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摘要】 目的 分析危重孕產婦(孕產婦存在妊娠期合并癥或并發癥判定為危重孕產婦)監測對預防孕產婦死亡的應用價值。方法 80例孕產婦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孕產婦均實施危重孕產婦監測, 并分析孕產婦基本情況及其相關危險因素。結果 80例孕產婦中, 有20例(25.0%)合并妊娠并發癥、產褥
合并癥、分娩合并癥、流產并發癥等, 有4例(5.0%)為極危重孕產婦, 沒有出現死亡孕產婦。20例危重孕產婦多數孕產婦年齡為20~35歲, 也有部分孕產婦年齡偏低或者偏高;孕產婦年齡<20歲3例(15.0%), >35歲4例(20.0%), 平均年齡(29.0±2.6)歲;孕產婦多為經孕產婦, 只有4例(20.0%)孕產婦為初孕產婦, 平均孕次(1.2±0.3)次。所有孕產婦均做產前檢查, 平均產前檢查次數(5.7±2.2)次。危重癥狀表現包括休克、乳酸酸中毒、嚴重呼吸急促、嚴重呼吸過緩、少尿、腎功能衰竭、大量輸血、自動感染、自動抽搐、心臟驟停等。1例(5.0%)孕產婦流產, 17例(85.0%)孕產婦足月產, 2例(10.0%)孕產婦過期產。分娩方式統計:42例(52.5%)陰道分娩, 38例(47.5%)剖宮產。在對孕產婦進行治療后, 未發生1例孕產婦及新生兒死亡。結論 在孕產婦中實施危重孕產婦監測, 能夠及時發現孕產婦分娩中存在的危險因素, 從而盡早實施干預, 有助于顯著降低孕產婦及新生兒死亡率, 值得推廣。
【關鍵詞】 急危重孕產婦;死亡率;監測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9.035
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孕產婦圍生期的死亡人數在過去的10年間, 比之新中國成立之初降低了2倍, 尤其是剖宮產技術的實施, 降低了孕產婦因難產而死亡的幾率。我國農村地區, 尤其是偏遠山區的孕產婦, 受經濟條件、交通運輸條件、分娩搶救時間和送醫時間的制約, 往往與搶救最佳時機密切關聯。為了了解婦女健康狀況, 適應新時期衛生事業發展的決策, 進行危重孕產婦監測十分必要。在發展中國家, 我國的孕產婦死亡率較低,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顯得較高, 為了有效降低我國孕產婦死亡率, 必須從產科質量著手, 把重點放在產科合并癥及并發癥, 早發現、早治療, 避免危重孕產婦的出現。危重孕產婦監測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產科質量, 降低孕產婦死亡率, 本研究旨在探討危重孕產婦監測對孕產婦死亡率的影響。
1. 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本院婦產科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孕產婦80例, 孕產婦臨床資料保存完整, 積極接受治療, 排除在其他科室住院或者單純保胎孕產婦。
1. 2 方法 所有住院治療的孕產婦的監測施行以醫院為基礎的危重孕產婦監測方法, 根據《中國危重孕產婦監測方案》, 將孕產婦的相關信息予以有效搜集, 經過培訓的醫護人員填寫《孕產婦個案調查表》, 同時將表中的相關信息錄入網絡直報系統, 對這些細心予以有效的質量監控, 確保其準確性。
2. 1 一般情況分析 80例孕產婦中, 有20例(25.0%)合并妊娠并發癥、產褥合并癥、分娩合并癥、流產并發癥等, 有4例(5.0%)為極危重孕產婦, 未出現死亡孕產婦。20例危重孕產婦中13例孕產婦年齡為20~35歲, 占比最多, 為65.0%;孕產婦年齡<20歲3例(15.0%), >35歲4例(20.0%), 平均年齡(29.0±2.6)歲;孕產婦多為經孕產婦, 占80.0%;只有4例(20.0%)孕產婦為初孕產婦, 平均孕次(1.2±0.3)次。所有孕產婦均做產前檢查, 平均產前檢查次數(5.7±2.2)次。見表1。危重癥狀表現包括休克、乳酸酸中毒、嚴重呼吸急促、嚴重呼吸過緩、少尿、腎功能衰竭、大量輸血、自動感染、自動抽搐、心臟驟停等。1例(5.0%)孕產婦流產, 17例(85.0%)孕產婦足月產, 2例(10.0%)孕產婦過期產。分娩方式統計:42例(52.5%)陰道分娩, 38例(47.5%)剖宮產。
2. 2 治療分析 高血壓孕產婦采用硫酸鎂解痙劑, 也少部分孕產婦采用鎮靜劑或者抗驚厥劑。終止妊娠孕產婦中, 多數采用子宮收縮劑, 同時預防產后出血。流產孕產婦采用清宮術清除宮內殘留物。剖宮產孕產婦多數預防性使用抗生素。1例孕產婦進入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 搶救成功。1例孕產婦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 搶救成功。
