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智
所謂“大水之中必有大魚”,文化非遺行業就是這樣,不論是宏觀的中華傳統文化還是具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本來就是包羅萬象的,我們無需自我設限。文化行業的性質也決定了其的發展空間不會有天花板。但是沒有形成一致的認識,因此有必要給“文化非遺”這個概念進行詮釋。
2016年,隨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有關文化創新行業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
近十年來文化非遺的生態圈的成長速度之快和變化之巨大,是其他行業所難以企及的。不得不承認的是,文化是非標準化行業,文化的圈子往往是因認同而形成的,因更多人的認同而擴大的,因隊伍和影響力的擴大而產業化的。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受,因此它的轉化、迭代、裂變、整合可能是轉瞬之間的。
隨著這個生態圈的膨脹,現有的以工作室、非遺傳承人、小作坊、中小創意公司為主體的行業格局,是讓市場的各個主體溝通起來、形成上下游聯系非常不便的。因此需要一個大的站在行業層面乃至于國家層面的,現象級平臺化的組織來為這個生態圈的更新換代和未來發展提供空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對非遺的定義如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根據這個定義,可以將中華傳統文化、傳統技藝、藝術審美、價值觀念等都放進“文化非遺”的概念里。
“文化非遺”的概念解決了傳統與現代結合,例如,年輕人對傳統文化這個提法的感受帶有一種不夠新鮮的感覺,而“文化非遺”這個詞弱化了時間的對立感,讓傳統文化的傳播者、非遺的傳承人為年輕人認可、讓世界更好理解中華文化。
文化創意產品一般都是以文化、創意理念為核心,是人的知識、智慧和靈感在特定行業的物化表現。首先,文化創意產業與信息技術、傳播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等的廣泛應用密切相關,呈現出高知識性、智能化的特征。如電影、電視等產品的創作是通過與光電技術、計算機仿真技術、傳媒等相結合而完成的。其次,文化創意產業具有高附加值特征。文化創意產業處于技術創新和研發等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是一種高附加值的產業。文化創意產品價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顯高于普通的產品和服務。最后,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強融合性特征。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它是經濟、文化、技術等相互融合的產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較強的滲透性和輻射力,為發展新興產業及其關聯產業提供了良好條件。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要實現大發展大繁榮,必須通過平臺化來實現資源整合,進而依托產業聯盟開展創新合作,提高自身競爭力,尋求新的規模、標準、機能或定位,這是必然趨勢。如果一個平臺能讓行業成員和其他行業有實力的“跨界者”結成互相協作和資源整合的合作體,這將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形成核心凝聚力,從而成為增加文化自信力、形成國際競爭力等方面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