人創作和自我展示的雙重心理訴求。微博客設置的轉發功能,更加拉近了主體間的距離,博友們相互實時轉發博文,一條有影響力的博文往往會同時引來成千上萬的轉發,且不同的博友間會因“粉絲”的不同而裂變為無限的發散傳播狀態。此外,借助新媒體終端和3G無線wifi網絡技術,微博發布時間更自由,空間更廣闊。三是增強了交互性創作審美效果。微博客即興創作和即時發表、實時互動,作者和讀者即使相隔再遠,也能像面對面對話一樣輕松自如地交流,增強了交流的時效和密度,從而增加了文學活動的趣味,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其中,這一過程更像是一場盛大的現場筆友交流盛會。
西方后現代主義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末,與網絡技術幾乎產生于同一時期,而國際互聯網于20世紀90年代進入大陸,網絡文學同時興起。網絡文學研究學者歐陽友權教授指出:“電腦網絡是伴隨著西方社會的‘后現代化’而萌芽、成長和壯大起來的,它身上有著后現代主義的一些鮮明特征,網絡文學也打上了后現代文化的深深烙印。可以說,網絡是后現代技術,而網絡文學則是后現代的文學。”④微博客融合了網絡新媒體的諸多特性,傳播的快捷性、創作的開放性和多元化,更加凸顯了個體信息的變動性。微博客以個體信息交互存在、網狀延伸的方式,不斷改變著傳統媒介中的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交往方式,通過改變大眾化個體經驗的感覺模式,促生新的網絡文化生態環境。在這其中,后現代文化要素在微博客活動中不斷擴大影響力,成為微博客文學寫作主體展現自我的主要文化基礎。
一是去中心,主體消失。“去中心化”是后現代主義與微博客共有的文化表征。微博客將人生價值觀、社會態度大不相同的人們整合在一個媒體空間中和諧相處,傳統的媒體與普通大眾主客體雙方身份界限日趨模糊,傳統媒介中形成的媒介壁壘與話語權反差逐漸消失,去中心、零散化、不確定的傳播形態解構了傳播意義與目的,這也是后現代主義非中心化的體現。微博客碎化的片段敘事,也是后現代文化的作用結果,體現了后現代主義零散化的文化特征。微博客多元、零散、不確定等性征的信息內容用解構、調侃等方式表達出來,滿足了網民大眾的窺探和分享的欲求,主流話語權被異軍突起的個體話語逐漸消減,一個民主平等、開放透明的話語新格局由此形成。加之網民主體身份的平等交互狀態,在主體建構上形成非理性主體的民間文化立場。后現代主義文化的影響不僅造成了微博客信息傳播的復制拼貼性,微博裂變式的網狀結構和傳播方式也體現了后現代文化特征。微博客信息傳播呈現了立體式信息節點,文本原有的豐富深刻、條理清晰的特征變得模糊和淺表,因隨意組合而不斷衍生新的語意,文本信息以碎片化狀態呈現,凸顯非理性的意義,而理性基因淡化成為微博客信息傳播和后現代文化衍生的特點所在。
二是平面化,削減深度。“平面化”是后現代主義文化的最基本特征之一,這一特征在網絡文化領域得到了廣泛展示。在網絡文化語境中,文本的多媒介視覺形態呈現、碎片化即時傳播與接受,在認知上形成信息內蘊的平面模式;低門檻“零壁壘”的個性化參與方式,在感覺體驗上形成距離感的消失;“自媒體”私人化的創作與大眾化集體狂歡式信息分享,在審美愉悅上形成身體欲望的審美快感;網絡信息世界的虛擬性創造與片段化節點交互傳播方式,在歷史觀念上形成時空交錯的歷史感消失。上述這些方面均表征了網絡文化內蘊的深度削減現狀。微博客作為網絡文化中的新生代表,其深度模式解構的平面性尤其鮮明。其中尤為突出的是,微博客文化內容主要靠視聽器官感知,追求在線直觀,篇幅短小,追求速率,信息更新快,即時即興的創作傳播,講求一目了然,圖文聲像并茂的信息感知取代了傳統媒介語言文字的沉浸式深刻思考。加之微博客“短、精、快”的傳播特性,使得網民們關注的是偶發事件而不是長期延續性的歷史。這種追求快速創作、快速傳播、快速接受的信息生產與消費方式,必然促成信息內蘊的平面化,微博客因此成為后現代語境和新媒體傳播條件下文本形態的必然選擇。
三是非理性,經典祛魅。后現代主義學者詹姆遜認為,“工業化復制”是藝術距離感消失的根本體現之一,“類象”性概念藝術取代了藝術原作獨一無二性。“后現代文化氛圍下的文藝與美學,無一不打上后現代的時代烙印。藝術感知模式的支離破碎,藝術感性魅力的喪失,先鋒的革命性和藝術家風格的消失,使藝術一步步成為非藝術和反藝術,審美成為‘審丑’。藝術不再具有‘超越性’,藝術已成為適應性和沉淪性的代名詞。藝術等同于生活,生活成為了后現代人的藝術棋盤。”⑤值得關注的是,其后果直接導致了藝術魅力的喪失。在工業化復制時代,圖畫、攝影、電視、電影等藝術類型的創生和大規模復制生產,促使藝術發生根本性的轉型。尤其進入新媒體時代,視覺文化大行其道,虛擬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了藝術品的復制生產。傳統藝術的神圣性和神秘感在不斷復制仿擬過程中消失殆盡,藝術價值由膜拜性轉為展示性,文化精神也由精英轉向大眾的文化主導,造成大量拼貼、戲仿、惡搞藝術的盛行。而微博客作為網絡新媒體的新興代表,借助數字技術強大的復制傳播功能,在媒體功能和形態、創作和傳播方式、文化精神本質等方面具有更鮮明的后現代特質。
注釋:
①歐陽友權,吳英文.微博客:網絡傳播的“軟文學”[J].文藝理論研究,2010(04):15-19.
②李存.微博文學的定義、發展、類型及特征[J].貴州社會科學,2010(10):65-72.
③王干.微博是超短裙?俳句?[N].中華讀書報,2009-11-25.
④歐陽友權.網絡文學論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55.
⑤王岳川.后現代主義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236-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