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孟軍 竇玉英
民俗舞蹈是一門傳統的表現性藝術。井陘拉花作為河北省傳統的民俗舞蹈藝術是中華民族非常珍貴的文化財富,凝結著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當地的風土人情。井陘拉花以“抖肩”“翻腕”“扭腰”“吸腿”“撇腳”等舞蹈動作,形成剛柔并濟、粗獷含蓄的獨特藝術特色,給人以美的享受。2006年,井陘拉花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后,井陘拉花不僅享譽全國,而且走出國門,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的藝術風采。井陘拉花藝術之所以能夠走出國門,享譽世界是與其傳承、創新和發展過程的傳播技巧分不開的。
傳統民族舞蹈植根于中華沃土,源遠流長。井陘拉花誕生于太行山東麓的河北井陘,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據說,明清時期的井陘拉花就名揚海外,深受人們的喜愛。傳統的井陘拉花的傳承發展主要是通過直接面對面進行傳播的。
傳統的民俗舞蹈藝術基本以口傳身教模式進行傳播。其中,家族傳播是我國傳統民族舞蹈最重要的傳承方式。起初,井陘拉花主要是通過家族親身傳播,以祖孫相傳或父子相傳的方式進行。無論這種傳播方式是有意識的傳播,還是無意識地進行,井陘拉花藝術都這樣一代代傳承下來。比如,井陘拉花主要傳承人李愛林,就是從小跟著爺爺學的拉花藝術。井陘縣莊旺村已故拉花藝人李樹芳先生11歲那年,由爺爺教授拉花,之后又將拉花藝術傳給了自己的孫女。此類傳播形式,可以吸引喜愛這門藝術的人直接參與,也可直接展現拉花的藝術魅力。在人口流動不大、新媒體技術傳播不普及的過去,這種傳播形式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除了家族直接傳播,其他民俗人際傳播也在拉花的傳承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種傳播形式的傳播主體由家族內部傳播變為家族外部傳播。井陘拉花主要動作是扭,扭的同時帶動全身運動,除了帶給人美的享受,還有強身健體的作用,所以很多人就跟著跳了起來,等自己學會了,再帶動其他人一起學習。
借助傳統廟會、節日的民俗表演進行面對面的人際傳播也是拉花在歷史長河中主要的傳播手段,是最主流的傳播方式。比如,每年正月十六的慶元宵活動中,各村組織了不同的表演隊伍,進行五六天的表演比賽,吸引受眾觀看欣賞。節日與拉花表演融為一體,使拉花與民俗習慣相互融合。
總之,早期的井陘拉花藝術主要是以親身傳播,通過師承和民俗表演來進行傳播的。
傳統井陘拉花以自發的傳播為主,傳播途徑單一,傳播地域狹小,加上當今快節奏的社會生活和西方文化的傳入使井陘拉花“原生態”的生存環境發生改變,使繼承井陘拉花舞蹈的藝人減少。拉花藝術的傳播也不得不進行創新。近幾年,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井陘拉花借助新的傳播手段,打破地域限制和文化條件限制,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發展。
首先,井陘拉花創新了傳播途徑。隨著政府對文化藝術價值認識的深入和努力,在當地政府的主導下,在傳播途徑上,井陘拉花除繼續鼓勵、保護傳統的傳播方式外,組織成立“井陘拉花研究會”“井陘拉花藝術研究會”,從學術角度進行探討研究,由地方向全國、由國內向國外傳播。2013年,《中國民俗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推介叢書?太行奇葩:井陘拉花》出版,為傳播井陘拉花藝術創造了文化氛圍。2009年,井陘縣政府開始每兩年舉辦一次中國井陘拉花藝術節,成立了井陘拉花藝術團,不斷拓展演出渠道,深入學校、部隊等單位或部門演出,提高井陘拉花知名度。
學校教育成為拉花藝術傳播的一部分。學校教育對于拉花藝術的傳播具有很好的優勢,不但能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熱愛,還能培養學生對民族的認同和自豪。目前,拉花藝術已在一些學校開辦培訓,使井陘拉花融為校園文化一部分。第一個把拉花引入課堂教學的井陘縣皆山中學還自己編寫了教材,編創了拉花課間操,被教育部授予“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薄T谑仪f市四十四中學,井陘拉花課間操是其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精品。河北部分高校充分利用產學研一體的優勢,不但把拉花教學引入藝術課堂,而且以教學帶動教師對拉花藝術的研究。河北傳媒學院和河北藝術職業學院等學校在對拉花藝術的傳播也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地方政府意識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傳統的民俗藝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更是通向世界的名片,因此,創造各種機會和方式把拉花藝術推向海外。井陘拉花于2006年5月20日被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赴日本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2012年到美國舊金山華人藝術節展演,向世界展示和傳播了井陘拉花的藝術風采。
