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嘉(衡陽師范學院南岳學院音樂系,湖南 衡陽 421008)
獨立學院音樂教育正面臨著一個最為實際的問題,就是如何高效、優質地培養復合型音樂人才。這之所以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因為在當前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以及對獨立學院音樂專業學生的跟蹤研究與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調查研究中,我們發現當前音樂教學長期存在著相對普遍的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此外,隨著國家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直接帶來了對復合型音樂藝術人才的廣泛社會需求,這也為獨立學院中的音樂教育發展帶來了歷史性的機遇和新的挑戰。為此,根據時代發展要求以及新時期對音樂人才的市場需求特點,如何快速轉變音樂人才培養理念,著重解決培養“德才兼備、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的問題依舊是擺在我國獨立學院音樂教育面前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可謂是任重道遠。
復合型人才是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專業(或學科) 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即除了具備良好的本專業知識外,還應具備較強的相關技能。復合型音樂人才是指以音樂為主,融合“X”學科特長的人才,既擁有夯實的藝術類學科理論知識和深厚的人文素養及扎實的音樂、歌唱、舞蹈功底,能表演創作;又具有較強的戲劇、舞美、藝術創造的綜合能力,以及信息應變能力,能將多元文化中西合璧,對于與音樂有關的學科領域知識能融合性地汲取和傳承。復合型音樂人才“一專多能”,但不是全才,它有其局限性,既以音樂藝術為主,其他學科知識僅限于通曉,而非精通。復合型音樂人才關注的是學科的邊緣交叉,涉及跨學科、多門類,但并非門門精專,至于具體與哪個或哪幾個“X”學科復合,是否既能從事教學、科研,又能創作表演,這需要根據個體來定,也涉及到音樂教師自身素質、能力、愛好特長,學生的興趣和就業方向,以及學校專業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共同作用。[1]
復合型音樂人才素質高,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能和廣泛的興趣愛好、良好的教養,其特征是富于開拓性,有激情,善于表達內心情感,具有創造力;發展的個性和諧但又不拘一格,具備爆發力、張力和舞臺熱情,屬于暫未定性者;其基礎寬厚、適應性強,既有多方位知識,又有多結構化的專業技能,能綜合運用、貫通多領域跨專業綜合知識,屬于可塑性、粗獷型人才;也是歷史人文、優秀音樂、歌舞文化遺產的繼承者,還是最新藝術成果的創造者和傳播者,更是未來音樂人才需求的培育者。[2]
獨立學院復合型音樂人才的培養目標應該是有較高的藝術理論修養,有正確藝術觀念與藝術道德,專業技能突出,熟練掌握音樂、聲樂、舞蹈、戲劇表演及舞美等專業知識技能,能有機融合“歌、舞、說、演”,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搞音樂創作,具有一定的藝術管理、審美和舞臺表現能力。[3]
在衡陽師范學院南岳學院的教學培養中,“填鴨式”“滿堂灌”等單向教學模式仍然存在。音樂這類更強調實踐能力的專業,理應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上因業制宜、與時俱進。但仍沿襲傳統、單一的聲樂、舞蹈等專業的培養模式,堅持以基本的理論教學為主,重在培養基礎技能表演型人才和教學型人才,忽視對音樂系學生專業技能的重點培育。如此定位不精準的培養模式,體現在教學課程上則是:理論課程繁復枯燥,占比較大;課程銜接生硬,難以兼容;整體知識架構混亂;專業實踐資源稀缺。由于教學重量忽質、重理論輕實踐,導致專業人才培養千篇一律、專而不精,學生嚴重缺乏相對的核心競爭力,難成氣候。傳道授業解惑,學生專業知識的習得基本來自高校課堂的授課。而理論和實踐課程的教學比重失調,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學生的專業信心、遏制了學生精修某一專業音樂技能的積極性。盡管學生的理論知識甚是扎實,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實踐鍛煉,學生畢業后難以對職業生涯進行合理規劃。大部分高低不就的畢業生由于無法適應市場需要,而被殘酷淘汰,這與高校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
中國幅員遼闊,文化繁榮,56個民族百花齊放,各地區民族在繁衍生息過程中成就獨一無二的地方音樂,或高亢明亮或柔情似水或婉轉悅耳,底蘊深厚,別具一格。但在衡陽師范學院南岳學院音樂教學中,中國的音樂文化教育受西方文化強烈沖擊,無論是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還是內容,大多迷失本心,貼上了典型的“西方化”標簽。西方音樂文化、曲調分析、樂理知識等教學內容占據音樂專業課程的半壁江山,主導著國內音樂專業人才的培養進程,西方音樂成為音樂專業課程教學的重心。與此同時,民間音樂、中國音樂史、民歌藝術等中國傳統民間音樂課程占比小、內容少,嚴重阻礙了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這種比例嚴重失衡的教學模式影響了音樂教學的價值取向,不利于專業學生正確價值觀、文化觀的樹立。
音樂專業理論與實踐教學比例的失調,使學生迫切希望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故而,囫圇吞棗地進行專業學習。理論課盡管占比較重,卻未能起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視之可有可無,無心鉆研,求學過程中致力于專業技能的修煉,認為爐火純青的專業技能才是至臻至高的追求。如此偏頗的學習價值觀使得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顧此失彼,導致知識體系混亂。專業技能的學習,由于沒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學生無法找到自己最精準合適的定位,以繼續更專業、更深層次的音樂學習。長此以往,學生的技能練習停留在大而泛的音樂領域,不專不精。如此,便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毫無靈氣可言。
