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學靜 楊雪瑩
榆林產婦墜亡事件,一尸兩命的悲劇令人唏噓不已,震動輿論場。在網絡這個公共領域中,碎片性的信息不斷披露,雙方各執一詞。隨著醫院和當事人家屬不斷發聲,真相仍如鏡中花水中月,輿論莫衷一是。事件矛頭不斷指向當事人雙方,網民們不知道事件的來龍去脈,一頭霧水。部分網民靜候詳細調查結果,部分網民帶著“讓新聞飛一會兒”的心態沒有在第一時間匆忙站隊。公眾在網絡這個公共領域中自由言說。公共領域這個概念是由德國學者尤爾根·哈貝馬斯提出的。哈貝馬斯認為,早期的“公共領域”萌芽于古希臘時期的廣場聚會,這個時期公共領域的基礎是自由言說、自由討論。到了資產階級革命初期,隨著報刊、雜志的發展,公共領域逐漸發展為一些貴族和資產階級上層分子在咖啡館里的定期沙龍,討論的議題也漸漸由文學轉向政治,這便是現代意義上的“公共領域”。①
公共領域,是一個國家社會生活中私人生活的集會,旨在處理一些國家的公共事務,尤其是政治上的事務。公共領域為自由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提供一個自由言說的空間。在中國早期發展的茶館也是一種公共領域,人們在這里不僅僅是喝茶,茶館里有專職的說書人員,他們提供與時事相關的一些信息。聽眾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但是這些交流的范圍是比較狹隘的,尤其是涉及到比較敏感的政治話題。一般都是志同道合,比較關心時事的讀書人,但又有幾分不得志的文人或者官場失意的下馬官員。在哈貝馬斯看來,這樣的公共領域具有非壓迫性、非限制性,討論的大多是當時社會的熱點事件,關乎到大多數人的利益,由議題的拋出到熱議再到最后形成共識,這是一個觀點自由市場形成的過程。因而公共領域是自由表達的基礎條件。
目前,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五次信息傳播革命②。前四次信息技術革命已然實現,第五次信息技術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網絡信息技術的飛躍式發展,使得網絡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的必備品,信息資源成為和能源同等重要的資源。網絡為公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的表達空間。正是因為有了網絡表達空間,所以當前社會中有很多社會事件都可以成為討論的議題。
在網絡廣泛發展之前,公共領域總是由專業主體或行政力量主導。Web4.0技術的進步,尤其是微信等社交網站、“自媒體”的日益繁榮,使公眾從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變成信息的創制者和共享者,以社會熱點事件、政治和法律為主題的公共輿論在網絡上自發形成。歷史已經不止一次地證實“媒介即信息”,新的媒介帶來新的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新的媒介塑造新的人乃至新的公民。③互聯網的技術升級,帶來一個顯著變化,就是“公眾”真正獲得了公共領域的主體資格,“參與式”民主進入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公共領域在當代中國實現全方位的發展,網絡輿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網絡為公共領域提供了一個便捷的平臺,因此公共領域將更多地存在于網絡空間。網絡空間是用戶形成公共輿論的良好場所。這是因為:第一,網絡間的特性充分保證了參與者的匿名性,因而在賽博空間中,網絡完全隱匿膚色、種族、國籍、年齡和性別等先天性的個人信息,網絡的這一特性可以消除社會中已有的刻板成見。第二,網絡監管人員為公共輿論的形成提供技術支持。
馬克思曾說時間可以消滅空間。“消滅空間”的手段不但可以使人們利用“地球村”范圍內的有效資源,同時,這種“自助式”的手段是建構獨立人格的必要途徑。網絡時代的特征是開放、包容、享有平等權,每個網民都能按照各自的好惡進行平臺選擇以及觀點表達。論壇中出現的網民,并不帶有某種既定的身份,所以用戶們的思想形態各異。他們就一些公共議題或公共利益論題形成統一,這時候的共識就不再是一種個人觀點,而是社會學意義上的眾意。誠然,并不是所有個人建構的網絡議題都能形成公共話題,這由議題本身的特性所決定,也就是含有普遍利益的訴求與表達。
理性、良好的公共領域的形成需要必要的因素。第一,參于公共領域的人必須具備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也就是思想獨立。獨立性可以使參與者自由發表言論,而不是依附于他人,從而形成觀點的自由市場,在論壇等公共領域中的圍觀也是一種觀點態度。第二,在公共領域中需要有能夠保障參與者自由表達的媒介。信息由符號和意義組成,符號是意義的載體,傳播主體則決定著信息的流量和流向。大眾媒體是單向度的媒體,缺乏反饋的環節,因而容易導致信息誤解,在浩瀚的信息中想要甄別信息的真實性是煞費苦心的事情,消耗用戶及參與者大量的精力。網絡媒介所提供的公共領域保障了參與者自由交往,因而不會形成傳統大眾媒介傳者發送什么信息就被迫接受什么信息的窘境。第三,多元個體的觀點能在觀點自由市場上達成共識。公共領域的目的在于消除統治,因而它首要的職責就是保障參與者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觀點切磋。
