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琳梓
近年來,電影已經成為新時代大眾消費的主要精神產品。根據《2017中國電影年度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單片總票房高達559.11億元。這是因為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心理壓力的增大,使得大眾更需要精神產品來宣泄情緒和得到精神慰藉。而電影從畫面的拍攝角度、光影色彩到畫面人物的非語言傳播,蘊含著豐富的非語言符號,電影主人公的表情、身體動作、服飾符號等也是非語言符號傳播的重要元素,正確恰當地使用好這些非語言符號,對傳播效果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非語言符號傳播在跨文化傳播領域和交際中發揮著語言符號傳播難以替代的作用,研究非語言符號的應用具有重要價值。
符號學理論由“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首次提出,隨著其理論不斷發展,克里斯蒂安·麥茨將符號學引入電影,電影符號學從此誕生。他提出電影符號的能指和所指,能指包括畫面的能指和聲音的能指,所指則指鏡頭間的相關性。新時期以來,我國許多學者關注到影視傳播中的非語言符號,米高峰、張藝川認為電影敘事是“能指”與“所指”豐富的藝術符號載體,他們對影視作品非語言符號內涵及傳播特征進行了研究。吳學勇對非語言符號在具體影視作品中進行了解讀;馮宇樂從影視作品中跨文化傳播的角度,分析非語言符號在跨文化傳播起到的作用??偟膩碚f,我國對于非語言符號在影視傳播中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廣度,但研究內容與理論基礎較為分散和薄弱。本文將從影視傳播符號中的非語言符號入手,結合符號學相關理論,通過對影片《芳華》的個案分析,著重研究電影中非語言符號的應用,分析其在影視傳播中的價值,并試圖探討出應用于未來影視作品中的非語言符號的傳播策略。
一般來說,電影非語言符號可分為視覺性非語言符號和聽覺性非語言符號兩個主要方面。視覺性非語言符號又可分為動態非語言符號和靜態非語言符號。動態非語言符號主要包括身體語言、人際距離、運動畫面等方面,靜態非語言符號則主要包括道具、衣著、繪畫、表情等方面。而聽覺性非語言符號一般可分成類語言(哭聲、笑聲、呻吟、嘆息等),以及其他聲音符號(音樂、音響、音效等)。本文將從影片的色彩、飾物、音樂三大特色符號三方面分析非語言符號在影片中的意義和作用。
色彩不僅在影片中具有視覺承擔和構成功能,也有直接參與敘事、表現人物的意識形態及與受眾交流的功能。導演馮小剛根據時代背景、故事情節以及人物情感的需要將影片主色定為暖色。在影片中,始終加了一層暖黃的濾鏡一般,開場的跳舞文工團女孩在金黃色陽光的映襯下,讓觀眾仿佛置身于那個時期的純真燦爛中。在處理本片光線色調上,使用了黃色,無論是“劉小萍”走在宿舍走廊時灑下的陽光,還是練舞墻上泛著的黃色的光影,或是食堂所使用的棕黃色的桌椅等,這些光影色彩貫穿全片,通過有意圖的色彩安排,使觀眾感受到影片中人物的情感。通過導演反復合理使用,成功引起觀眾在情感上的共鳴。
電影畫面中飾物符號往往具有特殊意義。某些飾物可能具有特殊的指向,也可能展現了人物形象。合理利用飾物符號可以構建故事結構,還具有推動劇情發展、揭示影片主題等作用。《芳華》中男女老少們穿的軍裝或制服看似相同,但仍有細微的差別,體現著所有者的身份或是階級地位。在影片前期出現的劇團領導穿的軍大衣是“國防綠”,而“劉峰”等文工團成員穿著基本款軍綠制服。這些人物服飾符號塑造了不同的人物角色。影片的飾物符號構建了時代背景,通過不同的飾物符號的組合構建人物具體形象,成功推動情節發展,深化主題。
電影是由聲畫構成的一種藝術形式。音樂的創作和選擇對于劇情發展、人物塑造和受眾的視聽體驗都具有重要的影響?!斗既A》重復使用音樂《絨花》,它作為老電影《小花》中的插曲,富有那個年代特有的音樂特色。影片開頭,小提琴拉起了《絨花》的旋律正如歌詞中表述的:“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而配合著暖黃色陽光,瞬間使觀眾產生代入感。結尾使用的是韓紅演唱的版本,增添了一絲現代氣息,回應那段芳華歲月,展現了電影故事的情感節奏。影片也多次使用軍旅歌曲《駝鈴》和《送別》,這些都是五六十年代的人耳熟能詳的旋律。如《駝鈴》出現在影片中文工團解散的前夜,意味著他們告別舊時光,開始新的生活。這些音樂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節的發展,以及影片整體的節奏都有著推進作用。
首先,非語言符號能夠深刻反映時代背景。影片《芳華》用一系列非語言符號,最直觀、鮮明地表現時代特征,反映時代背景,還原那個現代人記憶模糊的文革時代。其次,有力深化作品主題。導演馮小剛從文革大時代背景入手,通過小細節(非語言符號)來展現大時代,力求影片敘事呈現出事實客觀感,引發觀眾主動思考。同時通過不同的軍旅歌曲與演員的表演,讓觀眾更加了解主題的情感。這些非語言符號的使用不同程度上深化了作品主題。再次,推動影片情節發展。影片通過音樂、服飾、具體物件等非語言符號的合理布置,有節奏地描繪“劉小萍”和“劉峰”等文藝青年身處動蕩的時代中,推動了影片的情節發展,連接影片中的細節與整體的關系,避免了情節碎片化。最后,全面展現作品文化風格。影片選用的非語言符號都具有一種共通性,開端的舞蹈,結尾的離別等,都為樸素、純潔的情感和內斂的風格服務,通過色彩基調、音響運用等,以點帶面、以小見大,用一群文工團青年的故事去折射歷史,最大限度地關注時代變化,關注社會的重建。
