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林葉 牛慧貞
【摘要】 目的 分析舒適護理模式在小兒急性哮喘急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91例急性哮喘患兒, 隨機分為研究組(58例, 舒適護理模式)和對照組(33例, 常規護理模式), 分析比較兩組患兒的胸悶消失時間、喘息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氣促消失時間、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研究組胸悶消失時間為(1.43±0.27)d, 喘息消失時間為 (0.82±0.22)d, 咳嗽消失時間為(2.10±1.31)d, 氣促消失時間為(1.65±0.42)d;對照組胸悶消失時間為(2.79±0.68)d, 喘息消失時間為 (1.79±0.50)d, 咳嗽消失時間為(4.45±1.97)d, 氣促消失時間為(2.71±0.60)d;研究組胸悶消失時間、喘息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氣促消失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8.28%(57/58),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1.82%(27/33),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生率6.90%(4/5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7.27%(9/3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舒適護理模式應用于小兒急性哮喘的急診護理中效果較佳, 可有效縮短臨床癥狀消失時間, 并發癥少。
【關鍵詞】 小兒;急性哮喘;舒適護理模式;急診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9.105
急性哮喘患兒處于急性發作時, 會出現胸悶、喘息、咳嗽、氣短等狀況, 其是在慢性遷延的反復基礎或是突然發作出現加劇的現象。急性哮喘患兒通常會伴低氧血癥、呼吸困難、呼氣流量下降等, 其惡化速度快, 對患兒的生命健康存在嚴重性威脅。研究認為, 在對急性哮喘的患兒實施及時治療的同時, 需運用有效護理模式, 從而可提升治療總體效果, 改善患兒預后質量[1]。故本院對急性哮喘的患兒在急診護理施以舒適護理模式, 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91例急性哮喘患兒, 隨機分為研究組(58例)和對照組(33例)。研究組中男30例, 女28例;年齡1~8歲, 平均年齡(3.30±1.57)歲;病程3 h~2 d, 平均病程(1.14±0.23)d。對照組中男20例, 女13例;年齡2~9歲, 平均年齡(3.93±1.87)歲;病程2 h~3 d, 平均病程(1.64±0.76)d。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護理模式, 主要為急診生命體征的監測、用藥指導、環境護理等。研究組患兒接受舒適護理模式, 具體內容如下。①輔助霧化吸入療法:對霧化的溫度及吸入時間進行控制, 輔助患兒擺正體位, 同時輕叩患兒背部, 促進其排痰, 指導患兒正確的咳嗽方法, 教會患兒家長在霧化治療結束后為患兒漱口。②心理護理:增加和患兒及其家長的溝通, 從患兒的角度與其進行交談, 傾聽患兒訴說, 對其實施積極的鼓勵及贊美, 使患兒身心放松, 提升其治療配合度。對患兒家長, 則多講解成功治療的案例, 穩定家長情緒, 提醒其多對患兒進行鼓勵及開導。③環境護理:確保病房中環境良好, 濕溫度適宜, 定期開窗通風, 保證光線充足;應用紫外線進行消毒, 2次/d。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記錄比較兩組患兒的喘息消失時間、胸悶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及氣促消失時間。觀察兩組患兒的肺部感染、酸堿失衡及呼吸衰竭等并發癥發生情況。療效評定標準[2]:無效:癥狀無變化或是有加重;有效:氣短喘、偶有胸悶、呈逐漸恢復的狀態;治愈:癥狀皆消失。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1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對比 研究組胸悶消失時間為(1.43±0.27)d, 喘息消失時間為 (0.82±0.22)d, 咳嗽消失時間為(2.10±1.31)d, 氣促消失時間為(1.65±0.42)d;對照組胸悶消失時間為(2.79±0.68)d, 喘息消失時間為 (1.79±0.50)d, 咳嗽消失時間為(4.45±1.97)d, 氣促消失時間為(2.71±0.60)d;研究組胸悶消失時間、喘息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氣促消失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療效對比 研究組治愈25例, 有效32例, 無效1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98.28%(57/58);對照組治愈10例, 有效17例, 無效6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81.82%(27/33),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6.90%(4/58), 其中肺部感染1例、酸堿失衡2例、呼吸衰竭1例;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7.27%(9/33), 其中肺部感染3例、酸堿失衡3例、呼吸衰竭3例;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哮喘為呼吸系統中慢性疾病類型, 致病機制較為復雜, 研究指出, 肥大細胞和T淋巴細胞在其中皆有參與, 臨床中對其實施根治的效果不夠顯著。