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芬
【摘要】 目的 分析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超早期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效果。方法 63例超早期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 臨床給予靜脈溶栓治療, 觀察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為(18.12±3.33)分, 治療6 h后NIHSS評分為(10.03±1.82)分, 治療1 d后NIHSS評分為(6.03±2.21)分, 治療1周后NIHSS評分為(4.11±2.12)分, 治療2周后NIHSS評分為(4.01±2.11)分, 治療6 h、1 d、1周及2周后的NIH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組患者治愈28例, 好轉17例, 惡化18例, 總有效率為71.4%。63例患者中, 4例腦出血, 其中1例為致死性腦干出血;23例牙跟出血;1例泌尿系出血(留置導尿);1例頭皮血腫(可能有頭皮挫傷);1例上消化道出血。結論 應用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超早期急性腦梗死, 能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效果明顯。
【關鍵詞】 超早期急性腦梗死;阿替普酶;靜脈溶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9.068
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是腦卒中中最常見的類型, 因而積極開展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預防和治療意義重大 , 梗死組織周邊存在半暗帶是缺血性卒中現代治療的基礎。為有效保障該部分患者診治效率, 更需要采用有效對策針對患者血流情況進行恢復, 并針對患者組織代謝紊亂情況進行改善, 實現對組織壞死的有效控制。故此, 血管再通復流現已成為臨床對該部分患者的主要治療對策 [1, 2]。根據國外阿替普酶循證醫學證據證明:阿替普酶對發病4.5 h內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唯一有效的藥物, 越早溶栓, 獲益越大、風險越小[3]。本科在CT及磁共振的指導下, 于2013年5月~2016年12月開展了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超早期急性腦梗死的研究, 收到了很好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5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3例超早期急性腦梗死患者, 其中男48例, 女15例;年齡27~80歲, 平均年齡66.3歲;其中心房顫動(房顫)15例, 非房顫48例?;讋用}系統梗死27例, 頸內動脈閉塞17例, 大腦中動脈梗死19例, 均在病發后4 h內到醫院就診, 且不存在有腦出血癥狀, 神經系統已發生損傷, 且在1 h后無法正常緩解。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不伴隨心肺功能障礙、出血病史, 在入院前1周內未進行動脈穿刺治療, 2周內未接受過手術治療;血小板計數>10×109/L, 血糖水平2.7~22.2 mmol/L。
1. 2 方法 患者治療前常規檢查血常規、心電圖、頭顱CT、生化8項以及凝血五項等。對符合溶栓的患者常規心電監護、吸氧, 血壓高的應用尼卡地平降壓達到溶栓標準, 血糖高的應用胰島素控制血糖, 待患者達到溶栓治療的診治標準后可借助阿替普酶進行溶栓治療, 起始劑量控制在9 mg/kg,
濃度為10%, 開始1 min進行靜脈推注, 隨后按照常規靜脈給藥的方式進行用藥。持續治療24 h后, 可給予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治療。靜脈溶栓治療后, 每15分鐘測量1次血壓, 治療5 h后, 可間隔30 min測量1次血壓, 隨后增加到1 h測量1次。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采用NIHSS評定患者的治療效果, 比較治療前與治療6 h、1 d及1、2周后的NIHSS評分。評分減少量為治療前90%以上則為治愈;18%~90%為好轉;<18%為惡化[4]??傆行?(治愈+好轉)/總例數×100%。觀察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1 治療前后NIHSS評分 患者治療前NIHSS評分為(18.12±3.33)分, 治療6 h后NIHSS評分為(10.03±1.82)分, 治療1 d后NIHSS評分為(6.03±2.21)分, 治療1周后NIHSS評分為(4.11±2.12)分, 治療2周后NIHSS評分為(4.01±2.11)分, 治療6 h、1 d、1周及2周后的NIH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治療效果 本組患者治愈28例, 好轉17例, 惡化18例, 總有效率為71.4%。
2. 3 不良反應 63例患者中, 4例腦出血, 其中1例為致死性腦干出血;23例牙跟出血;1例泌尿系出血(留置導尿);1例頭皮血腫(可能有頭皮挫傷);1例上消化道出血。
早在美國國立神經病學和卒中研究所(NINDS)臨床實驗中已經發現, 在急性腦梗死發生后3 h采用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溶栓展開治療, 能促使該部分患者各方面癥狀在短時間內進行改善, 且該治療方案更被迅速在臨床進行推廣[5]。在歐洲協作組急性卒中研究Ⅲ(ECASSⅢ)實驗中, 進一步將治療最佳時間延長到4.5 h[6]。且在中國專家共識(2012版本)中已經明確指出, 針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 在病發后4.5 h以內進行rt-PA溶栓治療, 且治療越早, 其整體治療效果越好, 可將病癥對患者造成的風險性控制在最小。其中溶栓藥物rt-PA在本質上為纖維蛋白選擇性溶栓藥物, 能針對纖維蛋白進行選擇性結合, 促使纖維酶原逐步向纖溶酶進行轉變, 促使患者腦部血流得到恢復, 更能達到對患者神經功能進行保護的效果。
臨床實踐體會[7, 8]:①入選病例中7例為基底動脈系統梗死, 有4例溶栓再通, 雖然目前后循環梗死溶栓治療的證據不足, 但在時間窗內, 也可溶栓。②房顫導致腦栓塞, 梗死面積大者療效差, 而且易發生顱內出血。尤其持久房顫導致腦栓塞, 溶栓效果不佳, 陣發性房顫導致栓塞再通率可能高, 目前, 有條件的醫療中心正在進行動脈取栓、靜脈溶栓聯合治療, 治療效果及安全性更高, 尤其較大動脈栓塞者, 可能獲益更大。③年齡小、發病時間短(<3 h), 無糖尿病、心律失常、房顫等合并癥者恢復快、療效相對好。④顱內多血管狹窄較重患者易再發梗死, 溶栓后應強化抗栓、抗動脈粥樣硬化及擴容治療, 有條件者盡可能配合血管介入治療。
綜上所述, 臨床溶栓治療后, 阿替普酶在溶栓方面雖然存在有極為顯著的功效, 且不易對患者循環系統造成影響, 更不會促使患者出現纖溶狀態, 存在有極高的安全性。但在使用過程中, 依舊需要加以重視, 在治療中容易促使患者出現出血, 且出血幾率與使用量存在有密切關聯, 需要加以重視。
[1] 葉自力, 余名華. 阿替普酶急診靜脈溶栓治療超早欺急性腦梗死20例臨床分析.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12, 23(9):1100-1102.
[2] 李海威, 楊志輝. 超早期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 中國醫師雜志, 2012, 2(z2):94-95.
[3] 李宏健.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3至4. 5h靜脈阿替普酶溶栓治療(SITS-ISTR). 國際腦血管病雜志, 2009, 17(4):247.
[4] 張新芳, 聶同英. 探討老年急性腦梗死動脈溶栓護理體會. 醫學信息, 2014(4):404-405.
[5] 閆安. 探討氯吡格雷聯合拜阿司匹林治療急性腦梗的療效. 中國保健營養, 2017, 27(27):300-301.
[6] 張莉, 王莉. 超早期急性腦梗死應用阿替普酶急診靜脈溶栓治療的臨床效果分析.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4(5):106-107.
[7] 李振環, 張斌. 超早期急性腦梗死應用阿替普酶急診靜脈溶栓治療的臨床研究.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6, 16(65):79-80.
[8] 姜平舟. 超早期急性腦梗死應用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的臨床分析. 中外醫療, 2016, 35(29):132-134.
[收稿日期:2017-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