目前全世界每年都會有1億以上的孕產婦存在嚴重并發癥, 其中約1/3為威脅孕產婦生命安全, 多數能夠預防。在相關文獻報道中發現危重癥孕產婦搶救成功率>97.4%, 在本組調查中孕產婦和圍產兒未出現死亡情況。所有影響孕產婦的高危因素, 只有注重孕期檢查以及保健是能夠有效預防和避免的。例如, 因為生殖道感染、胎位不正、維生素缺乏、雙胎等都會影響胎膜早破[1], 所以只要進行合理的孕期保健, 如果出現生殖道炎癥及時進行治療, 對于胎位不正的情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就能使胎膜早破的情況大大降低。納入病理資料中, 產后出血是孕產婦較為嚴重并發癥之一, 也是引起孕產婦死亡主要因素, 因此需要做好預防工作, 加強產前監護, 識別產前高危因素, 同時加強產程觀察, 及時處理異常情況[2]。
為了增強醫護工作者對危重孕產婦的認識, 從而更好地開展工作, 醫院要對篩選出的危重孕產婦病例予以定期評審討論[3], 相關病例的治療醫生和護理人員、婦產科的工作人員都要參與討論, 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有效積累更多的工作經驗, 在實際工作種才能使孕產婦以及胎兒的死亡率有效降低, 才能使醫院的產科質量得以提升, 才能極大地增強我院人口的素質。產科的能力建設, 離不開服務質量, 對醫療機構宣教業務人員的技能培訓, 是避免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 也是加大對產科規范服務質量的投入, 實踐科學分析判斷, 及時救治危重孕產婦, 把握轉診時機, 爭取孕產婦最佳救治時間的理論奠基[4]。
要想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孕產婦的死亡率, 增強產科的質量勢在必行, 在這一過程中, 要注重對合并癥、并發癥的診斷和治療[5], 尤其對于危重孕產婦要予以特別重視, 注重對他們的監測, 對于發現的問題進行及時治療, 這樣就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危重孕產婦的出現。圍生期孕產婦保健工作, 要從基層做起, 尤其注意開展多渠道的下鄉宣傳工作, 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受教育程度較低地區和家庭經濟困難地區, 實施面對面的宣傳教育, 建立對困難孕產婦的醫療補助政策。改變在家分娩的陋習, 自覺的進行產檢, 提高住院分娩率, 確保母嬰健康[6-8]。
危重孕產婦監測的涉及范圍相對較廣, 監測的任務相對較重, 所以日常監測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難性。但是其對降低孕產婦死亡率有著重要作用, 所以要有效規范醫院的危重孕產婦監測工作, 對于監測中出現的問題要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 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監測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本院在實際工作中定期對高危孕產婦的個案進行質量控制, 通過不斷地分析總結, 使得危重孕產婦的檢測水平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1] 張文錦, 孟凡文, 李薇薇, 等. 2012-2013年河北省樂亭縣危重孕產婦監測結果分析. 山西醫藥雜志, 2014(14):1635-1636.
[2] 劉敏, 祖月娥, 楊麗艷, 等. 2013-2014年長沙市危重孕產婦監測資料分析. 中國婦幼保健, 2016, 31(3):480-483.
[3] 寶衛紅. 進一步提高產科質量降低危重孕產婦發生率的方法探討. 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 2015(18):16-17.
[4] 徐艷菊, 馮光榮. 2012-2014年鄭州市危重孕產婦醫院監測資料分析. 實用預防醫學, 2016, 23(1):61-63.
[5] 瑪麗婭·阿不都克里木, 古力帕麗·麥曼提依明, 李文靜, 等. 新疆國家級危重孕產婦監測工作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建議. 中國婦幼保健, 2014, 29(34):5552-5554.
[6] 李雪梅, 杜瓊英, 彭嵐, 等. 619例危重癥孕產婦監測及救治情況分析. 實用預防醫學, 2014, 21(8):971-973.
[7] 張敏. 我國孕產婦死亡率的影響因素及預測研究. 山東大學, 2014.
[8] 劉靜. 2012年柳州市危重孕產婦醫院監測資料分. 中外健康文摘, 2013(2):94-96.
[收稿日期:2017-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