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龐俊俊
在當今社會,儀式的作用依舊不減,各種借助和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呈現的儀式,都時刻發揮著自身的特殊力量。在傳播領域,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詹姆斯·凱瑞提出“傳播的儀式觀”,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有別于“傳播的傳遞觀”的視角來解讀傳播活動。凱瑞認為:“傳播的儀式觀不是指空間上訊息的拓展,而是指在時間上對社會的維系,它不是指一種信息或影響的行為,而是共同信仰的創造、表征與慶典”,在參加儀式的過程中,人們被組織在一起,組織觀看,組織學習,共同享受儀式帶來的氛圍,在儀式過程中強化個人對群體對組織的認同、信賴與仰慕。
丹尼爾·戴揚和伊萊休·卡茨引入儀式人類學理論來闡釋大眾傳播過程,認為媒介事件是一種特殊的“電視儀式”。即所謂媒介事件,是對電視的“節日性收看”,是關于那些令國人乃至世界人屏息駐足的電視直播的歷史事件。從定義上可以看出媒介事件具有非常規性,它是可以影響到日常生活的事件,是對常規的干擾。同時這些媒介事件是在一種崇敬和禮儀的氛圍中進行的,這些儀式事件把大眾帶到社會的神圣核心的某個方面。
綜上,作為儀式的傳播目的在于確認強化某種價值觀。關于十九大的新聞報道就具有強大的社會影響力,符合媒介事件的特征。
作為一個重大的事件,十九大新聞報道的盛大性、神圣性、慶典性均符合媒介儀式的特征。這些特征并不顯現于表面,而是隱藏于媒體策劃前后期的各個環節之中。
在《做新聞》一書中,塔奇曼提出新聞是人們了解世界的窗口,新聞把單純的事件轉化為公眾討論的事件,就是賦予事件一種公眾性格。這實際上也是在強調新聞的符號化特征和具有影響社會與大眾的強大功能。
媒介事件都是經過提前策劃、宣傳和廣告宣傳的。黨的十九大召開時間是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為期一周。在十九大召開之前,各大媒體提前一周預熱,紛紛推出“喜迎十九大”特別報道。全國范圍內的大篇幅的預熱,以濃墨重彩的形式影響和建構著大眾的生活日常及對國家對社會的認識與理解。
《新疆日報》響應黨的號召,順應潮流,承擔起黨報作為主流媒體的影響力,主動設置媒介議程。《新疆日報》從10月11日至17日七天時間即十九大召開一周前共推出16個整版,其中8個版以“喜迎十九大高歌猛進看行業/看改革”“喜迎十九大日新月異看地州”為題,分別介紹了部隊建設、群體組織、金融等行業的發展成果;介紹了喀什、克州、和田等地故事,以這些新聞組成醒目的版面,形成強勢的吸引力。而圍繞著十九大這一主題開展的各類活動也是層出不窮,號召人們在工作中以“大干五十天喜迎十九大”的實際行動迎接黨的這一盛會。
媒體竭盡所能地把這一事件,盡可能地提前、全面地呈現在大眾面前,這樣的輿論攻勢使十九大的召開吸引了足夠多的關注,起到了召喚大眾的效果,在社會輿論上形了巨大的熱情與期望,才會吸引社會成員不約而同地關心觀看這一即將開始的盛大事件。
正如丹尼爾·戴揚和伊萊休·卡茨所言:“提前通知的意義就在于,給觀眾一些預測和準備的時間,由此產生一個由電視臺的宣傳活動所掀起的積極的期待期。”這樣的前期預熱直接生產出觀眾對事件的熱切關注,最主要的是大眾被告知事件是重大的,它喚起了對國家、對社會的共同的關注。
新聞報道活動是集體性的協商活動,新聞媒介通過設置社會議題建立人們了解社會的窗口,共同制作儀式氣氛,經過一系列的預熱活動向大眾發出邀請,邀請的方式就是大量的儀式化新聞報道,這是一個大眾媒介建構集體記憶的過程。
十九大的召開本身就是在宣告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對十九大的報道正是聚焦于新時代,重建集體記憶,把與某種社會核心價值相關的象征性動作表現置于突出地位。《新疆日報》在十九大召開的一周時間內,共推出40個整版,每個整版都以“黨的十九大特別報道”為主題。