長久以來,獨立學院音樂教育教學嚴重受到行為主義理論的影響,在教學課堂上,教師是整個課堂的主體與掌控者,而學生只是被動地被灌輸音樂知識,沒有將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與能力作為教學目標。教師通常是主動型的,學生都是被動式的,這種教育模式會嚴重影響學生的積極性。所以,衡陽師范學院南岳學院音樂教育改革應當采用的教學模式是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教師作為互動的一部分。要將課堂作為學生發展的舞臺,并且根據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為學生制定發展方向和目標,并且要大力培養學生的能力。此外,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美與創造美,讓學生意識到音樂獨特的美的魅力,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修養。
當前,許多獨立學院的音樂教學往往忽視了我們中國獨特的音樂文化,反而比較注重西方音樂。我國音樂的“母語”文化,對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有著很重要的意義。我們國家有56個民族,每一個民族都具有自己特別的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具有濃厚的音樂底蘊,《音樂課程標準》也重點強調了這些內容。要向學生教授不同民族的音樂特色,開設不同民族音樂選修課程,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興趣,還能夠培養學生的音樂修養,并且提高學生的音樂知識結構,放眼世界各民族音樂,進行多元化教育,培養高素質的音樂 專業復合人才。把新的課程改革作為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的基礎,不斷強化音樂教育所具備的服務思想,不斷調整音樂教育的課程改革與課程設計,大力推進教育技術理論類課程改革,增加選修課程,抓緊音樂實習基地,才能夠在新的一輪課程改革當中占據到有利的地位。
獨立學院在音樂素質音樂專業復合人才素質構建方面應更多地注重與歷史、人文、社會等相關學科聯系起來,在教學授課過程中,可以適度并適當地加入這方面的知識,來豐富學生的多方位需求。這同時也對音樂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他們必須掌握音樂方面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全面學習并了解歷史學、社會學、美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知識,同時還要關注音樂與這些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樣才能夠將所掌握的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地運用到音樂教學中去。當然,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學習過程。音樂教師需要處于終身學習的狀態,并有不斷接受新事物的認識。除了要具備專業的音樂基礎知識,音樂教師同時也要具備出色的創新能力和組織能力。學校方面也應該給予資金上的支持和保障,這樣可以讓音樂教師定期參加培訓、進修和學術交流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從而保證音樂教學內容與形式上的與時俱進 。[4]因此,獨立學院音樂老師必須掌握教育心理學的知識,在授課時才能很好地根據學生的需求將音樂知識與歷史文化結合起來,讓學生從自身感興趣的角度去探討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增加其參與感,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能力利用現代手段可以使得音樂課程的教學更加直觀。現代教育手段能夠使音樂教學更加生動形象,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音樂知識,還能夠大大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多媒體技術利用到音樂課堂中,這種有聲音、有圖像的教學,可以大大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所以,應鼓勵音樂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采用現代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效果和質量。此外,獨立學院音樂教育還具有另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示范作用,它對以后學生的音樂教學起到非常大的影響。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培養學生的能力與實踐結合起來,這就需要獨立學院音樂教師將音樂理論與音樂實踐相結合。從技藝教學方面來看,無論是聲樂教學還是器樂教學,學生大都是一彈到底。這導致學生踏入社會之后,就不能夠獨立又即興地表演一個曲目,沒有達到《音樂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
復合型音樂人才是文化型經濟、服務型經濟催生的新興產物,是多元化音樂教育的結晶,是獨立學院緊跟時代步伐探索音樂教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如何有效構建全新的復合型音樂人才培養模式,是一項重大課題,值得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們進一步深究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