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桂麗
(江蘇省江安高級中學 644200)
當前的高中化學教學,面臨著傳統應試與核心素養培育的雙重要求,與之相對應的,高考對化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形成了新的模式.這個模式既是對傳統化學教學優點的傳承,同時又面向未來的教學需要提出了新的思路.有人在概括高考新模式的時候,作出了這樣的總結:高考化學試題一直保持“夯實基礎、強化能力、關注實踐”的特色,近幾年的命題,更加突出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尤其在化學實驗方面,在強調基礎知識、基礎技能及基本應用的同時,突出了在真實背景下的實驗設計能力綜合考查.這樣的判斷,意味著對化學知識構建的途徑中實驗的作用作出了強調.其實,實驗更多的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感性認識,實驗背后所需要的思維與整體化學知識的構建,仍然應當是化學教學與應試的重點.對此,筆者有三點膚淺思考,想與同行們商討.
高考是學生的臨門一腳,教師的修煉之功卻應當在教學.新高考模式的背景下,化學教學的立足之本是什么?這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有同行指出,當前高考具有“聚焦知識生成,以基礎知識為出發點”、“聚焦評價改革,以學生發展為根本”等特點,基于這樣的總結,其提出的觀點是“新高考模式下高中化學有效教學應該立足于教學之本,積極應對高考改革.”筆者以為,化學教學真正的立足之本,應當是基于化學知識的建構,培育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例如,在“電化學”的教學中,一方面要面對高考提出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注重實踐的要求,同時又需要培養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進行問題分析與解決的能力.筆者在該內容的教學中,選擇電解這一內容,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電池是一個可以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電路元件,而在生活中又看到許多為電池充電的情形.為什么有的電池不可以充電,有的電池可以充電呢?充電電池在充電過程中發生了什么樣的化學反應呢?
這一問題切中了學生在生活中看到的現象以及產生的問題(實際上學生在生活中雖然有類似的問題,但卻沒有解決問題的空間,而電化學內容的學習恰恰可以為學生提供這個解決問題的空間),在問題的驅動之下,學生的學習動機不存在問題.在解題動機之下,筆者通過向學生提供一個演示實驗:將一張pH試紙用NaCl溶液浸透,然后從一節干電池兩端引出兩根導線(其中串聯一只小燈泡),并將導線與試紙接觸,讓學生觀察現象.應當說這個實驗現象還是能夠吸引學生注意的,因為學生從來都沒有想到會在試紙上出現兩個不同顏色的同心圓,而且顏色居然還不同.其后,筆者提出問題:請從化學反應的角度對剛才的實驗現象進行解釋.問題的提出,意味著學生的學習已經從實驗現象的觀察轉向了化學知識的運用,實際上也就是進入了用化學知識解釋實驗現象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應試的需要自不必強調,而應試能力的培養實際上體現在學生對化學語言的組織上,因為對實驗現象的解釋不同于計算中的分析、列式與求解,而是基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去對實驗中發生的化學反應作出猜想,然后用化學的學科語言去描述這一猜想.這一描述成功了,就意味著學生對電解質溶液在直流電電場的作用之下,溶液中生成的陰陽離子以及與電源兩極相連的兩電極上發生的氧化、還原反應有了一個清楚的認識.而有了這樣的認識,學生就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充電”概念去思考充電過程中電池內部發生的反應.這實際上又是一個邏輯推理的過程,由于現象真實、邏輯正確,因而推理得出的認識,完全可以支撐學生對電解、電解池的概念的建構.
這也表明,新高考背景下,要切實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立足于化學課堂教學與學生對化學學科語言的理解與運用,是一個重要的取向.
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地位一直被強調,在新高考模式背景下,不少同行認為“化學實驗貫穿于化學知識學習始終的,所以在進行高考復習時,必須重視對相關實驗知識的講解與應用”.筆者以為這樣的判斷具有一定的道理,在高考復習中適當重現或創新一些化學實驗,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回顧原來的知識建構過程,從而有利于學生鞏固對原有知識的認識;而創新實驗(更多的是基于曾經的高考原題中的實驗素材進行創新)則有利于為學生強化知識建構提供變式,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例如,在“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的復習中,考慮到學生對該反應過程中的氧化劑、還原劑的認識,以及對氧化劑、還原劑的判斷規律的掌握可能有一些模糊,筆者在教學中結合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努力為學生去創設一個實驗思路(筆者一直認為,化學實驗不是教師給學生做實驗,而讓學生被動地觀察實驗現象,而應當是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對實驗過程有一定的猜想,對實驗現象有一定的預期).這個實驗設計是這樣的:首先,基于生活中常見的還原劑的應用(如食品盒中常常放置的還原劑等),讓學生思考其作用是什么?其次,待學生對氧化劑及還原劑有了些許印象之后,再提出新的問題:能否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KMnO4是否具有氧化性?KI又是否具有還原性?實際上學生此時的設計實驗的思路與新授課時是不同的,因為其有相關的認識作為基礎,因而這兒的復習重心是讓學生對研究物質性質的一般程序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而這也是設計實驗的目的.
研究表明,通過這樣的實驗設計,學生可以將實驗過程、實驗現象以及實驗設計的思路有一個系統的、清晰的認識,從而起到了促進學生將化學實驗現象與原理緊密結合并生成遷移能力的作用,而這種遷移能力,正是新高考所強調的.
當前的化學高考,對資源拓展利用比較重視,在教學中、復習中,教師就要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資源拓展利用的空間.
比如在“元素周期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給學生豐富化學史的知識,讓學生知道化學發展史上曾經哪些人對元素周期律作出過什么樣的貢獻,這種用歷史知識串聯起不同學習環節的方法,可以讓學生站在歷史角度建構化學知識.而學生在此過程中就會產生興趣,他們會對化學家如何思考的興趣,可以驅動他們對化學知識進行深度探究,于是學生對元素周期表的認識就可以超越“表”的層面,真正指向“周期律”的認識,這種認識將是根深蒂固的,是可以促進學生在其它化學知識的學習中加以應用的.
總之,高中化學教學要結合新高考模式需要,真正立足課堂實施有效教學,這樣才能滿足考試評價與核心素養培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