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俊美
最近兩年,直播的概念已經走進了更多人的生活,為人們所熟知,一些專門做視頻直播的網站異軍突起,只要你想看,隨時都能夠看到所謂的網絡主播為你而播。但是,網絡直播魚龍混雜,在風起云涌一段時間之后飽受詬病,也引發了有關政府部門的關注并頻頻出招治理亂象。隨后,視頻直播觀眾資源逐漸被幾家網站和客戶端占有,這一領域的市場也更加清晰。筆者認為,亂象的發生和存在,以及隨后的管理、調整和改革,其實也給了我們電視人許多啟示。公眾對網絡直播的需求,或者說追捧,從一個角度說明了公眾對原汁原味事實真相的追求;大家對一些低俗、空洞內容的網絡直播的唾棄,也從一個角度說明大家對直播品質的追求。而這些,其實倒逼了傳統媒體的轉型,也給傳統電視媒體發展直播帶來了巨大的機會。
目前,國內各臺的電視直播還僅限于大事件,比如重要節日、鐵路高速通車、重要經濟論壇等。而且在許多直播中,只有主持人傳遞的信息是實時的,直播過程中嵌入的資料片、大屏圖表等已經是“過時的”了。這種形式已經難以滿足觀眾需要,大家更渴望的是全景式地縱覽新聞事實,同時獲知相關解讀和背景介紹。簡而言之,電視新聞直播并不是沒有人關注,而是面臨著一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求側口味、品味變化了,供給側不變,就必將流失觀眾,進而失去輿論陣地。電視行業是一個團隊相互配合的工作,分工清晰、角色清楚,因此要重新定義直播,使得直播常態化,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從媒體領導層開始就層層認同這一報道樣態,認同這種無時差的報道方式對電視新聞發展的意義。
同時,電視新聞線性傳播的特性,注定了觀眾要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收看節目,大家都笑稱,這是電視新聞對觀眾的“雙規”。網絡視頻的出現向電視的播出方式提出了挑戰,隨時想看隨時看,這樣的非線性收視,注定了信息的碎片化,收看的場景化,但自媒體時代,每天網絡上都流傳著各種各樣的信息和短視頻,但事實往往讓人們大跌眼鏡。傳統電視媒體如果能夠對大事件和熱點事件進行直播報道,也實行碎片化傳播,將有力地捍衛自身的公信力和權威性,重新挽回觀眾的心,守住輿論陣地。
電視媒體的記者隊伍是網絡媒體所不能比的,經歷多年的采訪報道,他們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因此面對新聞事件,特別是突發事件,如何進行報道,從新聞中心到各個欄目負責人,再到各位編輯記者,大家基本有一個成型的思路。但是在實踐中筆者發現,有成型思路也是一種禁錮,在主流媒體的電視屏幕上直播多了,難免程式化,宣傳味道濃了,為受眾考慮的少了。所以,電視媒體需要持續改進中樞指揮系統,進行扁平化管理。面對需要直播的選題,快速反應,指揮系統對編輯記者進行統一部署,前方分幾路跟進事態發展,后方編輯做好功課,找好背景資料,及時提供給前方記者參考播出。特別要指出的是,直播報道并非一味地“大水漫灌”,夸張一點說,媒體強調了什么,展現了什么,事件中便存在什么。因此,指揮系統和編輯記者在實戰中,是一個良性互補的過程,直播大方向要明確,記者出現場要找準細節,綜合考慮輿論導向性和觀眾興趣點。