在影視傳播中,要達到預想的傳播效果,需要充分發揮非語言符號感覺整合功能,也就是將各種非語言符號按照一定規律有機組合在一起,集中表達影片的主題和感情基調。在選取非語言符號時,要注意其內在統一性,非語言符號的統一性能夠連接起影片的故事情節,幫助觀眾直觀感受到影片的情感色彩,理解影片的主題內容,深化主題,提出深層次的思考。謝晉導演也曾在《芙蓉鎮》中選用了石磨作為影片的象征性符號,影片開場出現的第一個聲音就是石磨轉動的聲音,石磨與主人公的命運發展緊密相連。
非語言符號與語言符號是共存的關系。非語言符號具有對觀眾感官沖擊力強的效果,但是有時其指代對象或象征意義不明確。而語言符號具有直接性,一般不具有表意之外的其他實用功能,各有所長,兩者都不可或缺。遵循合理搭配的原則,根據影片敘事結構和內容,有效地安排使用兩種符號,互相補充完善,全面地敘述影片故事,也能帶給觀眾視聽畫面的雙重感受,進一步提升電影作品的傳播效果。就像人物角色的臺詞也會與非語言符號結合成為電影中的經典之處,《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中“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的臺詞與東方不敗身著紅衣的畫面讓人們現在都記憶猶新。
非語言符號的使用并不是雜亂無序,它們或者作為特殊指向以反映時代特征,或具有象征意義暗示影片主題,或成為轉換場景的道具,都具有其存在于電影中的獨特價值。首先是從受眾需求出發有效使用非語言符號;制定和選擇符合受眾思維特性的非語言符號,才能更加暢通地向受眾傳遞信息,從而獲得受眾認同。在電影《戰狼2》中,影片主角帶著五星紅旗穿越交火區的特寫,得到受眾更多情感上的關注。其次選用突出作品創作意圖的非語言符號。每部電影作品都是創作者意圖的外化表現,導演在創作影視作品時,往往會選擇突出自己創作意圖的非語言符號,從而使受眾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內涵和意圖。
大眾媒介的傳播技術、傳播方式在科技的發展下不斷發生變革,影視作品也應該結合現代傳播方式的發展進行創新,特別是在現有非語言符號的基礎上,結合電腦特技、特效進行創新,使電影創作者的意圖得到更好的表達,讓受眾得到更好的視覺體驗。近年來,我國也開始大量運用特效拍攝電影,如動畫片《大魚海棠》的動畫特效,還原升華了福建土樓古建筑等設計,都是對電影技法創新的探索和追求。
作為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重要傳播形態之一,影視作品也應該充分發揮非語言符號在跨文化傳播中的重要優勢和作用,進一步提高跨文化傳播效果,更好地擔當起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責任。首先,要合理選取具有中華傳統文化意義的非語言符號,著力弘揚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李安導演在《臥虎藏龍》中精心選取代表了京鼓、笛和琵琶等傳統樂器演奏的音樂、主人公們飄渺瀟灑的中國武術和竹林構成的山水畫等非語言符號,用具體、生動的形象展示了東方詩意之美,使西方受眾有了直觀體驗和感受,因此成為獲得海外最高票房的中國國產電影。其次,以全球視角構建解碼方式,努力消解中西文化差異。當前好萊塢影片的敘事越來越重視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和借鑒,《功夫熊貓》系列具備強烈的中國風格,但同時也有超越不同文化的幽默化敘事方式,使中西方受眾都能普遍接受。影視作品從業人員需要尋找構建符合全球視角共通的非語言文化符號解碼方式,才能真正消除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從而實現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面對當前電影作品日益激烈的競爭態勢,如何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已經成為我們必須思考和解決的關鍵性問題。電影非語言符號具有深化作品主題、提高作品表現力、展現作品文化品位、推動作品跨文化傳播等方面的獨特作用。因此,在電影作品中合理、有效地綜合運用各類非語言符號,進一步提升電影作品傳播效果,已經成為當下電影實踐中應該重視的重要問題。但目前,我國電影作品普遍對非語言符號的認識和運用還存在不足之處,亟需進一步重視和思考非語言符號在電影作品中的應用,從而建立完善電影非語言符號的研究體系及應用策略,進一步提升電影作品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