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玲
【摘要】 目的 探討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子宮肌瘤和子宮腺肌癥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106例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癥患者臨床以及影像學資料。結果 40例子宮腺肌癥患者中, 超聲檢查診斷符合37例, 符合率為92.5%, 3例子宮腺肌癥被誤診為子宮肌瘤, 誤診率為7.5%。66例子宮肌瘤患者中, 超聲檢查診斷符合63例, 符合率為95.5%, 3例多發性子宮小肌瘤誤診為子宮腺肌瘤, 誤診率為4.5%。結論 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能清晰顯示子宮組織結構, 還能通過超聲圖像及血流動力學特征直觀、完整地提供子宮肌瘤和子宮腺肌癥的聲像信息, 提高子宮肌瘤和子宮腺肌癥的確診率。
【關鍵詞】 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子宮肌瘤 ;子宮腺肌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9.034
子宮肌瘤主要是由于患者平滑肌細胞膨脹性增生而成, 一般情況下多發于30~50歲的婦女, 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1], <20歲的患者較為少見。子宮腺肌病是主要發病群體為25~45歲的婦女[2-4], 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 主要是由于功能性的子宮內膜腺體細胞及間質細胞侵犯肌層組織, 常合并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該病發病率高達10%~15%[5], 給女性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帶來嚴重影響。其臨床表現與其生長部位關系密切, 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院106例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癥患者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資料, 總結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院106例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癥患者, 其中子宮腺肌癥40例 , 年齡30~65歲, 平均年齡(51.25±5.25)歲, 其中15例為子宮腺肌瘤。子宮肌瘤66例, 年齡24~64歲, 平均年齡(49.45±5.45)歲, 其中50例患者存在陰道不規則出血以及不同程度貧血。大多數患者婦科檢查發現子宮有不同程度增大, 有月經量增多、痛經史、經期延長等表現。
1. 2 儀器與檢查方法 彩色多普勒診斷儀經陰道探頭頻率為 4.0~9.0 MHz, 經腹探頭頻率為3.5~5.0 MHz。檢查方法:囑患者適度充盈膀胱, 取仰臥位, 在恥骨聯合上按照順序進行橫切、斜切、縱切 等多個切面檢查[6-8] , 對雙側附件區進行掃查。完成腹部超聲檢查取截石位, 囑患者排空膀胱, 將超聲探頭緩慢插入患者陰道中, 在靠近盆腔臟器位置做橫切、斜切、縱切等多個切面檢查, 為達到圖像質量最佳狀態, 根據受檢人員的具體情況隨時調節儀器的深度、增益以及聚焦位置等。觀察子宮是否增大 (均勻性增大或不均勻性增大);子宮和附件的位置;宮腔內膜線有無前移或后移;子宮肌層回聲是否均勻。明確病灶具體位置, 進行多切面檢查, 與周邊肌層分界是否清晰, 探查病灶內部血流的阻力指數, 分析二維聲像圖特征, 回聲是否均勻等。
40例子宮腺肌癥患者中, 超聲檢查診斷符合37例, 符合率為92.5%, 3例子宮腺肌癥被誤診為子宮肌瘤, 誤診率為7.5%。66例子宮肌瘤患者中, 超聲檢查診斷符合63例, 符合率為95.5%, 3例多發性子宮小肌瘤誤診為子宮腺肌瘤, 誤診率為4.5%。
子宮肌瘤聲像圖及血流特征:肌瘤內部為低回聲區, 瘤體大內部有螺旋樣回聲, 邊界清晰 , 周邊伴有聲暈。子宮動脈平均阻力指數(RI)為(0.72±0.10), 病灶周邊血流RI為0.634~0.07, 病灶內部血流R為0.564~0.07[9]。子宮腺肌癥聲像圖及血流特征:圖像顯示子宮形態通常無明顯變化 , 呈彌漫性增大 , 有時可見宮內膜移位現象 , 邊界多模 糊, 以粗顆粒狀、網格狀為主要回聲特征, 后方常伴放射狀或細條狀淺淡聲影 , 病灶區域周圍無血流信號。子宮腺肌癥病灶內部血流RI為0.704~0.08[10]。鑒別診斷[11-13]:①子宮形態腫瘤的位置、數量及子宮表面凹凸不平, 輪廓不規則;在宮腔內任何部位均可發生, 臨床上以多發更為常見, 子宮腺肌瘤宮體以球形增大為主, 多為單發, 以子宮后壁為著, 其多數不向子宮表面突出。②內部回聲:子宮腺肌瘤呈現出由高回聲和低回聲暗區間雜形成的網格狀, 內部為分布不均高回聲;子宮肌瘤內部以低或等回聲多見, 當瘤體發生變性或壞死時可表現為低回聲甚至無回聲。鈣化和脂肪變性則表現為高回聲。③包膜回聲:子宮肌瘤腫塊致密, 壓迫周邊組織形成假包膜;而子宮腺肌瘤病灶與周圍組織沒有明確的分界, 為子宮內膜異位至子宮內膜引起的反應性增生。
[1] 歐陽征仁, 孟莉娟. 經陰道及腹部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子宮肌瘤與子宮腺肌瘤鑒別診斷中的應用.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1, 10(8):565-567.
[2] 劉健. 子宮腺肌病與子宮肌瘤的臨床比較. 海南醫學, 2008, 19(7):60-61.
[3] 劉玥. 單純經腹部超聲檢查與聯合經陰道超聲檢查對子宮腺肌病的診斷價值比較.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17):141-142.
[4] 鄧慶梅, 劉英. 經陰道超聲對子宮腺肌病與子宮肌瘤的鑒別診斷價值. 中國基層醫藥, 2009, 16(4):671-672.
[5] 張娟, 田永梅. 經陰道及經腹部超聲檢查對子宮肌瘤的診斷價值比較. 中國基層醫藥, 2010, 17(20):2757-2758.
[6] 鄭洪川, 宋朝芳. 子宮肌瘤與子宮腺肌瘤診斷中經陰道和腹部超聲對比分析. 吉林醫學, 2011, 32(12):2427.
[7] 李元成, 許映斌, 丁瑩. 單純經腹部超聲檢查與聯合經陰道超聲檢查對子宮腺肌病的診斷價值分析.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4(5):738-740.
[8] 陳輝, 龍宇, 鐘萍. 探討腹部超聲與陰道超聲診斷子宮腺肌病130例臨床分析. 醫學信息, 2015, 28(46):342.
[9] 劉立洋. 陰道與腹部超聲對子宮腺肌病的診斷效果分析. 世界臨床醫學, 2016, 10(9):238, 241.
[10] 高輝. 單純經腹部超聲檢查與聯合經陰道超聲檢查對子宮腺肌病的診斷價值研究. 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 2016, 3(5):91-92.
[11] 孫兵, 張蓉, 夏艷. 對用經陰道超聲和經腹部超聲診斷子宮腺肌病準確率的觀察比較. 當代醫藥論叢, 2013, 11(10):134-135.
[12] 王棟. 陰道超聲與腹部超聲應用于子宮腺肌病患者臨床診斷中的效果探討. 醫學信息, 2016, 29(27):40-41.
[13] 張燕蒞, 李貞愛, 魏鳳華. 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鑒別子宮腺肌瘤和子宮肌瘤. 中國臨床醫生雜志, 2005, 33(7):542-543.
[收稿日期:2017-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