版面的排版也隱含著特別的意義,在黨的十九大開幕式當天,新聞標題以極其醒目的大號字體出現在報紙的首版,告知大眾這一歷史性的時刻,這些黑色字體代表著開幕式的莊嚴莊重。當天報紙總共八個版面,前四個要聞版面以大篇幅的十九大新聞占據中心位置;后四個版面以鮮明的圖文報道牢牢抓住大眾視野,以“天山兒女頌黨恩”為主題推出特刊,特刊選取了13位新疆各族群眾手拉手,象征著新疆各民族心連心,用個人講述的方式編排成13個生動的新聞故事,講述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取得的突出成就和發生的巨大變化,同時表達著對黨的十九大召開的迎接之情。這樣的版面安排中暗含著愛國愛黨,感恩國家感恩黨的信念與決心。
媒介儀式編輯著集體記憶,通過對十九大的集體報道與氣氛渲染,不斷地以儀式和符號的力量改變著、影響著大眾的日常生活,發出一個新時代開始的號聲,帶動大眾參與這場盛大的“儀式”。在十九大的新聞報道過程中,蘊藏著許多具有豐富含義的象征性符號,這些符號在媒介的支持下,被編輯和再生產,其象征意義被不斷地建構、傳輸和強化。如果說黑色字體代表著莊嚴莊重,那么紅色就代表著喜慶、極其重要的含義,因此在報道大會主題及其領導人講話這種核心方面,《新疆日報》使用紅色這種鮮艷的色彩突出強調會議的重要性,目的是使大眾與十九大會議之間構建一個共同的交流的橋梁。
信息論的提出者申農提出“信息就是不確定的消除”,但此時此刻新聞報道的目的不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不確定性的消除;而是在于確認,確認大眾參與其中,共同關注儀式事件,傳遞的是某種需要被加強的意義,從而使大眾與國家與黨的意志緊緊聯系在一起。
媒介儀式把事件表征與事件內涵巧妙隱秘地結合起來,從而號召大眾集中注意力關注需要被關注的事件。媒介通過加工與強化意義,將儀式推上高潮,媒介要完成這場儀式典禮需要大眾的共同參與。
首先,媒介儀式對大眾的號召改變了大眾的視野,新聞的框架幫助事件重劃社會事務,并且賦予大眾新的角色,擔任儀式腳本里的角色。通過賦予大眾積極的角色,召喚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媒介事件提供機械的團結的時刻”,參與、關注十九大新聞報道的受眾通過社會交往,互相交流討論與十九大相關的事宜,吸引更多的人聚焦十九大,制造事件熱潮,共同推動儀式進行。
媒介號召大眾解讀理解十九大,在媒介設置的這個大的議題框架里,大眾的注意力、思考對象、討論的話題都離不開“十九大”這一議題,并且受眾討論的熱烈程度及其受眾規模的大小都鮮明地代表著這場媒介儀式是否成功,體現著媒介的號召力。
“媒介事件始終表現出它對空間、時間以及一國、數國乃至全世界的‘征服’”,媒介以儀式的方式鼓動大眾對國家的認同與關心,共同維系社會秩序維護國家完整。同時媒介儀式用核心價值觀念建造了一個共同的空間,也提供了一個供更多的人乃至全世界認識認同我國核心價值觀念的機會。
黨的十九大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代表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媒介對十九大的報道與熱烈關注,足夠形成一道媒介奇觀。從媒介儀式的前期預熱、建構集體記憶共同見證歷史性的時刻,到媒介儀式傳播的功效,媒介的“十九大儀式”特征顯而易見,成效顯著。《新疆日報》對十九大的報道通過設置議題框架,集中全力傳達黨和國家的意志,在大眾與國家之間搭建了一座凝聚共識的橋梁,顯示出了作為黨報儀式傳播的強大作用。
1.[美]詹姆斯·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M].丁未 譯.華夏出版社,2005.
2.[美]丹尼爾·戴揚,伊萊休·卡茨.媒介事件[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3.張兵娟.媒介儀式與文化傳播——文化人類學視域中的電視研究[J].現代傳播,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