網絡公共領域中豐富、多元的交往內容為自由表達的展開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互聯網的包容性、開放性使信息傳播形成多元化表達,包羅萬象的社會事件擠占網絡空間。如此一來,網絡明顯的特征之一就是平民性,賦予更多普通民眾廣泛的表達權,成千上萬的廣大用戶可以通過網絡自由言說,由于公眾被賦予了權利,因此他們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而網絡為公民社會的形成提供了基礎支撐。網絡交往真正為公眾意見的多元化表達創造了一個寬闊的舞臺。在榆林產婦墜亡事件中,醫院和家屬各說各理,莫衷一是,網民摸不到頭腦。有些網民并沒有著急站隊,但是當事人跳樓的舉動卻引發了不少女性網民的議論或是記憶聯想,一場關于產婦生存困境的激烈討論就此展開,不少女性紛紛講述了各自懷孕生育的親身經歷或相關故事。人民網輿情檢測室對榆林產婦墜亡事件中的網民觀點與態度的演變進行了分析,呈現以下態勢④:第一階段:哀悼生命,呼吁追責。榆林墜亡產婦事件最早出現在9月1日,相關報道發出后引發第一輪關注熱潮。第二階段:墜亡產婦,家屬和醫院都難辭其咎。9月3日,事件成為全國性熱點事件。第三階段:討論如何生孩子到底誰說了算。9月4日,網絡上出現關于“順產還是剖腹產誰說了算”問題的大討論。第四階段:女性的生育自主權該如何保證?9月5日,相關輿情持續升溫。
哈貝馬斯的理想言說情境遵循“真實性”和“真誠表達”原則。哈貝馬斯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傳播者的話語是真實可信的。傳播者在傳遞信息時,力所能及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希望和接受者之間形成一種和解。法律賦予每個公民表達權,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權利,并且應該允許他言說,同時,他的觀點也應當被傾聽或受到重視。⑤在網絡公共領域中,主體也應通過自由表達、反復討論形成理性的觀點。
根據人民網輿情檢測室統計數據,截至9月6日,“榆林產婦墜亡”相關網絡新聞資訊達941篇,微博6052條,微信文章313篇。人民網輿情檢測室梳理了輿情脈絡⑥:9月1日,華商報“二三里”App消息稱,8月31日20時左右,在榆林市第一醫院綏德院區產科,綏德縣吉鎮鎮張家村27歲的孕婦馬某某從5樓分娩中心墜下,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身亡。后經“天天快報”App、“綏德資訊”微信公眾號等媒介轉載,形成跨平臺傳播。9月3日10時52分,榆林市第一醫院官方微博@榆林一院發布《關于產婦馬XX跳樓事件有關情況的說明》,稱8月31日上午10時許,產婦進入待產室。生產期間,產婦因疼痛煩躁不安,向家屬要求剖宮產。主管醫生、助產醫生、科主任也向家屬提出剖宮產建議,均被家屬拒絕。9月4日20時50分,@華商報發文《綏德待產孕婦墜樓死亡院方稱曾三次建議剖腹產均被家屬拒絕》,表示經公安機關鑒定,初步排除他殺,屬自己跳樓身亡事件。9月4日下午,華商報記者從綏德縣公安局政工科獲悉,經過現場勘察,經公安機關鑒定,初步排除他殺,屬于自己跳樓身亡事件,公安機關勘查認定系自殺。9月6日公安部門已出具書面調查結論:排除他殺,產婦系跳樓自殺。9月5日17時左右,現代快報全媒體報道《產婦跳樓事件雙方再發聲,醫院稱有監控證明“那女孩跪求剖腹”》,記者分別采訪了院方發言人楊先生和延先生的堂哥,家長是否最后同意剖腹產仍然沒有定論。
在近一個星期里,公眾由情感上的惋惜到深層次的思考,理性分析產婦墜亡的原因,提升到女權問題的磋商。我們所期待的網絡公共領域正是如此,理性的公眾個體自由而理性行使表達權,最終達成關于公共利益的共識。哈貝馬斯提出的目的性行為,又稱工具性行為。目的性行為指的是帶有一定主觀目的進行言說或者進行行為活動。主體為了實現自身的目的,在行動前會進行綜合考量。榆林事件醫院和家屬各執一詞,為了各自的目的,在網絡公共領域熱烈地上演交往行為。醫院在表演戲劇給家屬看,家屬在表演戲劇給醫院看,事件反復反轉,形成一系列連環反應。
就目前而言,網絡公共領域并沒有形成理性的討論,網絡監管任重道遠,網民媒介素養急需改善。我們的理想狀態是公眾在網絡空間自由行使表達權,然而理性觀點的表達顯得彌足珍貴,這也是我們所期許的一種理想狀態。在榆林產婦事件中,信息閥門被技術強力開啟,碎片涌入。事件真相實際上只被揭開一角,但卻帶動了輿論熱炒,并陷入誤讀。而在情緒高點,質疑的聲音逐漸出現,隨著另一當事方發聲及更多細節披露,爭議核心回歸正位,聚焦事故責任劃分。事實上,這是一個輿論自凈的過程,而媒體扮演的不僅是報道者的角色,更是核查者的角色。信息呈現從單一事實到事實拼接、從客觀到核實的發展態勢。
注釋:
①[德]尤根·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曹衛東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58.
②明安香.信息高速公路與大眾傳播[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47.
③[加]羅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麥克盧漢[M].何道寬 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214.
④榆林產婦墜亡事件反思:如何生孩子到底誰說了算?[EB/OL].人民網-輿情頻道.2017-09-07.
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7/0907/c209043-29520804.html.
⑤George Ritzer.Sociological Theory (fourth edition).New York:Mcgraw_Hill,1996:295.
⑥翟薇,新田,燦亮.榆林產婦墜亡事件反思:如何生孩子到底誰說了算?[EB/OL].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2017-09-07.
https://mp.weixin.qq.com/s/96GOOgKUPWQ9-Jhaak pkK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