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永恩 林 靄 王黎明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 廣東 廣州 510545
微創業的提出最早是在2011年1月發起的一項“中國互聯網微創業計劃”中,隨著微創業的深入發展,國內學者對其進行了不同角度的界定。本文所指的網絡微創業特指以大學生為主體,以網絡社交平臺或網絡電商平臺為載體的微創業模式。目前,主要有自媒體創業、開設網絡店鋪及開發移動應用程序三種途徑。
內容創業指的是在當下互聯網時代以創造高質量內容為手段的創業方式,主要通過輸出原創內容進行廣告植入、電子商務等方式變現。如微信公眾平臺上閱讀量過百萬的爆款文章、微博上博主自制的美妝視頻等。無論在哪個平臺上以何種形式發布,只要內容具有實用性或娛樂性,且發布的內容有市場,即為內容創業。大學生知識儲備豐富,創新能力強,熟悉網絡操作,而內容創業門檻低、工作時間地點靈活,因此他們十分適合利用此途徑進行網絡微創業。
目前,以各類網絡平臺為中心的傳統電商是當下大學生群體微創業最青睞的形式。這一直接面向客戶銷售的模式目前發展最為成熟,如天貓商城、京東商城等,以平臺為中心,具有投入低、收益明顯、安全系數大等優勢,成為大學生網絡開店的主要選擇。然而,選擇在平臺上開店,對其貨源、人手及物流等因素要求較高,大學生資源較少、精力有限,經營網店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除了傳統電商外,目前還興起了一種以社交圈為中心的新型電商,大學生以微信朋友圈或微博等社交圈為起點,通過代理、代購或自產自銷等方式進行網絡商品交易。與以平臺為中心的傳統電商相比,以社交圈為中心的新型電商更加注重商家與客戶的聯系及店鋪的口碑。同時,宣傳更加靈活自由,在打下顧客基礎后,客源也更為穩定。自2013年興起以來,微商分別經歷了巔峰(2014年)、政府整頓(2015年)等階段。如今,微商市場逐步趨于穩定,2017年1月,《微商行業規范》(征求稿意見稿)正式發布,正式定義微商,界定其交易范圍。可見近年政府對微商態度有所開放,鼓勵其發展。大學生自身知識水平高,社交圈廣,加之微商操作簡單、方便快捷,因此微商行業不失為大學生群體初入電子商務領域的一個好選擇,隨著政策的鼓勵及高校的引導,微商行業也越來越專業化、規范化。
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及發展潛力,如果創業者找準切入點,克服技術上的難題,開發出一款簡單又好用的移動應用程序,就有機會從一個微創業的小團隊通過不斷融資成長為大企業。如我們熟知的“90后”大學生余佳文團隊所開發的“超級課程表”,他們從日常生活中獲得創業靈感,在大學期間成立團隊研發該軟件。隨后其團隊不斷獲得投資,逐漸發展成現今的廣州超級周末科技有限公司。此外,與之相似的例子還有陳方毅團隊所開發的女性社區“美柚”等。
這些成功案例無不表明,大學生通過開發移動應用程序這一途徑實現網絡微創業完全具有可能性。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網絡微創業的途徑對技術的要求較高,創業者需具備一定的計算機編程技術。此外,創業者也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只有這樣才能從日常生活中發現靈感。就目前移動應用程序的發展來看,有創意且實用性較強的應用程序更容易脫穎而出。
目前,大部分大學生是以互聯網作為最主要的信息獲取渠道,互聯網及社交網絡已成為他們重要的生活平臺。可以說,社交網絡打破了信息壟斷,大大降低了人們的信息獲得成本。在互聯網和網絡社交平臺的影響下,衍生出一種新的擇業就業觀念——社交網絡平臺能增加就業機會。據《生活在此處——社交網絡與賦能研究報告》調查發現:86%的青年對社交網絡能增加工作機會表示同意;且超過半數的人表示愿意在互聯網和社交網絡上嘗試進行職業選擇。在關于社交網絡職業選擇傾向上,微商作為網絡微創業的一種形式,以30.3%的占比位列第一。由此可見,以網絡社交平臺為基礎的新型就業模式或在青年人中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認可。
為激發大學生的創造力,培養造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促進“互聯網+”新業態形成,以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從而推動大學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教育部自2015年至今已連續舉辦了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以及創新創業能力[1]。
國務院《“十三五”促進就業規劃》鼓勵高校學生注重運用“互聯網+就業模式”。國務院于2017年2月6日發布《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促進就業規劃的通知》,對就業規模、創業環境等提出要求,當中還提到關于增強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能力,需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健全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創新就業信息服務方式方法,注重運用“互聯網 +就業”模式[2]。
正在接受高等教育而暫未走入社會的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站在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陣地,因而接受新興事物的能力較其他群體更強。網絡微創業作為一種新型的創業模式,易于被大學生接受。此外,大學生群體敢于突破創新,勇于對傳統創業觀念發起挑戰,這正是創業者的必備素養之一。
作為一種近年興起的就業方式,大學生網絡微創業需要高校的正確引導與大力支持。國家出臺各項政策為大學生網絡微創業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環境,然而網絡微創業理論教育目前依然是高校促進大學生網絡微創業實踐的短板。高校網絡微創業方面師資力量短缺,開設相關理論與實踐課程不足等問題導致大學生在創業實操中缺乏知識基礎與專業指導,無法實現真正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大學生既無從吸取前人的經驗,也無法較為科學地規避風險,盲目開展實踐活動,就可能只會在不斷受挫或失敗中總結經驗,這就會打擊他們的實踐熱情。
