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艷
【摘要】 目的 探討分析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系統性護理干預對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 100例采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50例。手術完成后給予研究組患者實施系統性護理, 給予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及疼痛程度。結果 研究組術后1周及1、6個月Harris髖關節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1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為(5.16±1.09)分, 術后1個月VAS評分為(4.10±1.69)分;對照組術后1周VAS評分為(8.34±1.32)分, 術后1個月VAS評分為(6.88±2.33)分;研究組術后1周、術后1個月VAS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意義(P<0.05)。結論 對采取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患者進行系統性護理干預, 可有效提高其Harris的評分, 改善髖關節功能, 使疼痛得到有效的緩解, 護理效果相對常規護理顯著, 臨床上可推廣應用。
【關鍵詞】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系統性護理干預;功能恢復;影響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9.110
對于髂關節損傷患者來說, 其治療效果最為顯著的方式就是采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 通過人造髖關節的合理替代, 可以達到明顯的改善效果, 不僅有效緩解患者局部疼痛, 且對于關節畸形和功能受限等癥狀的改善都有很大的作用。但在手術過程中, 髖臼所應用的金屬、聚乙烯等材料也會有一定的消極作用, 會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預后功能恢復, 且出現繼發多種并發癥幾率較高, 術后患者的正常肢體功能不如之前。因為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髖關節受損常用的治療方式之一, 對此類患者在手術后為其實施護理干預有很大的臨床意義, 本研究就此進行探討, 現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1日~2017年10月1日在本院采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100例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50例。研究組中男27例, 女23例;年齡40~79歲, 平均年齡(66.1±8.7)歲;骨折原因:43例患者為外傷, 其余為骨頭無菌壞死。對照組中男24例, 女26例;年齡38~77歲, 平均年齡(66.3±9.5)歲;骨折原因:45例患者為外傷, 其余為骨頭無菌壞死。經過臨床診斷, 本次所選取的研究對象均確診后為髖關節受損而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模式, 包括術中配合護理和術前準備護理。
1. 2. 2 研究組 給予研究系統性護理, 包括心理康復護理、制定康復計劃、實施康復計劃, 具體如下。
1. 2. 2. 1 心理康復護理 全髖關節置換術后, 患者害怕會有一定程度的疼痛, 擔心術后活動會導致關節脫位或切口裂開, 因為這些因素的影響, 很多患者不接受護理人員為其實施的康復訓練。針對這一問題, 護理人員應當在結合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給予及時處理:保持與患者的密切溝通, 鼓勵患者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然后給予合理解答, 介紹術后康復訓練的必要性和作用性, 說明術后康復訓練是安全無憂的, 從而消除患者的顧慮[1]。
1. 2. 2. 2 制定康復計劃 全髖關節置換術后, 護理人員應當合理評估患者的身心狀況, 根據每例患者的不同情況, 從而制定出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康復訓練方案。向患者家屬介紹護理方案的內容, 爭取取得其同意, 最后付諸實施。
1. 2. 2. 3 實施康復計劃[2-4] ①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當是, 護理人員送患者回病房, 為其提供臥床休息, 采取舒適體位, 做好良肢擺放, 避免發生髖關節內翻, 防止髖關節發生外旋。②術后第 1 天, 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做康復訓練, 包括上肢肌力以及足趾、踝關節被動屈伸練習。在訓練過程中, 護理人員提醒患者進行深呼吸, 目的是避免發生心肺系統并發癥。③術后第2~4天, 患者在家屬的陪同下, 護理人員為其患者做下肢按摩, 同時讓家屬掌握其按摩方法;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 患者進行下肢抬高訓練, 為期2周的連續訓練。④術后第5天, 患者在護理人員的陪同下, 指導其下床活動。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及疼痛程度。疼痛程度采用VAS進行評定, 評分越低表示疼痛緩解效果越好。髖關節功能采用Harris髖關節評分進行評定, 評分越高表示髖關節功能越好[5]。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1 兩組Harris髖關節評分比較 研究組術后1周及1、6個月Harris髖關節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VAS評分比較 研究組術后1周VAS評分為(5.16±1.09)分, 術后1個月VAS評分為(4.10±1.69)分;對照組術后1周VAS評分為(8.34±1.32)分, 術后1個月VAS評分為(6.88±2.33)分;研究組術后1周、術后1個月VAS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意義(P<0.05)。
對于髖關節受損患者來說, 其治療方式多采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但是, 患者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容易出現并發癥, 且術后康復速度較慢[6-8]。針以這一問題, 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康復問題需要亟待解決[9, 10]。本研究中研究組髖關節受損患者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為其實施系統性護理干預, 其VAS評分和Harris髖關節評分均明顯優于采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 臨床上對髖關節受損患者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給予系統性護理干預, 可以有效提高其Harris髖關節評分, 改善髖關節功能, 使其疼痛得到有效緩解, 護理效果相對常規護理更為顯著, 臨床上可進行推廣應用。
[1] 楊芳, 楊文英, 趙妮, 等.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護理. 醫學爭鳴, 2006, 27(23):2123.
[2] 鄒燕蕾, 文平清, 張繼翠, 等. 冰敷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護理中的應用. 現代臨床醫學, 2010, 36(1):73-74.
[3] 馬娥, 楊明瑩, 敖麗娟, 等. 老年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護理研究進展. 當代護士, 2016(10):16-18.
[4] 顧明莉. 院外護理干預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 齊魯護理雜志, 2010, 16(29):46-47.
[5] 武天舒. 系統性護理干預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 吉林大學, 2014.
[6] 張然, 李春敏. 延伸護理干預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 河北醫學, 2016, 22(10):1713-1716.
[7] 林健興, 白正艷, 譚宇, 等. 探討護理干預對髖關節置換術后老年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 數理醫藥學雜志, 2016, 29(11):1693-1695.
[8] 馬越群. 探討早期護理干預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 中國傷殘醫學, 2017(22):94-96.
[9] 張帥帥.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實施系統化護理干預對患者功能恢復的效果研究. 醫藥衛生:文摘版, 2016(3):00124.
[10] 陳翠, 梁顯球, 陳慧芳, 等. 早期護理干預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功能康復的臨床觀察. 中國實用醫藥, 2011, 6(16):228-230.
[收稿日期:2017-12-14]