文獻表明, 哮喘易向急性期轉歸, 其發病較為急驟, 且病情的進展較為迅速, 可能會促使患兒出現氣道的高敏反應, 同時誘發患兒發生氣喘、氣促及呼吸窘迫等狀況, 情況危急時, 可能造成患兒猝死或是呼吸衰竭[3]。有學者指出, 哮喘患兒的病情發作呈反復狀態, 對其進行治療的周期較長, 因此患兒易出現心理狀態不穩定的現象。
本院對急性哮喘的患兒在急診護理施以舒適護理模式, 結果顯示, 研究組胸悶消失時間為(1.43±0.27)d, 喘息消失時間為 (0.82±0.22)d, 咳嗽消失時間為(2.10±1.31)d, 氣促消失時間為(1.65±0.42)d;對照組胸悶消失時間為(2.79±0.68)d, 喘息消失時間為 (1.79±0.50)d, 咳嗽消失時間為(4.45±1.97)d, 氣促消失時間為(2.71±0.60)d。研究組胸悶消失時間、喘息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氣促消失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8.28%(57/58),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1.82%(27/33),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生率6.90%(4/5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7.27%(9/3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宋春梅[4]研究結果類似。分析產生結果的因素為:有文獻報道, 在患兒處于哮喘的急性發作階段, 對其實施舒適護理模式, 能夠使患兒治療效果得以全面提升, 在縮短治療總體時間的同時還可提高預后質量[5-8]。本院對患兒實施舒適護理模式, 主要包含輔助實施霧化的吸入治療、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環境護理及飲食干預等。護理人員在協助對患兒實施治療的同時, 加以恰當的心理疏導, 站在患兒角度分析問題, 使患兒得到充分地關心、陪伴, 從而促使其提升治療依從性。對患兒進行霧化治療時, 播放患兒喜歡的音樂, 減少其煩躁、焦慮的情緒, 穩定其心理狀態, 可更好地配合治療。積極控制病房的人員出入, 控制房內交談分貝, 禁煙, 使患兒處于舒適的環境中, 進而減少患兒咳嗽次數, 有利于癥狀緩解。護理人員教會患兒正確的護理鍛煉方式, 使患兒的臨床癥狀得到進一步的改善, 同時提醒患兒家長注意嚴格控制患兒飲食, 預防刺激性食物對患兒的刺激作用。本研究對兩組患兒家長護理滿意情況未詳細調查, 待臨床補充統計。
綜上所述, 舒適護理模式應用于小兒急性哮喘的急診護理中, 能夠緩解患兒臨床癥狀, 提升整體治療的效果, 并發癥少。
[1] 馮佩君, 沈秋娣, 陸菲. 急性哮喘患兒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4, 11(7):1766-1768.
[2] 黃玲, 王仁媛, 符增珍. 舒適護理改善小兒急性哮喘預后的分析研究.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7, 21(6):208-211.
[3] 王盈. 干預性護理對小兒急性哮喘的應用觀察.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 6(14):237-238.
[4] 宋春梅. 探討舒適護理管理模式在小兒急性哮喘急診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 中國衛生產業, 2015, 19(24):151-152.
[5] 陳紹靜. 舒適護理模式在小兒急性哮喘急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探究.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5(11):150-151.
[6] 程君, 吳惠敏. 舒適護理模式在小兒急性哮喘急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探討. 中國醫藥導刊, 2015, 17(11):1167-1168.
[7] 裴海莉. 舒適護理模式在小兒急性哮喘急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探究. 世界中醫藥, 2015(a1):693-694.
[8] 王亮. 小兒夜間哮喘急性發作的護理.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 6(4):187-188.
[收稿日期:201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