麥克盧漢說“媒介是人體的延伸”,在傳播媒介上的創新也是為井陘拉花藝術傳播錦上添花。傳統拉花藝術的傳播主要是直接傳播,而隨著技術的發展,通過媒介延伸了拉花藝術的傳播范圍和效果。拉花藝術根據傳統媒體權威性的特點,通過知識、故事等用文字、廣播來傳播其文化內涵,通過參加一些綜藝節目等內容向受眾展示井陘拉花的獨特魅力。隨著時代發展,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青睞,井陘拉花的傳播緊密結合新技術特點,創辦“井陘拉花”網站,把傳播群體擴大到年輕一代。
傳統的傳播形式,結合新媒體技術運用,井陘拉花充分展現了其藝術魅力,讓人們充分認識了拉花藝術的價值所在。井陘拉花的傳播范圍不斷拓寬,傳播的群體不斷增加,傳播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已經取得不俗的成就。井陘拉花藝術不僅享譽國內,而且在海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自1956井陘的《拉花》代表河北省參加了全國第二屆民俗音樂舞蹈匯演,受到周恩來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后,屢獲殊榮。比如,井陘拉花在1991年全國優秀秧歌大賽中獲得最高獎——優勝獎;在1996年全國第六屆“群星獎”廣場舞決賽中獲得金獎;在1992年、2007年、2009年參加北京“龍潭杯”全國性舞蹈展演中均獲金獎;在2009年浙江杭州舉辦的“全國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上,再次榮獲金獎;在2009年河北邯鄲涉縣由中國民協舉辦的“女媧杯”全國優秀民俗舞蹈大賽中榮獲最高獎。
除獲得一些重要獎項外,井陘拉花也通過一些大型活動展現自己的魅力,比如,1999年在昆明世博會展演,2007參加了“澳門國慶中秋節大型演出”,2010年到上海世博會演出。另外,北京國際旅游文化節、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北京朝陽公園廟會、杭州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等都能看到井陘拉花的影子。2017年,在哈薩克斯坦的阿斯塔納世博園區舉辦的“綠色能源美麗河北”河北活動周上,進行了《井陘拉花》圖片展覽,向世界展示和傳播著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的藝術風采,受到國內外專家和社會朋友的一致贊譽。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井陘拉花藝術,民俗和政府攜起手來,借助企業的實力,在當地小學進行拉花免費教育,對愛好者辦免費拉花培訓班。同時,與大專院校聯姻合作創辦拉花演藝人才培訓基地,組建演出團體,創新拉花藝術的精品節目,積極參加各類演出活動,提高井陘拉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充分利用人際播優勢,在師承傳播基礎上,普及井陘拉花廣場舞的傳播形式。借助新媒體力量,整合井陘拉花的傳播渠道,使拉花藝術向著多元化、小眾化和立體化傳播方向發展,使傳播更具視覺化的沖擊力,瞬間抓住受眾。相信,不久的將來,拉花藝術將真正地家喻戶曉,人人喜愛。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傳統民俗舞蹈藝術井陘拉花植根于中華沃土,是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一門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借助于民俗傳播發展起來的拉花藝術的生產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只有創新,才能使井陘拉花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伴隨著“中國夢”不斷發展壯大。
1.田麗萍.河北民間舞蹈文化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
2.靖橋,蓋海紅.原生態與善本再造——論“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展[J].河北學刊,2011(2).
3.閆翔宇.淺談“拉花”對豐富中國民間舞蹈的重要意義及傳承手段[J].大眾文藝,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