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麗冰
2017年,中國經濟交出了靚麗的成績單——GDP比上年增長6.9%,國民經濟穩中向好,經濟活力、動力和潛力不斷釋放,實現了平穩健康發展。2018年更讓人期待,這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
全球經濟在去年經歷了整體復蘇,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而新舊動能轉換持續加快。今年,美國或將迎來最長經濟周期,歐洲經歷各種磨難也難掩經濟增長亮點,亞太經濟大放異彩卻也要為潛在風險做好準備,拉美經濟改革進入深水區,非洲結構轉型得好則繼續穩中求進。誠然,我們期待看到世界經濟有更多亮點和希望,也要著手解決更多難題,跨越更多障礙。
對于世人矚目的中國經濟走勢,各方普遍看好。十九大報告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做出重大判斷,在經濟增長取得長足發展之后,要把重心放在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上,這也是未來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方向。而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定向精準扶貧、預防和處置污染問題成為今后3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在這個前提下,有預測中國經濟今年增速或小幅下行,因為我們的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在這期間,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即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對GDP的重視。而且,面對進入高估值、高溢價和高承諾“三高”期的金融體系,我們要更嚴監管。如何讓金融回歸本源、怎樣預防系統性風險是2018年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刊封面文章《2018年經濟怎么看、怎么干》從國內外經濟走勢談起,并邀請本社智庫各研究院專家分別從金融、文化產業、健康產業、創新經營等領域進行分析,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