首先,大學生擁有的資源條件相對匱乏,在選擇代理、加盟等方式進行微創業活動時,往往無法全面了解商品品質,難以把控制商品出貨情況,導致出現“自己無法信任代理產品或對其功效一知半解”或“無法準確掌握商品流向”等現象。他們在客源上也具有一定局限性,擴大客戶人群存在困難。比如大學生在從事以社交圈為中心的創業活動時,其社交圈多為大學生,大學生群體客源雖穩定、龐大,但易使其事業僅僅局限于該群體,難以向更廣闊的市場發展,無法升級客源。此外,他們也無法承擔批發商品所消耗的高額資金,甚至難以保證貨源的穩定,這無疑阻礙了創業的成功。
其次,大學生時間精力有限,網絡微創業障礙重重。大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進行創業時也只能利用課余時間,因而能支配的時間有限。此外,網絡微創業雖成本小、起步易,然而取得成效卻需要時間,這就要求創業者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耐心,如進行內容創業前期需積攢人氣與關注者,開設網絡店鋪需建立口碑,開發應用軟件需不斷實踐與改進等。在面對學業與生活的多重壓力下,大學生易對其事業失去信心,放棄經營。
再次,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心態浮躁急于求成。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容易導致他們在做事風格、與人溝通交流、保護自己權益等方面與社會人群存在一定差距。大學生往往過于單純,在創業過程中難免因其閱歷不足而吃虧。缺乏社會經驗同時也讓大學生過于樂觀,在創業過程中缺乏耐心,急于求成。在這樣的心態下進行的網絡微創業往往根基不穩,不利于網絡微創業的長遠發展。
高校要建立系統化的網絡微創業教育體系,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開設不同的網絡微創業課程。如針對文學類或傳播類專業的學生可開設相關自媒體內容創業的課程,對營銷類專業的學生則開展有關開設網絡店鋪創業的課程。這樣既做到了因材施教,又充分利用學生的專業知識發展網絡微創業,使網絡微創業與學業進步相輔相成,相互補充。在課程設置上,除了傳授網絡微創業理論知識外,還應加強大學生創業心理教育,學會如何處理公共關系等能力。
高校還應加強營造校園內的網絡微創業氛圍。通過舉辦網絡微創業成功案例分享會、成功創業者講座,開展網絡微創業大賽以及為學生提供關于網絡微創業的專業信息咨詢等形式,在校園內營造鼓勵支持網絡微創業、大膽實踐網絡微創業的良好氛圍。
此外,在校內開設網絡微創業相關校園組織或社團。建立校園網絡微創業中心、網絡微創業孵化基地等組織,且安排指導老師。老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對外交流,為學生帶來更可靠的資源,有序帶領參與網絡微創業實踐的“新手”開展活動。
大學生進行微創業時,要謹慎選擇創業方向,充分了解商品特性。大學生選擇創業方向應從自身出發,從個人興趣愛好入手。網絡微創業是一項長期投資,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因此,大學生可以將個人興趣愛好與網絡微創業實踐相結合,在實踐過程中,個人更易從中得到滿足感與幸福感,從而獲取更多能量堅持實踐活動。選擇方向后,大學生要熟悉創業所經營的商品特性,清晰明確消費人群及其需求。在網絡微創業實踐過程中,有利于樹立個人及品牌自信。同時,結合自身及商品特性易使大學生摸索出一套更契合自身特點的宣傳方法,利于網絡微創業發展。
其次,要合理安排時間,科學管理時間。如今,時間管理能力逐漸被認為是一項重要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必將對大學生自身學習及進行網絡微創業實踐活動產生積極影響。大學生在開展網絡微創業實踐過程中,首先要明確自身的學習任務,然后學會合理利用時間,探索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工作模式,這顯得尤為重要。如在選擇電商方向進行網絡微創業實踐中,通過網頁首頁或朋友圈展示等方法告知個人情況及時間安排,再根據自身情況利用時間段進行業務處理;而選擇內容創業方向時,對其完整時間段要求較高,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段處理生活瑣碎事務,預留出完整的時間段供其進行內容創作。
最后,大學生要擺正心態,將網絡微創業實踐日常化。大學生必須明確意識到網絡微創業雖具有低成本、低門檻、起步快等優勢,但并不代表網絡微創業實踐見效快、收益大。不管是選擇電商作為實踐方向,還是選擇內容創業或是應用程序開發,前期仍需時間進行事業鋪墊,打下基礎。因而,網絡微創業是細水長流而非一蹴而就。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應戒驕戒躁,摒棄急于求成的想法,將網絡微創業實踐融為生活的一部分,形成較穩定的工作模式,從而打下牢固的基礎,這有利于大學生的長遠發展,有利于他們在長期堅持中獲取實踐經驗,提高個人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網絡微創業門檻低但致富難。在互聯網高速發展、國家政策支持等有利條件下,大學生網絡微創業不失為緩解當前就業難的好辦法。大學生開展網絡微創業實踐雖獲利有限,但若能大膽嘗試、持之以恒,無論成功與否,其創業經歷都將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就業綜合能力。總的來說,大學生群體開展網絡微創業實踐利大于弊,值得鼓勵。※
[1]楊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工科學院輔導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探討[J].考試周刊,2017(14):188.
[2]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促進就業規劃的通知 [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2/06/content_51657 97.htm.2017-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