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大事件直播要在總體策劃上下功夫,工廠化流程,人員各司其職;而對于有時效性的熱點新聞,媒體要突出時效性,場景上不一定追求完美,要根據新聞傳播規律辦事,什么時候是熱點高峰,什么時候是話題回落期,媒體人要有清醒認識。同時,筆者認為,直播常態化的最佳狀態是記者隊伍人人皆能直播,隨時可奔赴現場,而且事實上,電視媒體確實擁有這樣的通訊手段和調度能力。但是,在現實操作過程中,媒體從業人員的素質尚需提升,調度也往往是緩慢或者失靈的。其原因就在于沒有一個明確的獎懲制度,對直播記者沒有正確的評價和激勵制度,如何用制度安排好人員的使用,已經成為直播常態化最急需解決的問題。而且,隨著“網紅”的出現和為人們所熟知,電視記者在直播過程中也需要考慮是否走“品牌化”道路。各主流媒體也可以打造一批屬于自己的,身處百姓之中的“網紅”記者、明星記者,讓他們各自擁有自己的粉絲圈。如此一來,這些記者可以形成新宣傳形勢下的“錨”,起到穩定輿論導向的作用。
在直播過程中,無論是策劃人員還是現場出鏡的記者,都要考慮故事性。故事是實現整個直播代入感的關鍵,有故事,觀眾才能看下去,沒有故事,觀眾和網民很快就會選擇更換頻道和頁面。而故事性需要記者現場的駕馭和發掘能力,同時,要充分考慮故事與大小屏對面的受眾的關聯度,關聯度大,故事性強,受關注度就高,就能夠獲得高收視和高點擊率,以及好的宣傳效果。現在,很多直播節目和直播視頻只是講究“熱熱鬧鬧”,記者介紹現場情況浮皮潦草,語速很快,顯得業務很強,語言表達很順利,其實觀眾聽不進去,記不住內容。在網絡上更是如此,直播者很多都是追求展示,談不上什么故事性。其實,網絡只不過是傳播的一種新的載體,受眾或用戶對這種載體熟悉后,就會越來越不關心形式,而是轉而關心內容,關心現場直播的人能夠替他們挖掘到什么。在這種情況下,沒有故事難以支撐,而且,難以向人們闡釋故事背后的道理。
直播常態化的好處很多,受益的不僅僅是電視節目本身。現在各個電視媒體、各檔欄目都有自己的“兩微一端”,還有很多建起了“中央廚房”,在這種情況下,直播常態化的用武之地就更為寬泛、靈活。現在的直播,特別是網絡直播,要充分考慮場景,就是網民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能夠觀看你的節目,沒有這樣的考慮,就很難打造合格的視頻產品。在這個大前提下,網臺互動,協同作戰成為一種必然選擇。比如,可以在電視和網絡上同步直播,電視節目受限不能直播時,網絡可以繼續,新聞事件直播完全結束后,可以繼續利用網絡對精彩視頻進行剪輯推送,電視可以跟進評論等。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使直播的傳播渠道立體化,而且可以根據受眾關心的話題不同,實現精準傳播。但在這里要說明的是,電視直播和網絡直播以及網絡視頻有著不同的樣態,因此在管理上也應該采取不同的手段,比如說,電視直播技術風險性大,時間控制比較嚴格,管理者對節目整體要有把握;網絡視頻直播則更加強調互動性,評論和彈幕就是目前網民使用比較多的一種手段,那么我們的直播中就應該考慮安排人員進行評論和彈幕的回復和管理。而直播結束后,常態化直播的內容在生成網絡視頻時,就需要更加精準的剪輯、推送,使之成為一種網絡產品,這都需要專業人員來完成,不能夠隨意和輕視。
目前,國內電視媒體設立自己的新聞頻道已經成為一種普遍選擇,應該說具備了直播常態化的土壤,與其拿出大段時間來相互轉發各地的“舊聞”,不如精心策劃和操作好本地的可直播新聞,畢竟受眾都關心自己身邊發生了什么。目前渠道是多元的,“內容為王”的觀點將再次上位,成為需要重視的法則,只有真正拿出有價值的新聞,才能贏得受眾。同時,直播的常態化也可以促進電視媒體品牌的樹立,通過反復的直播可以贏得口碑,反之,當謬誤、謠言盛行的時候,受眾也自然而然地會到最有公信力的頻道和電視臺找尋真相。這也是直播常態化更為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